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首次上映20周年之際,《大話西游》重回大銀幕,其數(shù)字版在內(nèi)地多家院線上映。這部電影在80后群體中擁有規(guī)模龐大的擁躉,并被他們奉為“神作”.一時之間,“一起去看西游”、“一定要去電影院把票錢還給周星馳”成為網(wǎng)上熱語。
確切地說,《大話西游》 的重映不能稱為“王者歸來”.因為在1994年首映之初,它并不是電影市場里的王者,而是乏人問津的丑小鴨--很少贊揚聲,人們甚至連批評聲都吝于給予。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幾年之后,它竟在大學校園里風行一時,以致洛陽紙貴。當時我正讀本科,記得學校周邊的小影院里,整天排片仍然觀者如潮;剛剛普及的臺式電腦,也在大學宿舍里吸引著眾多“大話迷”;學生們的言談舉止,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瘋癲“大話”,“曾經(jīng)有一份真摯的感情……我希望是一萬年”的引語,就像今天的流行網(wǎng)語一樣被高頻度使用。
絕非所有人都喜歡《大話西游》。當時校園里流傳頗廣的一個橋段,就是某位嚴肅保守的老教授,出于好奇走進影院,想看看如此火爆的電影到底何方神圣。然而放映不到一半,老教授就已經(jīng)“是可忍孰不可忍”,臉色鐵青,拂袖而去。我沒有走得像老教授那么遠,但也對這部當紅影片毫無好感。那時候我的審美停留在古典主義階段,喜歡對稱、端莊、規(guī)規(guī)矩矩的結構,喜歡正兒八經(jīng)甚至一往情深的敘事,《大話西游》里怪誕的造型、凌亂的場景、癲狂的敘事、夸張的表演、喧囂的配音都讓我嚴重不適。
然而,不管有多少人不喜歡甚至厭惡,都不妨礙《大話西游》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所鐘愛,并朝著“封神”的路上高歌猛進。掩埋在《大話西游》瘋癲喧囂表象背后的精神內(nèi)核,被人們從各種角度、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深度挖掘解讀。
萬古洪荒,時光無涯;紛繁際遇,離亂人生。至尊寶的前世今生、命運多舛,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讓變革年代探索勇進而又難免彷徨迷惘的年輕人,找到了某種精神共鳴。此身何身,今夕何年,“萬色皆空”的哲思,燭照著孫悟空心事終了、轉身西行的背影,影片的這個結局,曾讓多少觀者動容,莫名惆悵。當《大話西游》被透徹理解到這個程度,上升為一種哲學境界,其在觀眾心目中的“神作”地位,已是鑿鑿事實。
20年過去,當年大學校園里的莘莘學子,早已經(jīng)從青春不羈的至尊寶,變成戴上倫理道義和社會責任金箍圈的孫悟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嶄露頭角,逐漸成為一支中堅力量。如今重新走進影院觀看《大話西游》,并非僅僅重溫一個青春舊夢。自由與責任,創(chuàng)新與因循,放逐與堅守,這些人類社會的永恒話題,因為有了20年人生歷練作為注解,必然更能理解其中的厚實內(nèi)涵。
從乏人問津的丑小鴨到被奉為“神品”,今天的《大話西游》早已不是當年的《大話西游》;今天的觀眾,也早已不再是當年的觀眾。這部成為文化事件的電影,猶如鋪墊在歷史之路的磚石,承載過人們成長的腳步,也將會給后來者帶來更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