本文發(fā)表于1932年。作者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教育家、學(xué)者、思想家,著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等。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
我在太平洋會議的許多廢話中聽到了一句警語。勞耳說:“中國沒有廢掉的東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
人的生命!你在中國是耗費得太多了。垃圾堆里的破布爛棉花有老太婆們?nèi)プ非?,路邊餓得半死的孩子沒有人過問?;ㄊ畞韨€銅板坐上人力車要人家拼命跑,跑得吐血倒地,望也怕望,便換了一部車兒走了。太太生孩子,得雇一個奶媽。自己的孩子白而胖,奶媽的孩子瘦且死。童養(yǎng)媳偷了一塊糖吃要被婆婆逼得上吊。做徒弟好比是做奴隸,連夜壺也要給師父倒,倒得不干凈,一煙袋打得腦袋開花。煤礦里是五個人當(dāng)中要殘廢一個。日本人來了,一殺是幾百。大水一沖是幾萬。一年之中死的人要裝滿二十多個南京城。(說得正確些,是每年死的人數(shù)等于首都人口之二十多倍)。當(dāng)我寫這篇短文的時候,每個字出世時有三個人進棺材。
“中國沒有廢掉的東西,如果有,只是人的生命!”
您卻不能作片面的觀察。一個孩子出天花,她的媽媽抱她在懷里七天七夜,畢竟因為卓絕的堅忍與慈愛她是救了他的小命。在這無廢物而有廢命的社會里,這偉大的母愛是同時存在著。如果有一線的希望,她是愿意為她的小孩的生命而奮斗,甚而至于犧牲自己的生命,也是甘心情愿的。
這偉大的慈愛與冷酷的無情如何可以并立共存?這矛盾的社會有什么解釋?他是我養(yǎng)的,我便愛他如同愛我,或者愛他甚于愛我自己。若不是我養(yǎng)的,隨死他幾千萬,與我何干?這個態(tài)度解釋了這奇怪的矛盾。
中國要到什么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貴于財富,人命貴于機器,人命貴于安樂,人命貴于名譽,人命貴于權(quán)位,人命貴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時,中國才站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