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年來,電視劇創(chuàng)作中歷史題材大量涌現(xiàn)是一個顯著特征。歷史劇之所以是歷史劇,除了取材歷史外,還必須有充盈的藝術真實的歷史感,就像寫現(xiàn)實題材的作品必須深入生活一樣,寫歷史題材必須深入歷史。研究歷史題材,就是要研究歷史的客觀性如何在藝術中完整呈現(xiàn)。
歷史題材離不開當代視角,但很多作家、編導在完成作品時卻過分關注自我,不能充分地打開自己的視野,讀者、觀眾無法從中看到豐富的外部世界和歷史進程。歷史劇不再反映生活與歷史的真實性,而注重的是其中的花絮、瑣碎、偶然、奇巧、突轉。
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越來越明顯地變成迎合市場的類型化寫作,其中最突出的傾向是陶醉于消費主義的浪潮中,寫作放棄了精英的姿態(tài),與娛樂文化合流,削平意義,掏空信仰,消費歷史。
目前,電視劇藝術已經(jīng)成為我國一種主要的視聽娛樂與文化消費方式之一,為社會提供著重要的精神產(chǎn)品,滿足著人們的精神需求。誠然,近一二十年來我國電視劇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創(chuàng)作從單一視角到多元視角,從整體到局部,從微觀到宏觀,層次日益豐富。在對歷史進程的復雜性和曲折性的表現(xiàn),對人物豐富性和多樣性的開掘上,都有顯著的提高。一些歷史題材電視劇精品也應運而生,博得了廣大觀眾的認可,但是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令人對此類題材的創(chuàng)作憂心忡忡。
歷史劇中歷史的必然性不見了
歷史劇除了取材歷史外,還必須在藝術表現(xiàn)的同時充盈真實的歷史感。就像寫現(xiàn)實題材的作品必須深入生活一樣,寫歷史題材必須深入歷史,研究歷史的客觀性如何在藝術中完整呈現(xiàn)。但令人遺憾的正在于此,我們的某些歷史劇客觀規(guī)律的必然性消失了,表現(xiàn)一是歷史變成了事物的羅列,場面大、人物多、事件奇、地點南北忽變似乎就是歷史。表現(xiàn)二是歷史成為各方較力的魔方,風云變幻、波瀾壯闊的歷史卻僅僅用人物臺詞去表述,而不是被生動地刻畫出來,沒能顯現(xiàn)出歷史邏輯的力量。表現(xiàn)三是劇中人物的個性被湮滅在事無巨細的事件排列中,難以見到藝術家主動擁抱角色的熱情,更難以見到表演者建立在歷史生活體驗基礎上的樸素表演。
這種必然性的消失應歸咎于劇作的創(chuàng)作者普遍前期準備不足,對歷史資料和真相缺乏基本的搜集、核查,在故事還未成型時,便倉促進入藝術創(chuàng)作,手頭素材不足以搭建故事框架時,便信手拈來進行編造,導致我們在電視劇中雖然看到了道具、場景、服飾的某些歷史還原,卻仍難以體驗到客觀真實的歷史感。歷史必然性在電視劇中的消失,從大的文化背景上講,是非本質主義和告別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結果,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角度講,是創(chuàng)作者沒能樹立自己獨立的世界觀的結果,這就造成了很多歷史劇場景多,卻空洞雷同;場面大,卻浮光掠影;人物龐雜,卻相互瓦解;現(xiàn)代科技手段多,卻精氣神迷失。而經(jīng)常將敵對雙方的關系鬧劇化的處理,更讓人尋繹不到正義的力量和歷史的規(guī)律。
虛無主義和形式主義讓創(chuàng)作脫離歷史真實
歷史題材離不開現(xiàn)代視角,但很多創(chuàng)作者在完成作品時卻過分關注自我,不能夠打開視野,觀眾自然就無法從中看到豐富的外部世界和歷史進程。歷史劇不再反映生活與歷史的真實性,反而注重其中的花絮、瑣碎、偶然、奇巧、突轉,這實際上就是歷史劇寫作中的虛無主義和形式主義。此外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顯然還受到了新歷史主義思潮的影響,它主張藝術真實不等同于生活真實,這就容易使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以“藝術”為名脫離了歷史真實的基礎,觀眾看到的往往是借古諷今的含義有余,而歷史的客觀意蘊殆盡;借景抒情的場面有余,但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卻十分少見。
不妨認為歷史劇在藝術指向上具有雙重性,一是指向歷史本身的,同時也指向現(xiàn)實;但前者是基礎和前提,喪失了前者也就無法達成后者,即對現(xiàn)實和當下的啟示。以借古喻今為由,有的創(chuàng)作者心態(tài)浮躁,對史料缺乏深入研究便倉促動筆,缺乏大的歷史思考;有的為了吸引讀者,不惜用離奇的故事制造噱頭;也有的為了突出人物的七情六欲,忽視了人物精神世界的敘寫,這些都成為當代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顯著缺陷。以史為鏡,藝術家需要的首先是心平如鏡,照當下之變,歷史的銅鏡需先磨亮。事實上,人們觀看歷史劇的首要目的還是關注歷史本身所顯現(xiàn)出來的規(guī)律性和趨向性,并不希望編導按今天的趣味扭曲歷史,隨意將歷史附加上當代認知或進行文學反諷。我們不能不說,歷史比主觀想象更豐富,更有魅力,更廣闊,但只有尊重歷史的創(chuàng)作者,才能在歷史中尋找到真正魅力。
歷史劇變成了迎合市場的類型化寫作
近年歷史劇越來越明顯地變成迎合市場的類型化寫作,其中最突出的傾向是陶醉于消費主義的浪潮中,寫作放棄了精英的姿態(tài),與娛樂文化合流,削平意義,掏空信仰,消費歷史。歷次革命戰(zhàn)爭中所涌現(xiàn)出來的英雄,以及文學藝術對英雄形象的塑造,是人們對不可征服的民族精神的再次升華和確認,是人們告別屈辱的過去、對未來精神新生的期待。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藝術修辭都可以運用到歷史題材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藝術不應該放棄嚴肅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更不應采取自我矮化、解構歷史、顛覆英雄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尤其不符合中國的國情,特別是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的實際。中國歷史的客觀進程包含著民族的苦難與創(chuàng)傷,人民的覺醒與自覺,革命的神圣與深刻,復興的寄予與期盼,是不能隨便被戲謔化,更是不容詆毀和嘲諷的。
一些創(chuàng)作者急功近利,貪圖收視效果及其經(jīng)濟回報,一味追求以奇制勝,吸引眼球,從而忽略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和民族的長遠利益。也許,我們的一些創(chuàng)作者看到了歷史與藝術真實相結合的難度,于是在還原歷史時竭力采取客觀立場,即以第三者的視角看待歷史,力求做到公正與客觀,這可以看做是一種修辭手段的使用。但是,超越的視角不應該變成模糊的視角,因為受制于歷史語境的客觀性,藝術家的主體態(tài)度不可能完全變成超越的態(tài)度??桃獾某匠诵市首鲬B(tài)的矯情之外,就只能理解為是主動的立場放棄和對自我正義性的不自信,甚至在一些條件下變成主動屈服——這是人們根本無法接受和答應的。誠然,藝術呈現(xiàn)的最好方法是尊重歷史、還原歷史,但在創(chuàng)作中達到藝術真實,也必然包括表達于今猶存的不可戰(zhàn)勝的民族意志和鮮明的愛憎立場。在歷史劇中占比例不小的革命與歷史結合的題材上,即使在藝術中也沒有所謂超然的中立立場。
消費主義向影視劇藝術的滲透帶來錯誤指向
在近年影視劇的創(chuàng)作中存在著一種說法,即不要從藝術的角度看,要從票房、收視的角度看。致使一些創(chuàng)作者從片面的、主觀的角度猜測觀眾的消費趣味、消費取向,將娛樂看成第一要義,游戲歷史,戲說史實,甚至為了搞笑不惜顛倒美丑、指黑為白。
消費主義,一概將觀眾、接受者視為娛樂者,以為鬧劇化會達到最好的觀眾效果。消費主義向影視劇藝術的滲透,帶來了鬧劇化的結果,就是將藝術作品不論體裁之分,一律小品化、碎片化,于是訴說成了“戲說”,歷史成了“秘史”。所以我們常??吹?,某個劇作的個別片段是精心制作的,但藝術整體卻被破壞了,人們對于這樣的作品并不認同,但卻被“票房飄紅”的擋箭牌阻攔。我國目前的觀眾是多層次的,但不管哪一個層次的接受者都需要雅俗共賞的作品。劉勰曾有話:“慷慨者逆聲而擊節(jié),醞籍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為什么在我們這個時代,就偏偏剩下了只要觀綺聞詭的藝術,難道我們這個時代就沒有慷慨者、醞籍者,都是浮慧者、愛奇者嗎?這種現(xiàn)象不僅極端忽視了欣賞者的多樣精神需求,而且還存在著這樣的隱患:狂歡中文學精神喪失殆盡,看似花樣翻新不斷,實際上貧乏蒼白不已。神圣凜然的歷史、苦難莊重的歷史、慷慨激昂的歷史沒有了,文學藝術中的歷史變成了競賽巧智的拼圖和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