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之后,都有出版社像打了雞血一樣地出版獲獎者的書,哪怕這個作家再偏門,哪怕這些作品根本就不符合中國人的口味,沒關系,反正總有人搶,不愁沒銷量。一年一度的諾獎,就好比每年給書市注入一針“興奮劑”,但那只是短時間內的“虛假繁榮”,那些去瘋搶諾獎得主的書,買回去真正全部看完的又有多少?大部分可能只是跟風而已。
存在即合理,再小眾的純文學作品,也有它固定的讀者群。真正喜歡閱讀的人,往往也是相對沉靜而理性的人,不會因為外界的因素而隨意更改自己的選書原則、閱讀習慣。作者的個性化創(chuàng)作,和讀者(哪怕只是少部分人)產生共鳴,你不能否認他的創(chuàng)作是有價值的。時間能檢驗作品的生命力,就讓這種價值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去發(fā)酵。
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我們同樣不能否認影視作品的價值。影視作品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也有大眾、小眾之分,把純文學和影視對立起來,本身也不科學。
繁忙的工作之余,看看影視作品,看看綜藝節(jié)目,也看看合自己口味的純文學作品,就這樣充實地活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