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論涵養(yǎng)、論能力、論韜略、論成就,都可說是人中之杰。但這位人中之杰的“最高學歷”僅是在道光十八年殿試中入圍三甲最末,成了“同進士”。雖然他人可以說“英雄不問出處”,但“英雄”本人可不是這樣想的,這個相當于“進士”的“學歷”,可是一件讓這位大人一輩子都不爽的事。
曾國藩學生左宗棠的“學歷”比起老師又遜色了一籌,只是個“舉人”??蛇@位非常有性格的“舉人”一直自比諸葛亮,一向以為今亮(即他自己)未必不如古亮(三國時的諸葛亮)。左宗棠也確實在治軍、打仗、辦洋務各個方面都做出了一些成就。為了能獲得更大榮譽,死后能得到皇帝給予的謚號,因此左宗棠一心要摘掉自己“舉人”的“中等學歷”,說什么也得弄個“高等”的。
湖南是太平天國戰(zhàn)爭早期的戰(zhàn)略要地,咸豐二年(1852),太平天國大軍圍攻長沙。長沙城危急之際,經(jīng)人舉薦,湖南巡撫張亮基聘請左宗棠為師爺,并將全部軍事悉數(shù)托付給他。左宗棠立馬“晝夜調(diào)軍食,治文書”、“區(qū)畫守具”,各種建議都被采納并付諸實施,終于使長沙固若金湯,太平軍圍攻三月無功而返。左宗棠初露崢嶸,一生的功名也由此開始。
咸豐四年(1854),左宗棠又應湖南巡撫駱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撫幕府,達六年之久。其時,長沙周圍城池多被太平軍占領。左宗棠焦思竭慮,輔佐駱秉章“內(nèi)清四境”、“外援五省”,以一己之力支撐大局。對統(tǒng)軍打仗一竅不通的駱秉章對他言聽計從,“所行文書畫諾,概不檢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輔佐和籌劃,終將湖南軍政形勢轉危為安。左宗棠在長沙也兩次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引起了朝廷的重視。
咸豐九年(1859)臘月,翰林院侍讀學士潘祖蔭向咸豐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說:“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也。”他的這兩句話,讓左宗棠的名字一夜傳遍全國。駱秉章統(tǒng)領的下屬中有位總兵名叫樊燮,自恃立有戰(zhàn)功見左師爺不拜。左師爺十分惱怒,喝道:“武官見我都要請安,你為何不拜?”樊總兵答道:“武官雖微,但我也是朝廷二品大員,為何要拜一個未仕的舉人?”左師爺聞言大怒,破口大罵:“滾出去!”事后,左師爺逼著駱秉章參了樊總兵一本,讓這位總兵卷了鋪蓋。
左宗棠的“學歷”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參加在省城長沙舉行的鄉(xiāng)試,因“搜遺”中第成為“舉人”的。此后,他三次赴京會試,均不及第。
光緒元年(1875)五月,左宗棠以欽差大臣身份奉命督辦新疆軍務。這位左大人一直為自己的“舉人學歷”耿耿于懷,他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身份僅是舉人,再有功勞按例也不能入閣,死后也得不到追封,自己建立再高的豐功偉業(yè)也不能光宗耀祖,這哪對得住祖宗?。坑谑?,在軍情緊急時刻,這位十分有性格的左大人自恃蓋世功業(yè),上奏清廷,要求解除軍務,回京參加會試。當時,西北正處于關鍵時刻,左宗棠此時要求更易主帥,對于清廷來說簡直是“大廈將傾”。朝廷看出了左宗棠的真實用意,趕緊遂了人家的夙愿,破例賜他一個進士,并授予翰林院檢討職務。
左宗棠由此得到了絕對的“高等學歷”,精神大振,接連攻克塔城、伊犁、新疆,收復六分之一的國土,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自己也進入了中國歷史上民族英雄的序列。這件事,無論誰來說,從哪個方面來說,左大人采用這種方法得到這個“高等學歷”,都確實有些不地道。
光緒十一年(1885)七月二十七日清晨,七十四歲的左宗棠在福州欽差行轅任上去世。清廷追贈他為太傅,謚“文襄”,賞治喪銀三千兩。左宗棠可以微笑著滿意地長眠了。
據(jù)《818你不知道的晚清》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