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輿論正在慨嘆當下中國的語文教育越來越邊緣化時,一些中文熱詞留洋海外,似乎又不得不讓人驚嘆中文影響力的日益強大。當輿論正在慨嘆當下中國的語文教育越來越邊緣化時,一些中文熱詞留洋海外,似乎又不得不讓人驚嘆中文影響力的日益強大。
近日,一則關于“Tuhao(土豪)”“Dama(大媽)”等中文熱詞有望以單詞形式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的消息引發(fā)網民熱議。有人將之歸結為中國影響力提升的體現,認為這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契機,但也有人認為這些詞匯本身帶有貶義或嘲諷意味,或對中國人形象有所損壞。
暫時撇開“Tuhao(土豪)”“Dama(大媽)”在國內語境中的特殊含義,這些年“熱銷海外”的中文單詞其實并不少。2010年3月,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一篇報道中國男多女少的文章中,將大齡男青年稱為“Guanggun(光棍)”替代“bachelor(單身漢)”;2010年有關“兩會”的報道中,不少海外媒體也將“兩會”的拼音“Lianghui”直接作為新詞在報道中使用;此外,“Guanxi(關系)”“Mianzi(面子)”“Hukou(戶口)”等詞在海外媒體的報道中也不少見。再往前看,Mantou(饅頭)、Gongfu(功夫)等詞早就被西方借走了。
這一輪中文熱詞“留洋熱”備受關注,歸根到底還是拜“土豪”所賜。一個從故紙堆里復活的“老詞”,被賦予新的意義,伴隨著“土豪,我們做個朋友吧”的網絡狂歡,一下子成為蔓延全球的熱詞。“Dama(大媽)”雖不如“Tuhao(土豪)”更具“故事性”,但有著此前中國大媽在海外購買黃金的狂熱做背景,這些熱詞漂洋過海引發(fā)的輿情震蕩,也要遠遠超過當年“Guanxi(關系)”“Mianzi(面子)”等熱詞出國的動靜。
“Tuhao(土豪)”“Dama(大媽)”出國了,盡管美國得克薩斯州全球語言監(jiān)測機構主席保羅·帕亞克對此評價,“中文影響力在整個21世紀將會一直持續(xù)”,盡管國內也有一部分輿論認為這是中國文化熱的表現,但并非所有人都認可這種觀點。外媒在引入它們的時候都帶著一點點獵奇,甚至還有一點點偏狹,幾個在國內口碑不佳的熱詞,真的能肩負起“文化輸出”的使命么?顯然不能。
我們不能把“熱詞外銷”簡單地看作是漢語熱乃至中國文化熱的表征,但必須承認,這些中文熱詞走出國門,至少表明了中國影響力的提升。改革開放幾十年,西方看中國的目光也發(fā)生轉變,以前是漠不關心,現在是不可忽視。而且觀察的焦點也由宏觀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深入到微觀的百姓市井家常,由務實的財經政治動向轉向更深層的歷史文化品位。“Tuhao(土豪)”“Dama(大媽)”“Guanxi(關系)”“Mianzi(面子)”“Hukou(戶口)”這些熱詞只是西方觀察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任何一個熱詞都不是無緣無故火起來的,其流行一定有著獨特的社會土壤。如果能讀懂這些熱詞,其實也便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國社會。
我更愿意將“熱詞外銷”看作是世界語言開放交流的結果。法國巴黎街頭有過一則廣告:“學漢語吧,那意味著你未來幾十年的機會和財富。”這其實充分證明,國外更多是把中文當成一種交流、溝通的工具。至于通過漢語了解中國的文化,幾個熱詞并不夠。
從情感上講,國人自然希望中文能成為世界語言體系中的“硬通貨”,但有數據顯示,每年新增的英文單詞1萬個左右,每98分鐘一個新的英語單詞就被創(chuàng)造出來。從這個數據中可以看出,不只是中文在改變著英語,世界上其他語言也在改變著英語。英語不能很準確地翻譯出“兩會”“面子”等在中國有特殊含義的詞,那干脆選擇拼音譯法好了。這就好比一些網民語言能力提升了,他們寧愿看原聲的美劇而不是譯制版一個道理。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其他語言無法確切表達出的含義,為了更好地達到交流的目的,“直譯”也許是最好的辦法。
太多時候,我們喜歡多情地對一些事物做過度闡釋。其實,“熱詞外銷”更多還是世界開放以及語言交流促成的結果,無關文化輸出和形象輸出。如果我們把事情看得簡單一些,那么我們在觀察“Tuhao(土豪)”“Dama(大媽)”留洋時,可能就不會生出是否關乎國人形象的感慨了。
在一個越來越開放的環(huán)境里,被他者改變一些語言細節(jié),或者改變他者的一些語言細節(jié),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那句著名的Chinglish(中式英語)“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是早就被外國人接受了嗎?
遙想當年,當國人開始把“再見”說成“Byebye(拜拜)”,“老外”們在觀察這種語言變化時,是不是像現在的我們一樣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