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索于文字訓(xùn)詁可知,伏羲即為“*****氣”,其字本義是“司氣”?!墩f文解字》釋“伏”為:“伏,司也,從人從犬。臣鉉等曰:司今作伺。”段注:“司者,臣事于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專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為俯伏。”“羲”,《說文解字》釋為:“羲,氣也。從兮,義聲”。“羲”的義項可從“兮”字求索,《說文解字》釋:“兮,語所稽也。從八,象氣越虧也。”又釋“虧”為:“虧,於也,象氣之舒虧,從丂從一。一者其氣平之也。”“兮”字的本義是氣息緩慢延長、越來越弱(故常作為語氣詞,用于語末表達(dá)語氣)。因而“羲”的字義本源就是“氣”,“羲”字讀音也像吹氣之聲,所以段玉裁從音訓(xùn)上注“羲”為“謂氣之吹噓也。”至于伏羲又寫為“伏戲”、“伏犠”等,皆為“羲”字的演化。
“太一”、“太極”形為“混沌”,宇宙起源于混沌。同樣,伏羲也源于“混沌”,其原型也是太始之初的混沌之氣。
在上文所述《楚帛書甲篇》所記載的創(chuàng)世神話中,伏羲即是生于混沌之中。而且《淮南子·精神》所描述的宇宙創(chuàng)生過程與《楚帛書甲篇》頗為相似:“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鴻蒙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jīng)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cè)嵯喑?,萬物乃形。”世界開始于一團(tuán)混沌之氣,后陰陽剖分,化生萬物。對照《楚帛書甲篇》,這里的“二神”當(dāng)指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為陰陽二神。從哲學(xué)角度上說,是陰陽兩儀;從神話角度上說,是伏羲、女媧二神。在漢墓壁畫、畫像磚石中,伏羲手捧太陽或日規(guī),代表陽;女媧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陰。伏羲、女媧結(jié)婚生育四子,才育有萬物,這是陰陽化育萬物的開始。
在原始神話和民間傳說中,創(chuàng)世之前的這個混沌體被形象地表述為葫蘆。從混沌到世界的創(chuàng)生過程,被形象化地敘述為葫蘆從中央剖開。亦即所謂天地剖判,陰陽分離?!对娊?jīng)·緜》便有“緜緜瓜瓞,民之初生”的記載,這是古文獻(xiàn)所見把人之由來,追溯到葫蘆瓜的最早一例。而后在民間神話中,葫蘆剖判的母題衍生出大量洪水方舟型的故事,葫蘆作為容器成為人類再生的象征,并進(jìn)而將葫蘆人格化為是盤古、伏羲。
盤古神話最早的文字記載是三國吳人徐整的《三五歷記》,此書已佚,《太平御覽》卷二引有其中一則文字:“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傳說盤古開天辟地,是一位創(chuàng)世大神。而對于盤古與伏羲的關(guān)系,前輩學(xué)者多有定論:盤古就是伏羲,二者皆由葫蘆(混沌)而出。1941年常任俠在《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一文中說:“伏羲一名,古無定書,或作伏戲、庖犧、宓羲、慮犧,同聲俱可相假。伏羲與盤瓠為雙聲。伏羲、庖犧、盤古、瓠,聲訓(xùn)可通,殆屬一詞。”他并結(jié)合《述異記》有“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之說而論斷:盤古氏夫妻當(dāng)即是兄妹自相婚配而繁衍人類之伏羲氏夫妻。伏羲女媧在漢畫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與盤古龍首蛇身雷同,進(jìn)一步證明盤古即伏羲氏。[6] 聞―多在《伏羲考》第五部分“伏羲與葫蘆”中,以大量古籍和民俗材料論證指出,盤瓠、伏羲乃一聲之轉(zhuǎn),“明系出于同源”,伏羲與盤古都是葫蘆所生,或者說伏羲、盤古均為葫蘆的擬人化。伏羲由此而成為人類的始祖。
從音訓(xùn)上說,“混沌”與“葫蘆”是對音關(guān)系,“混沌”猶言“糊涂”,“糊涂”在俗言俚語中轉(zhuǎn)為“葫蘆”?!都t樓夢》第四回回目《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其意即為“糊涂僧”判斷“糊涂案”。而聞一多考論“葫蘆”即是“盤古(瓠)”,“盤瓠”、“伏羲”同聲之轉(zhuǎn),故“盤古”又是“伏羲”。這樣,“混沌——葫蘆——盤瓠——盤古——伏羲”轉(zhuǎn)化演變的路徑則十分清楚。 (責(zé)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