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歷史

時間:2014-05-06 08:30來源:科技鑫報 作者:倪方六 點擊: 載入中...

宴飲 圖——唐墓壁畫

 

宴飲 圖——唐墓壁畫

 

  中國的“食文化”歷史悠久?!稘h書·酈食其傳》中已有“民以食為天”的名言,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更以“吃”道出了治理天下的深刻哲理……古人“舌尖上”的變遷,折射出博大情深的“食文化”的歷史進程——


 

秦漢時期步入“粉食時代”  漢高祖劉邦青睞吃“涼皮”

 


  2月18日,習近平在宴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的家宴上,除了羊肉泡饃、肉夾饃以及“biang biang面”外,還有一道陜西小吃“涼皮”.涼皮又叫“釀皮”,系用小麥粉洗漿蒸成的面皮制成,故俗稱“麥面皮”;以大米為原料的,則叫“米面皮”.


  從民間傳說來看,涼皮至少秦漢時期已經普及。陜西著名的“秦鎮(zhèn)涼皮”,據(jù)當?shù)貍髡f與秦始皇有關。秦始皇時有一年大旱,稻谷收成不好,盡是稗秕,碾磨出的米質很差,無法納貢。有位叫李十二的農人想出主意,將米浸濕,碾磨成粉,放進籠里蒸熟,然后切成條狀,起名“大米面皮子”,作為“貢糧”送往咸陽。秦始皇吃過后,對其美味贊不絕口。


  秦漢時期,中國步入了“粉食時代”.由于石磨等糧食研磨器開始使用,人們普遍吃上了谷物研磨成粉后制作成的食物,之前的原始低級的“粒食”食俗逐漸退去。因此,涼皮被稱為“粉食時代”的先鋒食品并不為過。


  涼皮得以推廣,傳說與漢高祖劉邦有關。當年,劉邦攻下漢中后,在一戶人家里吃到蒸好的面漿皮,劉邦吃罷贊不絕口,從此愛吃涼皮。傳說給劉邦做涼皮的,便是后來成為他寵妃的戚夫人?!妒酚?middot;呂太后本紀》記載,劉邦在成為漢王后才收了戚夫人,即所謂“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一說。定陶在山東境內,也就是說戚夫人是土生土長的山東姑娘,而這涼皮是陜西特產,所以這個傳說有點附會。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自從有了涼皮,人們就喜歡上了這道小吃。清代,甚至連皇家也喜歡吃涼皮,一種叫“御京粉”的陜西岐山涼皮,傳說其做法便是清康熙年間岐山人從京城皇宮帶回去的。


 

漢魏戰(zhàn)亂造就“喝粥時代”  漢光武帝劉秀“朝暮送粥”

 


  粥,在現(xiàn)代人看來是很普通的食物,但在古代卻是上好的食物。在稻米不多的古代,粥主要用粟、麥、豆為原料來熬制,故有粟粥、麥粥、豆粥之分。如漢代人喜歡用淘米水與小豆一起熬,這樣做出來的粥味道甘甜,此粥即是南朝時仍很流行的“甘豆羹”.


  粥之所以在古人飲食中有極重要的地位,與粥“出飯”不無關系。同樣多的糧食,熬出的粥比飯要多出很多,在災荒年,粥往往是活命的主食,故古人稱之為“救荒粥”、“清貧粥”,古時稱用食物賑濟災民的行動為“施粥”,而不稱“施飯”,即此緣故。


  粥是半流食物,易消化吸收,尤其適合老人、孩子和病人食用。古人還認為粥可“養(yǎng)生”,因此制作出了具體不同食療功能的保健粥?!段何溥z令》記載,曹操有一次生病,“夜半覺小不佳,至明日飲粥汗出”.


  東漢以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最愛喝粥,以致喝粥成風。這一方面與當時戰(zhàn)爭連年導致糧食不足的大背景有關,更與當時的飲食風尚有關。當時的寒食節(jié)有“喝粥”之風俗。


  東漢光武帝劉秀對粥情有獨鐘,不僅自己喝,還賜粥他人?!逗鬂h書·樊宏傳》記載,劉秀的舅媽去世后,表弟樊鯈傷心過度,身體極弱,劉秀便派身邊的太監(jiān)給樊鯈送粥,即所謂“世祖遣中黃門朝暮送粥”.粥,即當時流行的糜粥,就是一種稀粥。


  可以這么說,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的“喝粥時代”,就是戰(zhàn)亂和饑荒造就的。此后,粥的品種和吃法更加豐富,一直流行至今。


 

南北朝時期開啟“饅頭時代”  后趙皇帝石季龍“好食蒸餅”

 


  與“粥”一樣,“餅”也是古人的主食之一。餅的興起,與面粉加工技術的成熟和發(fā)達直接相關。


  其實,早在西漢時即有吃面餅現(xiàn)象,但這種餅更似點心,倒是西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胡餅與現(xiàn)代的餅定義相近,并在東漢貴族階層流行。宋人高承《事物紀原》引《續(xù)漢書》稱,“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魏晉以后,隨著面粉加工技術的進步,餅食在中原迅速發(fā)展,并得以在民間普及,古籍中有關“餅”的記載也隨之多了起來。


  晉人束皙《餅賦》中所提及的面點就有十多種。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中記錄的面食超過20種,有蒸餅、湯餅、胡餅、燒餅、髓餅、乳餅、膏環(huán)等不同面食。


  蒸餅,即放在籠內蒸熟的面食,故唐朝人干脆稱之為“籠餅”,其做法與今天的饅頭差不多,實乃早期的饅頭。在南北朝時期,中國人制作蒸餅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不僅能夠恰到好處地掌握發(fā)酵技術及火候,蒸餅的花樣亦多。


  時人視上面開裂(坼)“十”字形狀的蒸餅為最佳?!稌x書·何曾傳》(卷三十三)記載,西晉貴族何曾生活極為奢侈,“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面食非常講究,“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十六國時期后趙皇帝石季龍,特喜歡吃蒸餅,且比何曾更會吃。除了“坼裂方食”外,還愛吃有“餡”的。石季龍,即石虎,《太平御覽》引《趙錄》記載,其“好食蒸餅,常以干棗、胡桃瓤為心蒸之”.


  有美食家分析,胡人的這種蒸餅開啟了“饅頭時代”,唐代的“籠餅”、宋代的“炊餅”,均由蒸餅而來。蒸餅放入餡料的做法,成為后來廣為流行的包子做法的源頭。


 

唐代進入“吃餅時代”  僖宗中秋賜“餅”新科進士

 


  隋唐時期,古人全面進入“吃餅時代”.在餅的做法中,早期以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做法最妙,匈奴、鮮卑這些少數(shù)民族被中原漢人稱為胡人,到南北朝時期,有五支胡人最強悍并進占中原,“五胡亂華”指的就是這段歷史。


  胡人東進南下,也帶來他們的面食制作方法,胡人吃的餅被稱為“胡餅”.漢靈帝最愛吃的胡餅,就是西域胡人做出來的,系用爐子烤制。胡餅又叫“胡麻餅”、“摶餅”,胡麻就是芝麻,胡麻餅就是今天的芝麻燒餅。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古絲綢之路給中國飲食文化帶來的影響
  • “舌尖上”的歷史
  • 古代美食如何“有滋有味”
  • 染指于鼎舌尖上的殺身之禍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