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天山武林大會“怎能叫cosplay?

時間:2013-09-05 08:24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身著藏青色對襟衫、腳蹬布鞋的國學家龔鵬程這幾天總算回到了北京。他在博客上感嘆:要修養(yǎng)幾天了!


  在剛過去的這個8月,這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做了很多事:他在布局呈八卦狀的新疆小城特克斯舉辦了一場"天山文化周",順路在烏魯木齊參加了一場邀請了11個"武林門派掌門人及傳承人"的"天山論劍",還在都江堰文廟為弟子舉辦了一場傳統"士昏禮",最后至甘肅平涼籌辦了"西王母會議".


  然而,其中最不起眼的"天山論劍"為他帶來了最多的混亂。


  這個臺灣學者一直致力于推廣傳統文化,近年來曾帶著"武林各派掌門"在全國各地搞活動??蛇@次"天山論劍",讓"武林"以一種他最意想不到的方式走紅了起來。


  日本人一來,看到他們展示的少林拳法納悶了:"誒,跟我們練的怎么不大一樣?"


  "這些門派都是有宗教背景的,和尚當然穿僧服,道士自然穿道袍,這怎么能叫cosplay?"盡管"天山論劍"已過去多時,龔鵬程還是不能諒解一些媒體把各派的演示稱為"中老年cosplay"。


  他對自己請來的武林人物信心滿滿,但面對媒體,只能拉出"國家"來證明他們的資質:"國家體育總局有一套評級制度,最高九段,我請來的各派掌門人及傳承人,都在六、七、八級之間,屬于國內第一級的高手。"


  看多了網友對這件事的譏諷后,他覺得,問題的癥結在于"人們對現實世界中的武林太陌生了"。


  生長在臺灣的龔鵬程還記得,在當年的臺北,街邊武館很多,大批從大陸流落過來的武師帶來了全國各地的功夫,一個公園里可能有"十幾二十個門派在練武","有些職員早晨出門,先去公園和師父打一架,然后再去上班"。


  "我們那個年代和環(huán)境,小男孩習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說。


  他也少年習武,"練得很雜",讀過數百本與武術相關的書,到各個武館求教,還學過拳擊、空手道。


  香港同樣有一個濃縮的江湖。在王家衛(wèi)電影《一代宗師》的末尾,女主角宮若梅站在上世紀50年代初的香港街頭,望著路兩旁層層疊疊的武館招牌,感嘆"一眼看上去,這兒不就是個武林嗎?"


  "現代香港的武俠小說、武打電影那么興盛,不是沒有原因的。"《一代宗師》的編劇徐皓峰告訴記者。這種傳統延續(xù)至今,香港演員黃秋生就是個有武林身份的人,導演唐季禮也有一身好功夫,"他在武館里是師父悉心栽培的守館弟子".


  與香港、臺灣的華人世界不同,大陸的傳統武林門派,經歷了更多起起落落。


  在龔鵬程看來,在大陸,"武林"是個離生活很遠的詞。


  20多年前,臺海兩岸恢復交流,已經是大學中文系教授的龔鵬程開始游歷大陸。他有很多新奇的發(fā)現,"兩岸隔絕交流那么多年,可是連雜貨鋪里擺放貨品的方式都是一樣的".有一回,他與幾個臺灣教授尋訪到了朱熹講學的一處書院,那里早已坍塌,一片荒煙蔓草。學者們忍不住流下眼淚,當地人在旁看著,覺得很稀奇。


  上世紀80年代初的大陸,武術也正從這樣一片荒煙蔓草的境況中重新萌芽。


  "像少林寺,'文革'時候把里面的和尚都趕走了,后來中日邦交恢復,日本的少林拳法聯盟興沖沖地來大陸尋根,怎么辦?河南省只好派幾個武術隊員剃了光頭在寺里等著,日本人一來,看到他們展示的'少林拳法',就納悶了:'誒,跟我們練的怎么不大一樣?'"


  為了適應時代,青城派弟子大演"鋼槍刺喉"之類雜技似的硬氣功,而掌門人最為大力推介的一項服務是"養(yǎng)生"


  "武林大會"的靈感源自2007年,龔鵬程在珠海一高校講課時,碰上了該校"體育文化"課程的啟動儀式:表演弓道技藝的日本老先生身著傳統服裝,在尺八的伴奏下拉開一人高的長弓;來自佛山的黃飛鴻第四代弟子們扛著兩條活靈活現的龍、八尾搖頭晃腦的彩獅出場……


  龔鵬程注意到,臺下師生看得"目瞪口呆"。


  鑼鼓聲中,他冒出一個念頭:能不能請中國各大門派掌門或代表人物來講解、演示,讓學生們透過武術來認識傳統文化?


  他的想法得到了常務副校長郭少棠的支持。郭是香港歷史學家,從小跟著哥哥追隨葉問學習詠春拳。


  2007年末,在珠海,龔鵬程策劃的武林門派講座辦起來,教室里果然擠滿了好奇的學生。他們用金庸小說里的江湖來理解眼前的"武林高手",青城派掌門劉綏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余滄海是貴派大師嗎?",少林寺武術教頭釋德揚則被人追著問:"少林寺真有《易筋經》嗎?"


  一位在場學生記得,德揚禪師帶著濃重的河南口音豪爽地回答:"要我說啊,易筋經,其實就是廣播體操。"


  慕名而來坐滿整個階梯廣場的聽眾們被禪師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


  從那之后,在龔鵬程的牽頭組織下,少林、武當、峨眉、青城、崆峒乃至萇家拳等門派代表人物幾乎每年都在不同地點、不同形式的"武林大會"上聚首,有時是某個城市舉辦的研討會,有時則是在電視臺的娛樂節(jié)目上。


  但大陸還有另一個金庸小說中沒提到的武林。差不多在龔鵬程剛剛踏足大陸時,北京少年徐皓峰開始學習形意拳。教拳的老師是他二姥爺李仲軒,71歲,在西單給一個電器商場看店。


  多年后,沒練成武術的徐皓峰成為專寫武俠的作家。在一本名為《大成若缺》的書中,他記錄下上世紀80年代初北京一帶的武術江湖:身懷武功的拳師騎著自行車在街頭轉悠,從打群架的年輕人中挑選可造之材;工商局的先進工人王建中練武數年,小有成就,突然發(fā)現"傳統兵器在打群架時非常好使",他用月牙鏟對付木棍,用雞爪鉞克制匕首,手持一柄太平槍,別人的鐵锨立刻相形見絀。


  霍元甲創(chuàng)辦的"精武體育會"也差不多在這時"考古發(fā)掘后重新發(fā)展起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上海一批武壇名師重新整理出若干套精武傳統拳種,獲得了原國家體委頒發(fā)的"武術挖掘獎".


  在四川,從1983年開始,政府花了6年時間挖掘整理傳統武術,最終確定"四川與重慶地區(qū)還存在68個武術流派",其中三支屬于青城派。


  人們開始尋訪曾被驅逐的少林寺和尚,雖然尋回來之后發(fā)現,"大多數禪師不會武功".


  真假難辨的武林人物也開始冒出來:自稱是"少林32代傳人"的海燈法師,會"二指禪"的功夫,最后被證明都是子虛烏有;龔鵬程還見過一個號稱是"崆峒派"的社團能給人表演"七傷拳"--可這門功夫是金庸杜撰的。


  "'天山論劍'上的這些門派現在還存在,其實很不容易。"龔鵬程一一歷數道,"他們得有掌門的信物,要能說得出譜系的傳承,還得有本門特色的功夫。經過這么多年,還能保留這么多資料的門派,其實并不多。"


  但一些傳統也許不會再見天日了。龔鵬程曾一度好奇于傳說中霍元甲的"迷蹤拳",上門看他的曾孫練了一趟霍家拳,"形貌略具,而精氣神采似乎相去甚遠".


  "舊時代的武林是非常講究禮節(jié)的。"徐皓峰說。如果有人要去武館踢館,得先奉上名帖、講明來由,師父不會輕易與人交手,一般都由得意弟子出戰(zhàn),這樣就算輸了,也能保住武館的體面。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北大教授戴錦華:社會文化面臨整體坍塌
  • 北大教授戴錦華:社會文化面臨整體坍塌
  • 北大教授微博將郭敬明與張愛玲王安憶并列遭反對
  • 北大教授:國人對中華文化不自信 建議讀《四書》
  • 北大教授稱張家界是“小腳婦女”遭網友質疑
  • 北大教授張頤武:七夕非情人節(jié) 是真正的女兒節(jié)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