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弒君正義論:國君犯錯屢勸不聽 就換掉他(4)

時間:2012-05-17 09:06來源:《封建》 作者:姚中秋 點擊: 載入中...

天生民而樹之君,使司牧之,羣物所以系命也。故戴之如天地,親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事之如神明。其或受雪霜之嚴,雷電之威,則奉身歸命,有死無貳。故傳曰:君,天也。天可逃乎?此人臣所執(zhí)之常也。然本無父子自然之恩,未有家人習(xí)翫之愛,高下之隔縣(即懸)殊,壅塞之否萬端。是以,居上者,降心以察下,表誠以感之,然后能相親也。若亢高自肆,羣下絶望,情義圯隔,是謂路人,非君臣也。人心茍離,則位號雖存,無以自固。故傳例曰:凡弒君,稱君,君無道;稱臣,臣之罪。稱君者,惟書君名,而稱國稱人以弒,言眾之所共絶也。稱臣者,謂書弒者主名,以垂來世,終為不義,而不可赦也。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十一。

在這里,晉代儒者杜預(yù)依據(jù)自己所發(fā)現(xiàn)的春秋義理,闡述了一種君臣關(guān)系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支持了“弒君正義論”。對于人間治理而言,君的權(quán)威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君臣關(guān)系畢竟不同于父子關(guān)系,雙方?jīng)]有自然之恩。由此,臣可能不親君,但君也很有可能不親臣,甚至傷害臣,嚴重侵害臣的權(quán)益。在這種情況下,臣就可以殺死這個暴君。根據(jù)經(jīng)學(xué)家們的梳理,孔子作《春秋》,凡書曰“某某臣弒君”,那就是孔子認定,該臣確實有罪。如果書曰“弒某君某某”,那就說明,孔子認為,這個君已經(jīng)變成整個邦國的仇敵,被整個邦國拋棄,殺死他就是完全合理的,甚至也是必要的。

這種理念其實是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一一般性命題的具體運用。孟子雖然說,“孔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下。,但也未嘗不可以說,孔子成《春秋》,而非禮、無道之君懼??鬃拥倪@種思想,被孟子予以系統(tǒng)發(fā)展而成為“誅一夫論”: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趙岐注曰:言殘賊仁義之道者,雖位在王公,將必降為匹夫,故謂之一夫也。但聞武王誅一夫紂耳,不聞弒君也?!稌吩?ldquo;獨夫紂”此之謂也。孟子注疏,卷二下,梁惠王章句下。

朱子集注:賊,害也。殘,傷也。害仁者,兇暴淫虐,滅絕天理,故謂之賊。害義者,顛倒錯亂,傷敗彝倫,故謂之殘。一夫,言眾叛親離,不復(fù)以為君也。書曰:“獨夫紂。”蓋四海歸之,則為天子;天下叛之,則為獨夫。所以深警齊王,垂戒后世也。王勉曰:“斯言也,惟在下者有湯武之仁,而在上者有桀紂之暴則可。不然,是未免于篡弒之罪也。”孟子集注,卷二,梁惠王章句下。

這里提到的“書”,乃是指《尚書·泰誓下》周武王控告商紂王之辭:

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讎。

孔安國傳:言獨夫,失君道也。大作威殺無辜,乃是汝累世之讎。明不可不誅。尚書正義,卷十一,泰誓下第三。

“獨夫”、“一夫”說乃是天命說的邏輯必然?!渡袝?middot;泰誓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王乃是天所樹立用以增進萬民幸福的工具,而《泰誓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以萬民的判斷作為自己的判斷。因而,萬民歸往,則表示天、人同時認同。只有這樣的王,才是真正的也即合格的王。萬民離心,則表示天、人同時拋棄,人、神共棄,則為“獨夫”、“一夫”矣。此時,上天必重新尋找王者,授命于他,代行天罰,如商湯、文王。文武革命,誅殺“獨夫”,其實是按照天命和禮法進行的一次強制性執(zhí)法活動。上天通過萬民的離心而對暴君做出了判決,革命就是執(zhí)行這個判決的行刑過程。類似的理論在兩千年后的歐洲封建制下也出現(xiàn)了。索爾茲伯里的約翰(John of Salisbury)在《論政府原理》中宣告,“誅殺一位公共的暴君是合法的和光榮的”(John of Salisbury, Policraticu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Carry J Nederman,影印本,中國政法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第206頁)。這似乎在重復(fù)孟子的觀點。

托馬斯·阿奎那與孔子一樣,稍微溫和一些,他說:“特別是在一個社會有權(quán)為自身推選統(tǒng)治者的情況下,如果那個社會廢黜它所選出的國王,或因他濫用權(quán)力行使暴政而限制他的權(quán)力,那就不能算是違反正義。這個社會也不應(yīng)為了這樣地廢黜一個暴君而被指責(zé)為不忠不義,即使以前對他有過誓效忠誠的表示也是如此;因為,這個暴君既然不能盡到社會統(tǒng)治者的職責(zé),那就是咎由自取,因而他的臣民就不再受他們對他所作的誓約的拘束”(阿奎那政治著作選,馬清槐譯,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第59-60頁)。

總之,在封建時代,君不享有絕對的權(quán)威,也不具有神圣性。封建君臣的權(quán)利-義務(wù)確實是不均等的,但終究是相互的,而不是君有權(quán)利而無義務(wù),臣只有義務(wù)而無權(quán)利。因為,雙方的契約和普遍的禮法已經(jīng)劃定了君的行為的范圍,包括君對待臣的基本規(guī)范。只有在合宜的范圍內(nèi),臣才對君有忠的義務(wù)。一旦君的行為不合宜,可能對臣帶來危害,那么從臣的角度看,君首先破壞了雙方的契約,失信于臣。這個時候,臣也就完全可以減弱自己對君的臣服。假如君直接侵害臣,臣就可以全部解除雙方的君臣關(guān)系。這個時候,君對于臣來說,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對自己造成了傷害的陌生人,而臣此時則成為一個自由人。這個自由人可以對那個侵害了自己的陌生人進行報復(fù)。這樣的私人報復(fù)行動也具有公共意義,它在維護健全的君臣倫理。這種報復(fù)可以是易君位,也即驅(qū)逐暴君。在特殊情況下,臣享有誅殺暴君的權(quán)利。最高級的形態(tài)則是革命,這是封建君臣權(quán)利-義務(wù)關(guān)系之相互性的極端形態(tài)。

這種以義而合的君臣關(guān)系乃是封建治理秩序的命脈所系。正是借助這一優(yōu)秀的制度屬性,僅憑著這樣一個看起來單純的君臣關(guān)系,周人構(gòu)造出一個相當宏偉、并一直具有巨大擴展能力的封建的天下秩序。

(責(zé)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朱元璋為什么刪《孟子》?
  • 朱元璋刪節(jié)《孟子》 跟“亞圣”叫板
  • 亞洲首富孫正義一生按自己計劃走
  • 曼德拉:從小就追求正義和理想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zé)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