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你提到了執(zhí)政者從理想情結轉向世俗化,而在社會層面也呈現(xiàn)出更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極端現(xiàn)象(如寧在寶馬里哭、不在單車上笑;少女賣身換iPhone等),冷漠和殘忍的個案也屢見報端(如小悅悅和洛陽性奴案等),反復沖擊著人們守護著的一些傳統(tǒng)觀念,這是否意味著社會危機的醞釀,而更被反復提及的是這個社會缺乏信仰,你怎么看待?
鄧正來:這個問題非常復雜,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社會"世俗化"及其帶來的諸多問題。就西方社會而言,他們主要依靠宗教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中國人缺乏那種超越性的、建立在"兩個世界"基礎上的宗教觀念,所有外來宗教(無論是佛教還是基督教)到了中國只有變成世俗化的宗教(即"一個世界"的宗教)才能贏得民眾的普遍接受;但是,我們不能把它一般性地視為中國人精神生活的缺陷所在,而應當真正深入地探究其實踐邏輯以及隱含在它背后的中國人自己的生存哲學。就你提到的這些現(xiàn)象而言,這當然意味著中國在社會文化領域的某種危機。但在我看來,這些問題的解決最終要訴諸時間,我對目前可以想到的任何理性化的、企圖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的行動方案都保持懷疑。
日報:十五大報告強調"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十六大報告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更進一步,更在注重公平,那你認為在即將舉行的十八大,可以在這個領域有什么突破或者進步?公平是不是已經(jīng)超過效率而成為執(zhí)政黨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你對此有何建議?
鄧正來:公平問題是不是已經(jīng)成為執(zhí)政黨首先須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訴諸我們每個人的自覺和經(jīng)驗,但更需要做精深的社會科學調查,特別是要對中國的"基尼系數(shù)"進行更為細致、深入的分析。我并沒有做過這種研究,無法做出判斷。我更關心的還是其間涉及的理論問題。在我看來,就公平或社會正義而言,我們一定要注意其邊界和限度。如何在保證社會活力和社會生產(chǎn)率的基礎上促進社會正義一直都是政府當局要面對的難題。對此,我們要吸取北歐福利國家在這方面的經(jīng)驗和教訓。作為學者,我個人只能建議我們要對這個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進而為中國確立適合自己的宏觀政策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有一點是必須強調指出的,共產(chǎn)黨從十五大到十七大越來越強調公平問題,這是一個事實,但是這里所講的公平,基本上是市場領域內的再分配問題,而基本上沒有涉及市場領域之外的再分配問題,而面對中國當下的現(xiàn)實問題,我個人以為,我們絕不能簡單地把"社會正義"問題視作市場領域中的再分配問題,而應當把它與"市場領域之外的再分配"或者政治認同和承認這個政治哲學中的核心問題緊密連在一起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