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48項,繼續(xù)穩(wěn)居世界第二位。
但凡看過阿來的名著《塵埃落定》,恐怕都對書中土司王國的神秘、土司制度的流變,倍覺好奇甚至感慨。土司制度確已塵埃落定,但土司文化,以及土司遺址仍有生命力。正如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中國申報的土司遺址,"表現出尤為顯著的土司統(tǒng)治權力象征、民族文化交流和國家認同等土司遺址特有的共性特征,是該歷史時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證。"說的正是此理。
土司遺址申遺成功,標志著湖南、貴州兩省實現了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意義不容低估,但是更應該看到的是,究竟為何申遺,申遺成功之后怎么辦?
據報道,"申遺熱"始于上個世紀末。當時,鮮為人知的平遙、麗江等古城因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聲名鵲起,并很快成為新興旅游地,創(chuàng)造出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能由此認定,一些地方申遺就是為了開發(fā),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但也不能回避,有的地方申遺成功后,確實存在過度開發(fā)的現象。比如,麗江古城、故宮等世界遺產,因"旅游業(yè)過度開發(fā)、遺產地不堪重負",被世界遺產大會亮"黃牌".
比亮黃牌更可怕的是亮紅牌,即除名。一個案例是,德國著名旅游城市德累斯頓,因其存有大量巴洛克式古建筑,2004年被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但是,此后當地政府疏于保護,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警告后仍然置若罔聞,最終被除名。殷鑒不遠,誰也不愿意看到千辛萬苦申報成功卻被剝奪稱號的悲劇。
其實,對于有價值的遺產,不管有沒有申遺成功,都應該下最大努力保護。申遺成功之后,更應該竭盡全力保護。正如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所稱,"世界遺產在地域上是我們的,但絕不僅僅是我們的,而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共享的。保護是我們的義務,傳承是我們的責任。這才是'申遺'最根本的目的。"誠然,申遺只是手段,而不能把它當成面子工程,或者牟利工具。否則,就是本末倒置,還不如不申遺。
值得欣慰的是,從民間到官方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談及申遺問題,稱通過申遺立刻吸引大批游客并不現實,而且申遺理念一定要正確:申遺第一是為了保護,第二是為了保護,第三還是為了保護。問題是,在政績驅動下,如果一些地方官員以保護的名義開發(fā),借機斂財,怎么辦?如果缺乏懲戒措施,只是簡單提醒就不會太有作用。目前,上上下下都沉浸在申遺成功的興奮之中,往往沒有動力設置約束性條款。因此,光靠呼吁是不夠的。
世界遺產沉淀著歷史的記憶,保留著傳統(tǒng)文化的脈絡,如果把它們變成單純的商品,甚至肢解他們、糟蹋他們,就是暴殄天物!更重要的是,這些世界遺產具有不可復制性,一旦破壞再也難以復原,就不可能找到原來的氣場。著名作家馮驥才說,民間文化遇到危險要打120,像醫(yī)生一樣搶救民間文化。對世界遺產,更應該如此。不僅打120,還要打110,誰打世界遺產的主意,就依法處理誰。善待世界遺產,留住悠遠的文化基因,這是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