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樣采訪本·拉登

時間:2011-12-28 16:59來源:天天新報 作者:彼得·阿內特 點擊: 載入中...
       今年72歲的阿內特是世界有名的戰(zhàn)地記者,1966年普利策國際報道獎得主。多年來,阿內特共取得57個主要新聞獎項。2006年,英女王授予他新西蘭功績勛章。 

  此前半個世紀里, 阿內特奔跑在全球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從1960年代越南戰(zhàn)爭、1991年海灣戰(zhàn)爭,到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并獨家采訪過薩達姆和本·拉登。 

  采訪薩達姆 

  曾遭致猛烈抨擊 

  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10天前,我被允許采訪伊拉克總統(tǒng)薩達姆·侯賽因。離開奧拉什德酒店之前,我遭4名保鏢脫衣搜身,他們甚至要求我用消毒劑洗手,之后坐上一輛只有司機的黑色寶馬私家車,感覺就像一顆炸彈在城市中穿梭。那時,我就要與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人相見,但是我很輕松。 

  這次會見的地點在市郊的一間小屋里,因為總統(tǒng)官邸已經被炸彈摧毀。我和他的幾個高級助手等了片刻,薩達姆·侯賽因獨自一人進來。他看起來很整潔,穿著一件大方的藍色嗶嘰西裝,襯一條花領帶。他向我走來,伸出手和我堅定地握了握。他看上去輕松,整潔的胡須、濃密的頭發(fā),裝扮無可挑剔。他讓我想起了好萊塢舊電影里的拉丁情人。我告訴他,人們想聽到他說些什么。他親切地拉著我的手臂,帶我坐到一張靠近3臺攝像機的椅子上,這次采訪有3家伊拉克電視臺拍攝。薩達姆說:“你可以問任何你想問的問題。”此次采訪持續(xù)了大約一個小時。 

  他談論了一些關于飛毛腿導彈和戰(zhàn)爭計劃的事,然后,他握著我的手,讓人拍了幾張照片。接著他就消失于夜色中。這次對薩達姆的采訪以及我關于轟炸掩護戰(zhàn)役的獨家報道得到了同行的支持,卻遭到政府官員及其擁護者的猛烈抨擊。 

  我收到了無數(shù)的負面信件,其中一封很經典的信件,收信人處寫著:“彼得·阿內特,薩達姆的首席公關,CNN,亞特蘭大,佐治亞州。”把里面的“四字經”(臟話——譯者注)用黃色的鉛筆凸顯出來。 

  另一封則玩著文字游戲寫道:彼得·本尼迪克特·阿內特。本尼迪克特·阿內特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期臭名昭著的叛國者。批評持續(xù)了很多年。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收到一封信,是傳真過來的兩條死亡恐嚇。一條說深信我在巴格達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工作,另一個又說我為伊拉克工作。以后信件依然持續(xù)不斷地寄來。兩年前我收到這樣一封信:“你,阿內特先生,是個叛變的渾球。顯然這不是個巧合,你為可能由世界上最卑劣、最不忠的女人們所控制的組織工作。”當然,我不會這么想泰德·特納的簡·方達。 

  拉登從不允許記者追問 

  幾年之后,我采訪了那個將替代薩達姆成為世界上最受人仇恨的人——奧薩馬·本·拉登。我們的這次采訪使他第一次登上電視。一個滿臉胡須、個子很高的男人用AK47突擊步槍推開門,他需要彎著腰才能進入這座在半山腰上用泥土堆砌而成的小屋。泥屋里鋪著破舊的地毯,用燈籠照明。外面凜冽的寒風呼呼地吹著。我們熱切地希望這就是奧薩馬·本·拉登——美國和英國情報局認定的世界上最危險的人物。我們正在等待著采訪他。他直起身來,包著白色頭巾的頭快要碰到屋頂了。他的長胡子里夾雜著一些灰白的胡須,沒有笑容,眼睛里閃著固執(zhí)的光芒。 

  他穿著白色長袍,長袍外還罩了一件迷彩戰(zhàn)斗夾克。他對我們點點頭,解開夾克,然后坐在我們對面的破毯子上。他側擁著那支步槍,就像擁抱著他最喜歡的孩子。他對著電視燈眨了眨眼睛,開始回答我們的問題。 

  本·拉登對待采訪的風格是從不允許追問,他的采訪基本上是政策宣言。此前幾個月,奧薩馬·本·拉登因宣布對美國的討伐或曰圣戰(zhàn)而引起關注。我和CNN的同事們成為了第一個采訪他的電視臺記者。但是,采訪剛開始的時候,無論是看著他還是聽他講話,都覺得他不像是世界上最危險的人物,反倒像我在鄰近的巴基斯坦宗教學校采訪過的穆斯林牧師。他聲音溫和,有時快速眨眼睛,有時咳嗽一下。 

  我最初的判斷顯然是錯誤的。隨著采訪的進行,他變得強硬起來。我們聽到了他憤怒的言辭,后來世界領教了那些言辭的真正意義。 

  我們都知道,就在阿富汗這些山間的土屋、草棚和洞穴中以及沙漠中的營地中,本·拉登鼓動和策劃了繼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后的對美國最嚴重的襲擊。在這次恐怖襲擊中,被劫持的飛機襲擊了紐約的世貿大廈和五角大樓,就在2001年的9月11日。一兩個小時之間,近3000人死亡,而震驚的全世界都從電視直播中觀看了這次襲擊。 

  不久之后,美國發(fā)動了對兩個國家的戰(zhàn)爭,一個在阿富汗,一個在伊拉克。直到2008年的今天,本·拉登依然自由自在。 

  我于1997年3月對他的采訪中仍然保留著他最重要的口頭聲明。本·拉登并不是我記者生涯中遇到的第一個世界級罪犯。在我50年的國際新聞記者生涯中,我采訪過其他一些臭名昭著的人物?,F(xiàn)代社會中,輿論聲音——無論是多么極端的話題——對那些公眾人物而言變得越來越重要,而我正是這個時代中的一名記者。 

  采訪時他幾乎沒笑過,緊緊握著自動步槍 

  經常有人問我,在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中采訪薩達姆·侯賽因是不是我人生中最重大的采訪。在一段時期內,采訪薩達姆確實是最重大的。但是,6年以后,采訪了本·拉登以后就不再是了。 

  采訪本·拉登是在阿富汗進行的。阿富汗,一個遙遠的中亞國家,在過去的30年里,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引起世界的關注。整個20世紀80年代,蘇聯(lián)入侵并進行了持續(xù)的戰(zhàn)爭,直至其失敗。這促生了一代穆斯林戰(zhàn)士,其中包括本·拉登。而他們的戰(zhàn)斗也部分地導致了蘇聯(lián)的解體。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狂熱的塔利班取得政權,開始為本·拉登及其阿拉伯戰(zhàn)士提供庇護,但2001年“9·11”襲擊促使美國迅速推翻了這個穆斯林政府。 

  作為CNN的國際新聞記者,我曾經多次到過阿富汗,報道過阿富汗與蘇聯(lián)戰(zhàn)爭中的雙方以及20世紀90年代塔利班的崛起,以及后來2001年的美國戰(zhàn)爭。所以,1997年,CNN決定嘗試采訪本·拉登時,我對這個國家已經相當熟悉。我們在倫敦與他的代表碰面,取得了他的采訪許可。當時還有許多英美媒體想要采訪他,但我們贏得了這一競爭。 

  在我看來,CNN的優(yōu)勢在于它是當時世界上惟一的國際電視新聞網,而且,本·拉登熟知CNN對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的報道以及我在其中的角色。我們飛到巴基斯坦的伊斯蘭堡,然后驅車穿過凱博通道來到阿富汗東部城市賈拉拉巴德,本·拉登的藏身之地就在賈拉拉巴德境內的托拉博拉山區(qū)。 

  在那里一個蚊蟲肆虐的旅館里,我們不勝其煩地等了7天。最后,我們接到通知說幾小時后可以采訪。傍晚時分,我們3個人——制片人彼得·伯根、攝像彼得·尤維納爾和我一起上了一輛小巴士。本·拉登的人要求我們戴上蒙著黑布的墨鏡作為眼罩,然后開車把我們送上山。沿途許多神情緊張的士兵不斷對我們進行檢查,但我很自信我們沒有危險。即使采訪時本·拉登幾乎沒有笑過,并且緊緊地握著他的自動步槍,氣氛非常職業(yè),但沒有威脅感。當時,關于本·拉登的公開信息幾乎沒有,我們的采訪目的就是發(fā)掘盡可能多的相關信息,包括他的歷史和動機。 

  很明顯的是,他對美國蓄謀已久。本·拉登告訴我們,他對美國宣戰(zhàn)是由于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和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后不斷對沙特阿拉伯增兵。他警告美國平民離開那個地區(qū),并譴責說,由于他們支持政府,因而容易被攻擊。他還明確指出自己的長遠目標,要求美國停止一切針對穆斯林世界的煽動行為。這個聲明傳達了他心中的愿景,他想改變一整個巨大的地區(qū),從摩洛哥穆斯林到印度尼西亞穆斯林。 

  本·拉登還嚴厲地指責美國的態(tài)度:“今天的美國設置了雙重標準,把一切反對它不公平的人稱之為恐怖分子。美國想要占領我們的國家,竊走我們的資源,強行指派代理者來統(tǒng)治我們,妄想我們能夠順從這一切。如果我們拒絕順從,他們就會說‘你們是恐怖分子’。” 

  采訪進行了一個多小時。之后他陪我們喝了一會兒茶,閑聊了一會。 

  世貿被襲后,人們才想起我放在網上的采訪 

  在對本·拉登的采訪中,本·拉登重申了他的戰(zhàn)爭恐嚇。我清楚地意識到他的野心是要按照他的模式重塑整個伊斯蘭世界,然后由塔利班強加于阿富汗,那是一個充斥僵硬教條和壓迫的落后世界。為了達到他的最終的幻想,他迫切地需要通過戰(zhàn)爭及暴力來掃除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對伊斯蘭國家的影響。 

  當時我們的采訪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與重視,因為整個美國都把注意力轉移到了世俗的娛樂消息上,像類似辛普森事件的瑣碎之事,卻毫不擔心來自遙遠地方的那個長胡子、目光冷酷的不知何方神圣的人的恐嚇。 

  世貿中心被襲擊之后,人們才回想起我放在網上的采訪。我開始收到責備的郵件,他們認為我采訪一個明顯的反美人士是不愛國的表現(xiàn)。在這一點上,他們對本·拉登的認識絕對是正確的。 

  那次采訪之后我離開了CNN幾年,這對在新的管理機制下的CNN是一個大的打擊。這個公司對軟新聞、丑聞及閑雜之事的興趣逐漸大過了反映世界真相的硬新聞的興趣。管理部門對觀眾的意見變得越發(fā)敏感,因而在這次恐怖主義襲擊中,CNN的報道趨向于跟隨美國政府的政策,他們對此投入的熱情遠遠超出了我認為的必要程度。當我們需要泰德·特納的時候,他在哪兒? 

  今天,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美國公眾以及全世界是否應該看到反恐怖戰(zhàn)爭的全貌?我們已經見過憤怒的阿拉伯世界的街頭示威者,他們喊出對美國的仇恨,而來自奧薩馬·本·拉登以及其他基地組織和塔利班官員的視頻錄像和信息,也正通過電波在泛濫著。就像第二次海灣戰(zhàn)爭——這場反恐戰(zhàn)爭中,美國媒體并未做到平衡并批判地對待政府的決定與政策。 

摘編自《我怎樣采訪本·拉登》 南方日報出版社 2008年10月  

                                         摘自《天天新報》2009/2/8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朱鏡我:以筆為刃的文化戰(zhàn)士
  • 流傳千年的作品當初是怎樣“發(fā)表”的呢?
  • 林肯是怎樣化解當眾羞辱的?
  • 成湯是怎樣做戰(zhàn)前動員的?
  • 豐子愷:我的老師弘一法師
  • 1929年斯諾采訪綏遠災情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