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信史“.
司馬遷與《史記》
《史記》歷史文化名城史家絕唱,《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封建社會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jù)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后人大多數(shù)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shù)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說,作為一部規(guī)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的《史記》,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在司馬遷的筆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動地刻畫出一個歷史事件或一個歷史人物。例如,對《田單列傳》中田單防守即墨城的描寫。田單用了六條妙計大勝燕國,使齊國得以恢復?;鹋j嚤闶瞧渲凶钪匾囊粭l計策。晚上,田單將紫紅色的帶有龍紋的布帛披在一千多頭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綁上鋒利的刀劍,用油浸透它們的尾巴,再用火點著。于是,一千多頭牛帶著熊熊火焰,像怪獸一樣沖進了燕兵的陣地。而齊國士兵也拿著武器沖向了敵人,還有一些人敲鑼打鼓,高聲喊叫,以壯聲勢。摸不著頭腦的燕兵嚇得爭相而逃,結果被殺得丟盔棄甲,燕兵的尸體遍布于戰(zhàn)場上,齊國大獲全勝。
司馬遷雖著墨不多,可火牛陣就如一幅圖畫一般出現(xiàn)于讀者的腦海中。司馬遷還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不同類型的歷史人物。他對西楚霸王項羽的描寫非常精彩。巨鹿戰(zhàn)役中,項羽率領大軍渡河,然后沉掉所有的船只,并下令只允許帶三天的糧食,這便形象而又具體地刻畫了項羽破釜沉舟、與秦軍決一死戰(zhàn)的決心和氣概。項羽的軍隊一個抵十個,消滅了數(shù)量上遠遠超過自己的秦軍,在推翻強秦統(tǒng)治的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項羽在戰(zhàn)斗結束之后,召見各路將領,當他們進入項羽的轅門時,沒有一個人敢抬起頭走路。這是對項羽威風的描寫。對項羽被圍的場景,司馬遷描繪得更是感人。項羽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司馬遷通過這歌聲,完全刻畫出了這位英雄在失敗以后時慷慨悲壯,而又無力挽回失敗命運的復雜心情。
接下來,司馬遷又對項羽突圍后,在東城決戰(zhàn)時的勇猛作了描繪。當時項羽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當幾千名追兵迫近時,項羽圓睜雙目,怒喝一聲,把漢軍嚇得后退了好幾里。看到這樣的描寫,不禁使人覺得這位失敗的英雄似乎就在眼前。再如,司馬遷描寫漢高祖入關時與民眾約法三章,充分表現(xiàn)出了一個政治家的風度。而漢高祖也具有好謾罵的流氓習氣和隨機應變的性格。有一回,韓信給漢高祖寫信,要求封自己為假齊王。漢高祖非常生氣,剛想發(fā)作,張良卻在一旁暗示他別發(fā)作,他立即轉過口風說:”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呢?“這里用字也不多,卻活靈活現(xiàn)地刻畫出了漢高祖善于隨機應變和玩弄權術的性格。馬遷在書中的敘述語言非常生動,人物形象鮮明。
他廣泛采用口頭流傳的諺語、成語、歌謠,而且不回避方言土語。他的語言是一種接近口語的方言,通常敘述和人物對話和諧一致,雖明快但含蓄,話外有音,值得玩味;繁復而簡潔,不拘一格,各得其所,一般都為人物特征的描寫服務。他刻畫人物說話口吻的描寫最令人玩味,充分表現(xiàn)了人物的精神態(tài)度。為了突出人物形象,他還常常適當?shù)貜娬{、夸張。比如,《高祖本紀》:(五年)正月,諸侯及將相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這一段漢高祖讓帝位的話,是直接模擬當時的口語,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漢高祖惺惺作態(tài)的樣子,讀完不禁覺得漢高祖說話的情景就在眼前似的。再者,司馬遷使用古史資料時,一般以當時通用語翻譯古語。
如《五帝本紀》寫堯舜的事跡,取材于今文《尚書?堯典》,把書中的”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允厘百工,庶績咸熙“等語,翻譯為”百姓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信傷百官,眾功皆興“等,譯文與原文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更容易讀懂。史記的人物傳記之所以這么出色,是與司馬遷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分不開的。
大事年表
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 司馬遷生于龍門。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 6歲,在故鄉(xiāng)讀書。 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短饭孕颉罚?rdquo;談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 10歲,在故鄉(xiāng)。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按:司馬遷10歲左右,即在故鄉(xiāng)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 11歲。
竇太后死,漢地區(qū)沖突罷絀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fā)動尊儒。一說司馬遷出生于這一年。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 12歲。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時在夏陽耕讀,時在長安求學。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年朔二年) 19歲,從夏陽遷居長安。
漢武帝從主父偃建議遷民于茂陵。司馬遷隨家遷于京城。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装矅鵀槭讨?。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 20歲,游歷各地。
司馬遷漫游江淮,到會稽,渡沅江、湘江,向北過汶水、泗水,于魯?shù)赜^禮,向南過薛(今山東滕縣東南)、彭城,尋訪楚漢相爭遺跡傳聞,經過大梁,而歸長安,歷時數(shù)年,為協(xié)助父親著作史記做準備。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 22歲。
公孫弘為丞相,請為博士置弟子員五十人。司馬遷得補博士弟子員。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