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絞刑(清代繪)
古代都有哪些死刑?
——商紂王“殺梅伯而醢之”
古代稱死刑為“大辟”,即大罪的意思,是古代懲罰犯人最狠的刑法條款。
死刑在中國出現(xiàn)時間很早,上古三代時期的“五刑”中,便有“大辟”之刑。具體都有哪些種類的死刑,清末法學(xué)家沈家本曾作考證,其《歷代刑法考》共列出了24種,分別是:醢(脯)、炮格、焚、烹、轘、沈(沉)河、陵遲、支(肢)解、磔、要(腰)斬、梟首、戮尸、斬、絞、罄、棄市、笞殺、考竟、剖心、射殺、射鬼箭、生瘞、投崖。
這些死刑是依處決犯的方式來劃分的,僅從刑名來看,已夠恐怖的。如醢刑,是把犯人殺死后再剁成肉醬。在刑法史上,最早使用此刑的,是商朝末代之君紂王,《呂氏春秋·恃君覽·行論篇》記載了此事:“昔者紂為無道,殺梅伯而醢之。”
在古代中國,處決死刑犯的手段,年代越早越恐怖。《歷代刑法考》所述的前五種醢(脯)、炮格、焚、烹、轘處決犯人的手假,均系出名的酷刑,恐怖至極——
炮格,又稱“烙刑”,將涂抹上油脂的銅柱架于炭火上燒烤,強令罪犯在銅柱上行走。因為太滑,犯人往往墜落炭火中,被活活燒死?!妒酚?middot;殷本紀(jì)》記載,此刑也系紂王發(fā)明,據(jù)說為取悅寵妃妲己。
烹,即將犯人放在大鍋里煮,也系紂王最早使用,他曾將周文王長子伯邑考如此烹殺。西楚霸王項羽勸降漢王劉邦手下周苛,周不從,結(jié)果被項羽“烹”了,此即《史記·項羽本紀(jì)》所記,“項王怒,烹周苛。”
轘,又稱車刑,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稱,“車裂人也”,即把犯人綁在朝四個方向跑的馬車后面,將犯人撕裂。此刑后期方式簡化,將犯人直接綁在馬后,即俗話所說的“五馬分尸”.
此外,古代還不少“非法之刑”,即用法律規(guī)定以外手段處死犯人的手段。
古代充許“看殺人”嗎?
——唐“凡決大辟罪皆于市”
死刑是極刑,其目的是震懾,維護(hù)社會秩序,所以,盡量讓人們知道,以擴大影響。在這種理念下,古代處決死囚都是公開的,而且在人多的地方等行刑,允許群眾圍觀,“圍觀”就是看殺人,這無異于現(xiàn)代電視的“現(xiàn)場直播”.
古代處決犯人,一般選在街頭、鬧市區(qū)?!短屏?middot;刑部》中規(guī)定,“凡決大辟罪皆于市”.北京有條歇后語,叫“鶴年堂討刀傷藥--死到臨頭”,就是因為鶴年堂藥店址在清代京城有名的刑場菜市口附近。
漢律中規(guī)定的梟首、要斬、棄市三種死罪,也都要選擇在清朝菜市口這樣的地方執(zhí)行。梟首,即砍頭,頭砍下來后要懸掛在木竿上頭“公示”,這是秦朝處決死囚的常用手段,即所謂“梟首示眾”,后來也有將頭顱懸掛于城門樓上的。
至于“棄市”之刑名,則直接因為行刑地點位于“市”,犯人在街市上處死后,不準(zhǔn)收尸,原地“曬尸”一定時間,供公眾“參觀”,這樣的棄市場景比電視現(xiàn)場直播更怕人吧!
三國時蜀國都鄉(xiāng)侯劉琰便被處以“棄市”之刑。而其遭此極刑,竟然是因為他吃醋,懷疑老婆胡氏與后主劉禪有染。胡氏很漂亮,進(jìn)宮給太后拜年一個月后才回家。劉琰“家暴”一通胡氏后休了之,結(jié)果被胡氏告到朝廷,遭受極刑。
“曬尸”時間一般是三天,高湛當(dāng)皇帝時(北齊武成帝),于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完成的《齊律》中規(guī)定,犯人被處死后要“陳尸三日,無市者列于鄉(xiāng)亭顯處”,意思是,如果行刑地不在街市上,要將尸體陳列在鄉(xiāng)間公供場所顯耀之處。
為何古代春天不殺人“?
——明非法定時間行刑“杖八十”
古代對行刑的月、日、時很有講究。除”決不待時“的重型死囚外,絕大多數(shù)朝代行都有固定的月、日、時,不像現(xiàn)代一年四季都能處決死囚?!短屏?middot;刑部》中便明文規(guī)定,”每歲立春后至秋分,不得決死刑。“
一般說來,古代多選擇在秋分后以后、立春以前處決死囚,即所謂”秋后問斬“.這是為了順應(yīng)天時,合秋冬肅殺之氣。在固定月份這外,如果非要處決犯人,也要避開正月、五月、九月,因為這三個月份是”斷屠月“.
在可以行刑的月份,也不是哪一天都可以殺人,1、8、14、15、18、23、24、28、29、30這十天叫”十直日“,屬于”禁殺日“,是絕對不能行刑的,即使是”決不待時“的死囚,也不能在這月、這日行刑。另外24個節(jié)氣日、國慶節(jié)、皇帝生日等重要日子,也不能”殺人“.
如果不按法定時間行刑,責(zé)任人要被嚴(yán)懲?!睹髀?middot;刑律·斷獄》”死囚復(fù)奏待報“條規(guī)定:”若立春以后、秋分以前決死刑者,杖八十;其犯十惡之罪應(yīng)死,及強盜者,雖決不待時,若于禁刑日而決者,笞四十“;唐宋也是”杖八十“.
行刑時間一般都選在白天,即便是夜間,也要等到天亮以后再動手。唐宋多在下午日昳之后行刑,即《唐六朝·刑部》中”日未后乃行刑“一說。日昳之時是古代12時辰中的未時,對應(yīng)現(xiàn)代24時制為13:00-15:00,”未后“在冬天來講,太陽開始落山已近黃昏。選擇這個時辰應(yīng)是替死者考慮,方便死刑犯”托生“.
明清似乎多選在午時,對應(yīng)現(xiàn)代24時制為11:00-13:00,明清話本小說里所謂”午時三刻“大概就是因為有此背景。選擇午時則是為生者著想,午時陽氣最旺,鬼魂難以作祟,監(jiān)斬官、行刑者不怕”鬼魂“纏身,避免遭”報應(yīng)“.
當(dāng)然,這些是迷信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