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當地時間),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在內的中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48項,繼續(xù)穩(wěn)居世界第二位。(7月5日《長沙晚報》)
但凡看過阿來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恐怕都對書中土司王國的神秘、土司制度的流變,倍覺好奇甚至感慨。土司制度確已塵埃落定,但土司文化,以及土司遺址仍有生命力。正如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中國申報的土司遺址,"表現出尤為顯著的土司統(tǒng)治權力象征、民族文化交流和國家認同等土司遺址特有的共性特征,是該歷史時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證。"說的正是此理。
包括永順老司城的中國土司遺址申遺成功,標志著湖南實現了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意義不容低估,同時也應思考,申遺的初衷是什么?筆者以為,對于有價值的遺產,不管有沒有申遺成功,都應該下最大努力保護。申遺成功之后,更應該竭盡全力保護。正如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所稱,"世界遺產在地域上是我們的,但絕不僅僅是我們的,而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共享的。保護是我們的義務,傳承是我們的責任。這才是'申遺'最根本的目的。"
值得欣慰的是,從民間到官方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談及申遺問題,稱通過申遺立刻吸引大批游客并不現實,而且申遺理念一定要正確:申遺第一是為了保護,第二是為了保護,第三還是為了保護。著名作家馮驥才也說,民間文化遇到危險要打120,像醫(yī)生一樣搶救民間文化。對世界遺產,更應該如此。不僅打120,還要打110,誰打世界遺產的主意,就依法處理誰。善待世界遺產,留住悠遠的文化基因,這是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