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作者在談到當年霍金讀博士時,他的導師曾說過,一篇博士論文應當包含大量的原創(chuàng)知識。原創(chuàng)知識這個概念讓王曉峰琢磨了好多天。他琢磨究竟什么算是原創(chuàng)?原創(chuàng)知識在文學批評里究竟如何體現?
對于“原創(chuàng)知識”這個概念的窮根究底,其實牽出了作者在文學評論創(chuàng)作上的理念。他認為:“(文藝批評)是根據批評家對生活、文學現象的感受、思想而進行的情感的表述……作為一種文體,把它歸類于純粹的理論文體形態(tài)顯然不合適,凡是那些在理論上套話連篇的文藝批評基本上是文藝批評的殘次品。”作者提出文藝批評的原創(chuàng)性要體現在觀點和思想上,而表達這種思想和觀點要摒棄故作高深的理論,在評論里說“人話”(《對當下文學批評的散點透視》)。
《生活里的文學和藝術》一書解析透徹,論理流暢,“沒有高深唬人的概念術語,沒有蒙人唬人的學理”(《每一根線條都有溫度》)。閱讀起來很輕松,像讀一本優(yōu)美的散文隨筆集一般。
作者的語言平和、親切,親切中又不時冒出幾句幽默和狡黠的話語。譬如作者寫北京的批評家連續(xù)一個星期天天都開研討會:“批評家每天早晨按時上會,中午吃飯,下午或晚上就得馬不停蹄地閱讀下一部作品,以準備第二天上午的發(fā)言”。閱讀至此,讀者以為接下來作者要對當下文學批評方面存在的一些不正?,F象發(fā)出感慨,但他卻以一句“讀了那么多,還要深入思考,很累人的,做個北京的批評家容易嗎?”(《對當下文學批評的散點透視》)收起,貌似正說,實為暗諷,著實讓人忍俊不禁。
《生活里的文學和藝術》一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還在于作者不無憂心地提醒著人們,我們所看到的文學史未必是真實的文學史,因為有“一只無形的手”在有意無意之間左右并影響著我們所看到的文學。在這里,作者使用了“遮蔽”一詞,“遮蔽”也是海德格爾喜歡的一個詞,與“遮蔽”這一概念相對的是“祛蔽”。我喜歡用暗夜里的一盞燈來比喻這兩個概念:當燈的光柱刺破黑暗時,被光柱籠罩的部分就是“祛蔽”,而光柱移走的地方或光柱未曾照射過的地方就是“遮蔽”。那么究竟是只什么樣的“手”“遮蔽”了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使他們默默無聞,或少人關注?作者質問:“誰規(guī)定他們就是正宗的文學、高雅的文學?這樣的文學究竟能體現主流和具有當下文學的代表性嗎?就是當下文學的惟一嗎?就能完全體現出文學的當下制高點嗎?”(《別處的文學》)
我以為圈子的作用不容忽視,圈子可以引導文學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當然圈子的確具有排他性,可能的確會“遮蔽”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但作者作為圈子里的一個批評家,能發(fā)出這樣的聲音,這本身就表明圈子里面還有良心存在。只要良心還在文學的血管里流淌,在文學的血脈里延續(xù),文學之樹就必然常青,想必這也是王曉峰真正所期待的吧。
《生活里的文學和藝術》一書有不少談小小說的文字。據說,在出版本書的同時,作者還出版了《當下小小說》一書。評論家胡平說,王曉峰的《當下小小說》的出版,應被視為中國當代小小說(微型小說)發(fā)展進一步走向成熟與自覺的標志之一……《當下小小說》的作者無意于建構小小說理論的嚴整體系,但切實立足于當下小小說創(chuàng)作的現實,著眼于小小說未來的發(fā)展,做了許多有益的探討。
我沒有看到《當下小小說》一書,但我讀了《生活里的文學和藝術》一書中談小小說的文字后,對此深以為然。
《生活里的文學和藝術》是一本很值得靜下心來“品”的書。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