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文化作用、精神作用,應(yīng)該像鹽水一樣。一杯水,鹽撒進去,看不見,但有滋有味有益處,那才是最好的境界。但如今社會上國學包裝服務(wù)已悄然成為一種新的商機,不菲的培訓費,讓厚重、古樸、深邃和博大的國學成了時髦奢侈品。這究竟是“國學熱”還是“斂財熱”?
國學,作為一種歷史、一種傳統(tǒng)、一種文化、一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它所蘊藏的經(jīng)驗、智慧和啟示,穿越時空伸展至今。我們用它來化解心靈的危機,解釋當下的生存困境,救贖迷惘的靈魂。但功利化、銅臭味十足的“國學”教育,一是有害公眾的文化情懷和歷史觀的培養(yǎng),二是傷及中華文化的純正及其傳承,在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很難對自己的文化心懷摯愛與虔敬。
令人憂慮的是,我們的母語教育水平仍很低,遠不及上世紀50年代;傳統(tǒng)文化知識缺乏普及,經(jīng)典文化流行“戲說”,歷史“俗講”泛濫……當國學成為“生意”,以文化謀利,我們失去的不止是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競爭力,恐怕還有我們民族的精神核心、民族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