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最早是用來嚇唬小孩

時間:2013-07-29 09:41來源:文匯報 作者:唐聞佳 點擊: 載入中...

睡美人

 

  "孩子們,讓我們關上燈吧,爸爸要給你們講幾個可怕的故事了……"這是《西方文明另類歷史》一書中,作者介紹童話誕生時所用的開場白。


  現(xiàn)代人說起童話,總是覺得溫情脈脈。其實,可怕、恐嚇小孩、警醒少女--這才是童話故事誕生的初衷,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那應該就是"黑童話".

 

 

  初期的童話都是黑童話

 


  現(xiàn)代童話故事幾乎都是大團圓結局,都有一個"happyending".但是童話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著曲折的情節(jié)和陰森的結局。最老的童話,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2500多年歷史,比如"灰姑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在經(jīng)過了700多次改編后,"灰姑娘"才最終變成了現(xiàn)在這樣毫無血腥感覺,甚至還帶有一些柔情的故事。


  世界上最早的童話故事得益于兩個人,并非我們所常說的格林兄弟,而是一個意大利人和一個法國人。最開始是一位意大利人,名叫喬姆巴蒂斯塔·巴西爾,他寫過一本名叫故事集的書,用西西里一帶的方言編成的50篇故事,發(fā)表于1636年。這本書被稱為《五日談》。另一個法國人查爾斯·佩羅特則于1697年發(fā)表了一本故事書,里面有8個小故事。令人吃驚的是,其中7個都成了經(jīng)典故事:"灰姑娘"、"小紅帽"、"藍胡子"、"穿長靴的小貓"、"睡美人"、"鉆石與青蛙"和"大拇指".這些故事都充滿了血淋淋的情節(jié),尤其是"藍胡子",更是充斥著血腥、暴力和不信任。


  但是在后來的數(shù)百年間,這些故事的情節(jié)和結局已經(jīng)面目全非。據(jù)《西方文明另類史》的作者稱,這是因為所有的童話編輯者一向都是隨便改動故事的,在他們看來,這樣做全都是為了孩子。


  我們現(xiàn)在常常在兒童故事碟片中聽到的"三只小熊"的故事,就經(jīng)歷了各種改編。這個故事最初出現(xiàn)時是為了警醒那些不乖的小孩,而且在這個故事最早的版本中,那個金發(fā)小姑娘其實是一個牢騷滿腹、無家可歸的老嫗。經(jīng)過了將近100年的時間,她'變'成了一個滿頭金發(fā)的小偷。英國桂冠詩人羅伯特·薩雷在1837年出版了他自己的版本,其中道德取得了勝利,因為喜歡偷盜的老嫗被抓住了。薩雷的版本出版以后10多年,一位編輯將故事中的老嫗改成了銀發(fā)女郎,因為他認為,各種故事中有了太多丑惡的老太婆的形象。銀發(fā)女郎在1918年又變成了金發(fā)小偷,因為編輯者們認為,應該嚇唬一下小姑娘們,告訴她們不要隨便到陌生人的房間去。就這樣,專門嚇唬小姑娘的童話故事從此產生了。


  同樣的故事還有"小紅帽".在1697年查爾斯·佩羅特的版本里,同樣是講一個天真美麗的姑娘被狼騙了的故事,并沒有什么獵人回來把大灰狼的肚子剖開,把小紅帽和外婆從大灰狼的肚子里救出來,只是倒霉的小紅帽被吃了,而大灰狼逃之夭夭。佩羅特在故事的結尾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人們經(jīng)常看到,一些小孩子--特別是一些臉蛋生得很漂亮,身材也很好看的姑娘--她們總是不小心,什么人說的話她們都信。"他還說:"最危險的狼,就是那種文質彬彬、溫柔浪漫和模樣可愛的狼……這些狼喜歡在家里接待女士,也喜歡在街上向小姑娘問好。"


  至于"藍胡子",它在變成格林童話的時候就被很多人抨擊其中的血腥和色情的場面,尤其是"藍胡子"的牢獄里,關著他眾多前妻的尸體,無一不是血淋淋的,書中的描寫即便是在今天也會被歸為限制級。"藍胡子",最終能夠被改編成一個童話故事,真是讓人很難想象。

 

 

  童話的出現(xiàn)意味著民族覺醒

 


  事實上,童話故事的興起往往是一個民族覺醒的標志。所謂真正的童話出現(xiàn),往往是在文明社會才會有的現(xiàn)象。而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研究兒童文學的人,將童話故事稱為是滋養(yǎng)全人類心靈成長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童話出現(xiàn)之初都是"黑童話",是因為在中世紀的歐洲,孩子們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待遇,而是被當作小大人來看待。因為居住條件很差,孩子們從小就看到很多醉酒的丑態(tài)、游手好閑的人、打斗等,他們親眼看到自己的母親雙手沾滿鮮血,在廚房里開膛破肚、剝皮取臟,用動物做一頓美餐。而在中國,情況也是如此,傳統(tǒng)社會中,兒童是被漠視的,甚至成年人認為,兒童太像小孩子就不是好孩子。


  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詹丹在接受采訪時就稱,在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對兒童的最高評價是"少年老成".《世說新語》中寫的小孩子,凡是成功的、優(yōu)秀的小孩子,都是像成年人一樣。而且默認具有成年人的思維和成熟度的孩子才是值得一寫的。所謂"童心"也是貶義詞--在漢代作品中提到"童心"指的是人"無成人之智,有兒童之心".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根本不可能有給兒童看的文學作品。比如《千家詩》也是從成人的作品中挑選出來一批看似適合兒童的作品合集。而在歐洲,也沒有專門給孩子看的童話,大部分都是民間故事。


  直到安徒生童話集,才開始有了專門的文人童話,但也并非全部,比如安徒生的《大克勞斯和小克勞斯》就是民間故事,而《丑小鴨》就可以稱為文人童話。后來有越來越多的作家創(chuàng)作文人童話,但初期也是陰暗的黑童話,比如王爾德,可以算是文人童話的先驅之一了,他創(chuàng)作的各種童話就有非常陰暗的情節(jié)。愛倫坡也寫過各種童話,更是情節(jié)陰郁,甚至連光明的結尾都沒有。很多時候,專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作品,從文化的解讀上也并不那么溫暖,比如馬克·吐溫寫的《哈克·貝利歷險記》被海明威稱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是第一部用美式英語寫的作品,其中加了很多黑人的土語。整部小說雖然感人,但是并沒有那么多人性的溫情,直到被改編成電影和動畫連續(xù)劇后,才顯得溫情脈脈。西方世界中,真正的"正能量"溫暖童話直到上世紀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以后才出現(xiàn)。


  其實,一個民族的成長與兒童地位的確認有著很大的關系。因為不把兒童區(qū)分出來,就不能把成年人區(qū)分出來。而在中國,即便"童話"這個詞,也是"五四"以后才出現(xiàn)的--是從日語中音譯過來的,是"五四"時期對兒童自由精神的追求。那一時期的中國很多作家都進行過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比如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以兒童的視角來看世界寫的散文。包括茅盾也改編過神話故事。直到那時候,中國才出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文學作品。

 

 

  那些被改編了的童話

 


  1、魔笛


  原版的故事里,那個村莊鼠患泛濫。一個身穿七彩布衣,手持魔笛的男人前來,提出要幫村莊消除鼠害。村民同意,如果真的實現(xiàn),則愿付出巨大的代價。那男人實現(xiàn)了。他吹奏起魔笛,驅趕了群鼠。但當他回來索要報償時,村民反悔。笛手決定驅趕孩童。在后來很多版本中,笛手驅趕孩童進入村外的洞穴,有一位村民最終同意付出報酬,他也歸還了孩童。而在陰暗的初衷里,笛手引導孩童入河,除了一個掉隊的瘸腿小男孩,其他都淹死了。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安徒生曾是剪紙?zhí)觳?創(chuàng)作童話邊剪紙邊講故事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