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黑龍江、混同江(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后至伯力江段)流域的漁獵民族所使用的漁獵工具品種繁多,漁獵技藝也相當嫻熟。早年這一帶捕魚的網(wǎng)是用椴樹皮、柳樹皮、黃芹和螫麻草等野生植物的纖維編織而成,后來這里的漁獵民族學會了用麻來織網(wǎng)編網(wǎng)。
楊木雕船和樺皮船
東北漁獵和交通中使用得最早的船只是獨木舟。從前,北方的赫哲人用一整根楊木鑿成一丈多長,有翹頭的獨木舟,名為“楊木雕”船,赫哲語為“敖拉沁”,這只能乘一個人。后來又出現(xiàn)了“樺皮快馬”船。
這種船叫“烏末日沉”,是把整張的樺樹皮成筒扒下,固定在事先串好的樺皮船“骨架”上,船便成了。這種船的船體非常輕,一個人可以扛著走來走去,另外這種船可以在水少的江汊子、河灣子一帶通過,不用繞彎走很遠的路。但這種樺皮船最多能載二三人,不能運載重物,但叉魚時是最得力的船只。
18世紀末期,赫哲族中又出現(xiàn)了“吉拉”,這是一種載重樺皮船,船體大,是用松木做的“骨架”,劃行時速度快、體輕、摩擦水面聲音小。叉魚時,等魚發(fā)現(xiàn)時,叉已飛出。但遠航時,得十多個人劃槳。
到了民國初年,北方又出現(xiàn)了一種叫“三頁板”的船,又稱“舢板”,赫哲語為“滕木特克”。這種船大梁中間有桅桿眼,可以豎桿、拉風帆和掛篷用。這種船是下鰉魚鉤、打大網(wǎng)、載運貨物的最好的船只。
后來,從松花江上游的漢族漁民中傳來一種“劃鞋”,兩頭有尖翹起,似鞋形,外殼涂油漆,船身長二丈三尺,在船中間的“船迷子”(船面中間)上,覆蓋“跨子”(船蓋),這樣既可擋雨,又免得江水灌進艙中,有的用白布做“二篷”,代替“跨子”。如雨天或夜晚回不了家,可以供兩個人在里邊歇宿,把“二篷”蓋在上邊或撐起來,以御防風雨嚴寒,
這種船前邊的第一隔為“魚艙”,專門堆放捕來的魚產(chǎn)品;第二隔為桅艙;第三隔為大艙(就是睡覺的艙);第四隔為火艙(飯艙、燒水等處);第五隔為腳艙(是劃棹板的人站立之處),劃前槳的人視風的情況來選擇立腳點;后邊劃雙棹板的人,可使船前進,又可掌握方向。雙方配合十分默契。這種船適合打網(wǎng)、下鉤和遠程運輸。
造船又叫“排船”。漁民們造一般的船就自己動手,如果造大型的復雜一些的老船,就要請“船匠”來。但請這些“船匠”造船,一般要備上酒茶,對他們以禮相待,有時甚至不用給船匠分文,只是要記著人家的恩情,年節(jié)去看看,或捕魚歸來別忘了送上些鮮魚之類就行。
據(jù)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