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1日,戊戌變法失敗,維新派領袖康有為躲避追捕逃出北京城,自此開始了他長達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
16年間,康有為過得實在顛沛流離,但也頗為繁華壯麗。他為了效“耐苦不死之神農遍嘗百草”,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經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先后游歷英、法、意、日、美、加拿大、墨西哥、新加坡、印度、越南、緬甸、巴西、埃及等42個國家和地區(qū)。在當時,沒有哪個中國人能像他這樣足跡遍布全球。
芝加哥當時已成為美國的金融、制造業(yè)、期貨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一位中國封建社會最末的政治活動家,為何會出現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美國?
究其原因并非逃亡這樣簡單。作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堅決擁護和倡導者,流亡生涯并沒有扼殺康有為保皇的決心。在流亡英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過程中,康有為了解到洋人對海外炎黃子孫的短視和壓迫,意識到國家興亡的輻射力量,于是在北美,康有為每到一處便聯合當地華僑,募集政治資金,他成立“?;蕰?rdquo;等兼有政治和商業(yè)性的華僑機構,墨西哥、加拿大、美國都留下他開公司、辦實業(yè)、做股票、炒地產的歷史痕跡……康氏經營的生意五花八門,為的只是籌措經費,“保救大清皇帝”。
然而,這個時候全球的政治生態(tài)已經斗轉星移,沒落的清王朝注定趕不上君主立憲的末班車。歷史的量變,僅僅是積累到了發(fā)生質變的臨界點上。
據《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