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7日至7月23日,有98萬人涌進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參加第24屆香港國際書展,其中十萬人是港外來客,人均購書額為790元(港幣)。書展中的400項講座活動吸引了25萬中外讀者,比去年躍升50%.
在一個紙質圖書被看做"沒落讀物"的時代,在一向被認為是"文化沙漠"的地方,居然有將近100萬人去逛書展。我真的很想知道:一個不但不免費,還要花25元(港幣)買門票的書展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
狂買:持續(xù)到午夜十二點
7月23日上午十點,上班高峰時間,一出灣仔地鐵,我就被洶涌的人群裹挾著前行。那一瞬間我有種錯覺,似乎是在趕往火車站的路上。身邊的男女老少都背著包,不少人還拖著拉桿箱。但一路的黃色指示牌卻顯示:香港書展!
地鐵距離會展中心有一段距離,要在各個大樓之間如迷宮般穿行,但不用擔心迷路,只要跟著人流往前走,一路還有指示牌和志愿者、工作人員引路。人流停下來,就知道快到售票處了。幾萬人安靜有序地等待入場。
看我東張西望一副初來乍到的樣子,有工作人員用廣味普通話告訴我,可以走快捷通道。訪港人士只需出示有效的旅游證件,即可于"訪港人士售票處"用10元港幣買到原價25元港幣的書展門票(3歲及以下兒童和65歲或以上老人免費進場)。媒體記者現(xiàn)場登記更加簡便,遞張名片就能拿到當日無限次入場的媒體證。
由于香港的地緣特點,香港書展成為澳門、香港、大陸和臺灣甚至東南亞的讀者都可以很容易參與的書展,每年近100萬的人流量不可小覷。
相比起很多書展多以版權買賣為主,香港書展顯示出了"公眾零售、市場開放"的優(yōu)勢,560家展商,400場活動,不但有大語種圖書,還有希臘、葡萄牙、土耳其、文萊、菲律賓等國家的書刊。
這邊是名家文化講座,那邊是模特集體"賣肉".這邊只要刷一下公交卡片,就能下載電子書;那邊也有舊書與珍本吸人眼球。
再不喜歡看書的人,置身書海,被"半價"、"買二送一"、"10元三本"等條幅包圍,也不由自主要掏出荷包。
何況書展又是如此方便、好玩。首先開放時間人性化:工作日是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周末持續(xù)到午夜12時。其次書展除了各種圖書,還有巨大的美食廣場,各種自動販賣機,兒童圖書區(qū)更有許多有趣的工藝品和文具。導購人員耐心陪孩子玩耍,不買也不會甩臉色。有孩子流鼻涕了,工作人員很自然地遞上紙巾。如果你不想背著很重的書,現(xiàn)場也能代你郵購和快遞。
書展二樓面對大海的一側是巨大的玻璃幕墻,擺著一排座位,讀者可以隨意休息。很多年輕人就在玻璃幕墻前的石階上讀書,大海成了讀書的背景。
現(xiàn)場:模特、作家、小貓一個不少
香港書展上娛樂八卦層出不窮。同往年一樣,剛出道的年輕模特為了賣寫真集無所不用其極,曬"事業(yè)線"已經落伍了,爭相靠玩互親、激凸等賺眼球。有女模特還說如果寫真賣得好,會穿比基尼鬧市濕身慶祝!男模"搞搞新意思",也"露胸"與女模特一決高下。只要他們的行為沒有超出法律許可的范圍,主辦方并不會加以干預。
眾多明星出場賣書是書展的老牌娛樂節(jié)目,鄺美云、朱茵都來簽售。給小朋友講故事的除了有校長、科學家也有娛樂明星古巨基等。
簽名售書的不只有模特,還有--貓,是的,沒有寫錯。"忌廉哥"是一只英國短毛貓,平時和主人一起在香港尖沙咀一24小時報攤看攤。2012年在幾位粉絲的推動下成為社交網絡明星。今年主人帶著"忌廉哥"現(xiàn)身《忌廉雞湯》簽名會,人氣超過不少名模呢。
與娛樂氣息相平衡的是更多的嚴肅專題。本屆書展"年度作家"陳冠中的三場研討會座無虛席,人流一直排隊到講場門口。連內地實力女作家王安憶也捧著他的小說靜靜坐在觀眾席內。而"人間凈土--走進敦煌莫高窟"3D展覽,需要一再加場。雖然今年莫言沒有親臨現(xiàn)場,書展還是為他設有專區(qū),并邀請嶺南大學中文系主任許子東主持《莫言為什么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講座。臺灣知名詩人席慕蓉也帶來講座《原鄉(xiāng)與我的創(chuàng)作》。席慕蓉早年曾隨父母到香港生活,她認為"香港雖然表面上看很商業(yè)化,但是它里面的文化很深很復雜,是一本很難懂的書。"
王安憶在演講中調侃說:"凡是經歷過國際大書展的演講嘉賓都有幾個特征:一是往往是站著說話的,有著宣言一樣的表情;二是非常會調侃,能把全場氣氛搞得非常活躍;三是能夠找到關鍵詞。"
香港書展的關鍵詞可以說是:活色生香、多元包容。
疑問:香港人一年只買一次書?
香港書展始于1990年,如今已成為全球三大華文書展之一。其主辦方是香港貿發(fā)局,一個聽起來與"文化"不怎么沾邊的機構,成功地把"文化"做成了"生意".
香港書展起初的聲譽不佳,被媒體諷刺為"大賣場",嘲笑"香港人一年只買一次書";《蘋果日報》刊文《出一本書不如種一棵樹》,吐槽書展是書商清倉大甩賣的機會,打折還賣不出去就只能爛掉了。易中天自己來書展推銷書,但是坦言并不會在書展買書,因為這里是個嘉年華。
還有不少作家為香港書店生存現(xiàn)狀擔憂,書店被高昂的租金逼著一層層往上搬。臺灣作家楊照發(fā)出疑問:"如果每年大家都等到書展那幾天才去買書,書店還如何維持下去?"陳冠中也建議香港應該有一個大書城。
雖然書店生存一時難以緩解,香港貿發(fā)局也嘗試扭轉書展"大賣場"的形象,明確香港書展以傳播文化為根本,專門組建了由學者、傳媒、演藝界人員等組成的文化活動顧問委員會,負責舉薦年度作家和邀請作家等。并想方設法為讀者服務,比如為了解決書展時間短而難以滿足大眾需求的問題,發(fā)起持續(xù)一個月的"文化七月·悅讀夏季"展外文化活動。場內外420多場文化活動,邀請300位中外新老作者出席。
從去年開始,香港書展還為業(yè)余作家、兼職作家設立了"周末作家書廊",只需花幾百港元,誰都得到一個攤檔宣傳自己的新書。
正是周到的服務、創(chuàng)新的形式、便捷的購物吸引著各地人士紛紛趕赴香港書展。
書展結束前,香港貿發(fā)局副總裁周啟良說:"香港書展已發(fā)展成亞太地區(qū)重要的文化盛事,希望成為香港的一個文化書簽,推動全城的閱讀風氣,提升城市氣質。"臺灣作家席慕容也說,"看見這么多年輕人愿意安靜地排隊進場參觀香港書展,我真的覺得很興奮。只要書展繼續(xù)辦下去,香港的閱讀風氣一定會愈來愈好。"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