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報業(yè)集團成立以后,《新聞晚報》成為旗下第一張休刊的報紙,與此同時,《東方早報》展開上海報業(yè)有史以來最大的互聯(lián)網招募行動。一時間,上海報業(yè)瞬息萬變。
1月1日,《新聞晚報》正式休刊,它的生命在15周歲這一天戛然而止。
《新聞晚報》的辦公室在上海莘莊都市路解放日報大廈的第9、10兩層,宣布休刊后的幾天,辦公室里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人來人往,公告欄上貼著2013年上海新聞采編人員崗位培訓的通知,工作臺上的一排排綠色植物同以往一樣,長得茂盛。
關張
2013年12月31日晚,在由晚報員工運營的名為“街路上海”的微信公眾賬號里,記錄了《新聞晚報》的最后五小時。
7點53分,這份報紙開了最后一期編前會。12點整,比往常截版時間晚了半個小時之后,現(xiàn)任總編輯王偉拿著最后一期的頭版大樣走到貼有“休刊倒計時最后1天”的白板前,在不間斷的快門聲中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隔壁,有員工突然朗誦起休刊詞:“親愛的讀者,請允許我們向即將走入2014的你道別……”
休刊的決定在一周前公布。12月23日下午3點半,上海報業(yè)集團黨委書記、社長裘新在內部大會上宣讀了休刊決定以及相關政策。他講完后,《新聞晚報》總編輯壽光武帶頭鼓起掌,但無人應和,底下坐著的是《新聞晚報》的采編人員。當日10點,晚報旗下的經營公司宣布解散。
會議最后給晚報的300多位采編人員提供分流方向,包括集團旗下其他報刊、新媒體以及新項目。作為《新聞晚報》的“兄弟”報紙,《新聞晨報》提出了接收50人的意愿。“至少有100人要被扔到社會上”,一位內部人士透露。
這對讀者來說,大概是最突然的。
劉偉是《新聞晚報》的老讀者,12月25日下午3點多,他像往常一樣來到位于上海10號線地鐵出口不遠的一家報刊亭。報刊亭老板李大爺看到他遠遠地走過來,對他說“今天還沒到”,他點了點頭,轉身準備走開,李大爺說,“你看不了幾期了”,“我知道了”.
12月24日,《新聞晚報》上刊出《休刊公告》,向訂閱用戶交待休刊后的退訂轉訂事宜。就在此前兩個月,該報發(fā)布2014年的征訂廣告,廣告上有八個大字:“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行。”
“明年的征訂工作全部都做好了,訂報送油,我看休刊好像很突然。”李大爺搖搖頭說,他的報刊亭每天收4份《新聞晚報》,很少能賣完。“不過休刊之后這兩天人多了,說買來收藏”.
訂戶在論壇里討論已經訂閱的怎么辦,有的傷心,“從此這份‘天天見’的感情該放哪里”;有的說是訂給家里長輩,“退起來肯定很麻煩的”;突然有人插了一句:“訂了,油也拿了,退的話不會還讓我退油吧?”
有晚報記者發(fā)微博描述自己的感受:“我知道這一天會到來,卻從沒想到,內心里竟會不舍到這樣,像我這樣躺下一分鐘入睡的家伙,竟一夜輾轉反側,明知道向前看是更理智的狀態(tài),卻不知道為什么,反反復復輾轉在心頭的都是這些年的點滴。”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近年來,上海關停的報紙期刊近20家,包括《錢經》、《好運Money+》和《萬象》等。
“早四五年報紙賣得好,現(xiàn)在越來越不行。四川路口那個報刊亭,以前老興旺的,也停了。”劉老在天潼路附近的報刊亭干了10多年。
“只有我們這樣的老年人才在報刊亭工作,你看年輕人哪兒會做這些。” 他說不只看報的是老年人,賣報的也是。
媒體人早就認識到這一點。“只要有人看報紙,這個行業(yè)就還會存在,關鍵是現(xiàn)在愿不愿意放下身段去承認,我們辦的是給老年人看的報紙。”《新聞晨報》一位部門主任這樣評價紙媒式微。
缺陷
報業(yè)亟待煥發(fā)新生命。
早在2013年10月初,上海兩大報業(yè)集團將合并的消息就傳出來了。有媒體報道,據(jù)其內部通報,合并并不是為了“抱團取暖”,而是為了“更大的發(fā)展”,亦不會有報紙因此停刊。
10月28日,上海市委批準成立由解放日報報業(yè)集團和文匯新民聯(lián)合報業(yè)集團整合重組的上海報業(yè)集團。據(jù)初步估算,上海報業(yè)集團成立后,資產達到208.71億元,凈資產為76.26億元。
報業(yè)集團包括了上海市面上大部分的報紙,《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東方早報》、《外灘畫報》、《新聞晨報》、《新聞晚報》、《申江服務導報》等。
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徐麟稱,上海報業(yè)集團“以統(tǒng)籌經營為主要職責,負責制定集團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以及國有資產經營、運作。今后集團將負責為三大報社及所屬媒體提供相關的后勤服務等保障工作”.
三大報即《解放日報》、《文匯報》和《新民晚報》。此次合并中,三大報被恢復獨立法人建制。其中,上海市委承諾向《文匯報》和《解放日報》各自注入每年5000萬元的財政補貼。
正式合并前,上海市委以及第三方機構已對此進行了多次調研,并于2013年9月初正式啟動兩大報業(yè)集團的調整改革,調研持續(xù)了近兩個月,對報業(yè)集團現(xiàn)有媒體和資產進行細致梳理。
新媒體觀察者、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教師魏武揮就收到了來自《新聞記者》的調研郵件,“就兩個問題,一是你覺得哪張報紙可以關掉,二是為什么覺得它應該被關掉?”
魏武揮填的正是《新聞晚報》。
“它的出身帶有先天性的致命缺陷,和《新民晚報》過于同質化”,即使“這一次的合并,并不是市場運行的結果,而是行政指揮的結果”,魏武揮依然覺得停掉是件好事,“我甚至認為早兩年停可能更好,沒有必要存在兩張同樣的報紙。以前沒有新媒體的時候可以做,但現(xiàn)在先倒的一定是有缺陷的。”
大多數(shù)媒體人對于《新聞晚報》的休刊都沒有表現(xiàn)出太大的驚異,盡管它借由行政力量體現(xiàn),但同質化競爭和新媒體的挑戰(zhàn)被認為是其中最重要的考量。
根據(jù)上海新聞出版局2012年的數(shù)據(jù),目前上海市共有100種報紙,2012年全市報紙主營業(yè)務收入為28.64億元 ,較2011年的30.96億元下降了7.51%.全市報紙利潤總額為2.97億元,較2011年的3.21億元下降了7.6%.發(fā)行上,上海報紙發(fā)行收入為4.94億元,較2011年的5.11億元下降了3.33%.2013年,預計降幅更大。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