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母親節(jié),在這個“母親”應該受到無限褒獎的時刻,一個母親卻受到了很大范圍的爭議。那就是上周五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2》第四集《家?!分械膩碜院幽系膵寢?。為了女兒在上海學習中提琴,她背井離鄉(xiāng),甚至婆婆重病都沒有回家看望。對于我們這個“孝字為先”的民族,這樣的故事多少還是有點傷心,也再次引發(fā)了人們對于“舌尖2”的討論。
第四集《家常》講述了很多普通的家常菜,這本應該是最能“喚醒”最多觀眾味覺的一集,卻遭到不止一位網(wǎng)友這樣的評論,“‘舌尖2’前四集里最差的一集”,甚至更有“三觀不正”的點評。想必這和那個為了女兒教育拋棄一切的母親有關。
片中的子鈺媽媽在鏡頭前的哭訴,讓觀眾感受到的是拍攝者更多的同情和包容。在孝字當頭的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這有些難以讓人接受?!都页!返膶а萼嚌嵲诳雌瑫显?jīng)介紹,子鈺所住的那個弄堂里有好幾家都有子鈺這樣的情況。不得不說,這是當下中國父母在教育問題上的畸形現(xiàn)狀--為了孩子的教育要拋棄一切。這也必然引發(fā)了人們爭論的--為了孩子,放棄了對長輩的責任和義務,難道技能的學習就遠遠大于基本的做人道理的學習?更值得探討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和片中的上海紅燒肉沒有太多關系,這樣的選擇也難怪一些觀眾難以理解。
其實,“舌尖2”從播出以來就一直受到“美食變少”的話題困擾。通過美食講人物,是總導演陳曉卿從第一季就堅持的態(tài)度,用他的話說,“在第二集中,我強化了這一點。”所以依舊期待美食的觀眾,就稍顯失望。
如果希望做成一個給大眾能接受并且喜歡的紀錄片,社會主流價值觀和觀眾口味確實是要考慮的一個問題。相比來說筆者更喜歡第三集《時節(jié)》中對“切糕”的處理--只談美食,不留觀點。
“舌尖”火爆熒屏對于中國的紀錄片的快速發(fā)展作用很大,尤其是更多觀眾愛看的所謂“商業(yè)紀錄片”.陳曉卿自己也曾說過,想要拍一部觀眾喜歡的紀錄片,就要知道觀眾喜歡看什么。“舌尖2”在播出的過程中,也根據(jù)觀眾對美食的訴求做了調(diào)整。從目前的反饋看,似乎觀眾對美食的期待更高,那么如果設計時就多加入一些美食的鏡頭,問題還會存在嗎?這種估算的結論很難下,因為“舌尖”的魅力就在于美食與人文的結合。現(xiàn)在觀眾對“舌尖”的吐槽,很難說不是因為“舌尖”的關注度所造成的高期望值。據(jù)透露,目前“舌尖3”已經(jīng)在籌劃中,“舌尖3”應該走一個怎樣的路線,倒是不妨更廣泛地聽聽觀眾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