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墻金頂的故宮為何有一座“洋樓”寶蘊樓

時間:2017-11-17 09:57來源:大西北網-北京晚報 作者:戶力平 點擊: 載入中...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宮殿重重、紅墻金頂,但在西華門內、武英殿西側,卻有一棟與中國


    古典宮殿式建筑風格完全不同的寶蘊樓。那么,紫禁城里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座西洋式建筑?


    寶蘊樓舊址最早是明代咸安宮


    清雍正七年改為咸安宮官學


    寶蘊樓最初名為咸安宮?!豆蕦m史話》記載:“壽安宮位于內廷外,西路壽康宮以北,英華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宮,嘉靖四年(1525年)改稱咸安宮,熹宗皇帝奶娘客氏曾居住于此。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咸安宮被改建,廢太子胤礽曾禁錮于此。雍正繼位后,將胤礽從咸安宮遷居到山西祁縣鄭家莊。”


    咸安宮閑置多年后,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進行修葺,改為官學堂,招收內務府三旗(正黃、鑲黃、正白)子弟及景山官學中的優(yōu)秀學生,委派翰林負責教習,教授內容有滿語、漢文、騎射等。因學舍設在咸安宮,故命名為“咸安宮官學”.雍正皇帝將咸安宮官學視為宗室和八旗子弟的成材之地,學子們待遇優(yōu)厚,每人每天補助伙食肉菜銀五錢、米一升多,每人每月發(fā)銀二兩。至雍正十二年(1734),咸安宮官學第一期畢業(yè)生中有4人考中舉人副榜,23人考中生員補廩。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給母親孝圣憲皇后做六十大壽,將咸安宮改建為壽安宮,原咸安宮官學則向南移至西華門內、武英殿西側的尚衣監(jiān)處。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尚衣監(jiān)年久失修,房屋傾圮,咸安宮官學再向西移至西華門內北邊,即今天寶蘊樓所處的位置。


    新建官學學舍仍以“咸安宮”命名,宮內懸掛雍正六年建學諭旨,乾隆帝特令詞臣為新學舍撰擬對聯(lián):“行慶恩滌,陽春資發(fā)育;右文典重,云漢仰昭回”.學舍主要建筑有門樓一座,名為咸安門,往北影壁一座,再往北為前、中、后三進院落,每院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共辟學舍二十七間。


    在雍正、乾隆年間,咸安宮官學走出許多名將重臣,大名鼎鼎的和珅即曾就讀于此。和珅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考入咸安宮官學,由于天資聰慧,記憶力強,十年間不僅讀了《四書》、《五經》、滿漢典籍,而且騎馬射箭、滿蒙藏文樣樣精通。據傳,有一次乾隆皇帝到咸安宮巡視,學子們一見圣上駕到,一個個嚇得連頭也不敢抬,只有和珅捧著書本。乾隆皇帝走到他面前,拿過他手里的書本,問他剛剛學過的內容,和珅隨口把剛學的課文背了下來,乾隆皇帝連連稱他聰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占用咸安宮后兩層殿負責編篡《皇清文穎》的文穎館被火焚毀,此后未重建。咸安宮主體的三進院落僅剩下最南端的第一進院落,即咸安門、咸安宮、東西配殿,其中咸安宮面闊五間,東西配殿面闊三間。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官學遷出咸安宮。


    咸安宮火災后重建為古物陳列所


    “寶蘊樓”寓意“蘊藏珍寶”之所


    清末,咸安宮成為清廷的儲藏室,不少名貴物品暫存于此,由十幾位太監(jiān)看守,不少太監(jiān)遂趁機監(jiān)守自盜。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咸安宮當差的一個太監(jiān)將金提手爐、金香盒等盜出咸安宮,準備拿到琉璃廠變賣,在經過西華門時,被護軍緝拿,結果被枷號三個月,重鞭一百。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后,紫禁城前朝的所有宮殿全部由北洋政府接管。因多年疏于管理,咸安宮所存名貴物品大量被看守太監(jiān)所盜。而前朝所有宮殿及所存物品向北洋政府移交時,要如實清點,看守太監(jiān)為掩蓋偷盜痕跡和管理不善,縱火將咸安宮焚毀,僅剩下咸安門。


    1913年初,北洋政府內務總長呈報大總統(tǒng)袁世凱,建議籌設古物陳列所:“默察國民崇古之心理,搜集累世尊秘之寶藏,于都市之中辟古物陳列所一區(qū),以為博物院之先導”,并提議將當時奉天行宮(今沈陽故宮)及熱河避暑山莊所藏文物運到北京保管展覽。從1913年11月18日起,熱河避暑山莊近12萬件文物和奉天行宮11余萬件文物分批運至北京。起初,從熱河、奉天運來的23萬余件文物暫存于太和殿、文華殿、體仁閣等宮殿。為更好地展示這批清室文物,內務部決定以武英殿為館舍成立古物陳列所,將西華門內原咸安宮官學房屋及咸安門交由古物陳列所,以作改建文物庫房之用,并與外交部協(xié)商,從庚子賠款中撥出20萬元,在咸安宮舊址上興建西式樓房存放文物。


    1914年6月2日,咸安宮門及寶蘊樓東西配樓等工程正式開工,1915年6月竣工。主要建筑包括咸安宮門、寶蘊樓、東西配樓,共計建造房屋53間。寶蘊樓是我國近代博物館史上第一座專門用于收藏文物的大型庫房,而“寶蘊樓”的得名正是緣于這里所藏之物集歷代古物之精粹,青銅、書畫、陶瓷、金玉,至珍且奇,其價值不可估量,故名。“寶”為寶貴之意,“蘊”為積聚、蓄藏之意,寶蘊樓即蘊藏珍寶之所。


    內務部總長朱啟鈐主持修建寶蘊樓


    “海歸”金城的設計凸顯西式建筑風格


    寶蘊樓是故宮惟一現存的鋼筋水泥“洋樓”,時任北洋政府內務部總長的朱啟鈐和簽事金城主持修建。朱啟鈐曾就讀于京師大學堂,為中國營造學社創(chuàng)始人。1913年8月代理國務總理,后任內務部總長,兼任京都市政督辦。金城被譽為中國博物館學的奠基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留學英國,畢業(yè)歸國后相繼在上海和北京任公職。將收藏珍貴文物的庫房建成一棟西洋式風格的建筑,就是金城的提議。


    據說寶蘊樓最初設計的與紫禁城的其他建筑一樣,也是宮殿式建筑:前殿五間,后殿五間,各有東西配殿三間,為兩進四合院格局。朱啟鈐看過圖紙之后,思量許久。紫禁城自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近500年間發(fā)生火災近百起,其中重大火災三十余起,磚木結構的宮殿式建筑極易出現火災。作為存放文物之所,防火是第一要素,同時還要防潮、抗震,如果全部采用傳統(tǒng)的磚木結構,勢必存在一定的隱患。而此時水泥、鋼筋(當時稱“洋灰”、“鐵條”)已在東郊民巷租界內的建筑中使用,具有防火、防潮、堅固的特點。是否可以采用呢?于是,他派簽事金城前去調查。


    金城查看了東郊民巷的多處建筑后向朱啟鈐建議,修建寶蘊樓時可適當使用一些水泥和鋼筋,減少木料的使用,以此起到防火、防潮和堅固的作用,同時建議寶蘊樓不宜過高,因曾留學英國,他將自己按照歐式建筑式樣設計的簡易圖紙拿給朱啟鈐。這個設計在造型和結構上與故宮內的傳統(tǒng)建筑不同,共有北、東、西三座單體樓房,采用封閉周邊式布局,圍繞咸安宮舊址的北、東、西三面,與咸安門形成圍合。


    朱啟鈐基本采納了金城的設計方案,并提出幾點修改意見,同時決定在施工時適當使用水泥和鋼筋等建筑材料。從外觀上看,寶蘊樓的整體建筑顯得非常簡潔、明快。三座樓均采用城磚砌筑墻身,外墻面抹飾水泥,并劃出規(guī)整的橫矩形格,再刷紅漿,窗子窄長,所有窗戶的線腳均飾白色,與紅色墻身恰成對照。北樓大門最上方設有閣樓,閣樓山墻上鑲嵌一塊石質匾額“寶蘊樓”.樓閣山墻東、西兩側的壁柱上有一對臥獅。


    寶蘊樓自1915年建成以來,長期作為文物庫房使用,已歷經百年風雨。2013年底,故宮博物院對樓體周身及內部進行了修繕。2015年修葺完工,其職能從文物存放處變成了展廳,定期向公眾開放。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中國各省20個主要文化符號
  • 紫禁城“官”系網
  • 明清北京也曾下雨釀洪災 紫禁城和城墻都被淹塌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