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旋”后接“而歸”是畫蛇添足

時間:2017-06-29 08:45來源:大西北網-水煮歷史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如果留意的話,在書籍、報刊或網絡上,經??梢钥吹接缅e“凱旋”一詞的情況。比如,2006年5月12日,體總網上就有中國殘奧管理中心發(fā)布的題為“第四屆國際殘奧會中國舉重代表團凱旋而歸”的報道?!扼w壇周報》上也刊登過題為“郭躍抱著獎杯不撒手 凱旋而歸劉國梁一醉方休”的新聞。


    而就在2005年10月份,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成功返航后,國內很多媒體打出了“熱烈祝賀‘神六’勝利凱旋”的標題。如果說,這種錯誤出現(xiàn)在平時人們的說話中倒也可以忽略,可是媒體上頻現(xiàn)“奧運冠軍凱旋歸來”就難以讓人接受了,而出現(xiàn)在全國人民慶祝航天飛行取得成功這樣的重要場合,就更是不應該。尤其讓人費解的是,這樣一個很低級的語言錯誤,竟然出現(xiàn)在了各個媒體上。難道,“凱旋而歸”和“勝利凱旋”的用法是正確的嗎?


    我們有必要從“凱旋”這個詞說起。“凱”字本作“”(qǐ),也作“”,本義是“軍隊得勝所奏的樂曲”,引申為勝利之意?!墩f文》解釋得很清楚:“,還師振旅樂也。”并加了按語:“經傳多以為之。亦作凱。”《禮記·表記》說:“凱以強教之。即以勝樂為訓。”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則有這樣一句:“振旅愷以入于晉。”宋代劉克莊也在《破陣曲》中寫道:“六軍張凱聲如雷。”再看“旋”字。“旋”字在《說文》中被解釋為“周旋,旌旗之指麾也”.《小爾雅》釋為“還也”,《字林》則解作“回也”,意思可理解為“返回”.李白在《寄東魯二稚子》中寫道:“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綜合起來,“凱”就是勝利,“旋”就是歸來,而“凱旋”就是勝利歸來。


    既然“凱旋”就是“勝利歸來”的意思,那么,何必非要在前面加上“勝利”,或者在后面加個“歸來”呢?


    “濫觴”到底是何意


    最近看到兩句話,就記在了筆記本上。一是“梁靜茹的《Fly Away》優(yōu)美而不濫觴的旋律知道吧?”二是“她文思濫觴,寫了很多東西。”上述兩句話,都用了“濫觴”一詞,但是都用錯了。那么,“濫觴”到底是何意?又該如何正確使用呢?


    荀子曰:“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孔子家語·三恕》中也有類似的話:“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濫觴。”“濫觴”一詞,出現(xiàn)于此。水源所出,其始甚小,只能浮起酒杯,因此后來就把“濫觴”比喻為事之開始。“濫觴”,不但古代文獻中較為多見,現(xiàn)代書籍、報刊中也較為多見。


    結合文獻,概括“濫觴”有如下義項:


    1指江河發(fā)源處水很小,僅可浮起酒杯。例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一》:“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謂發(fā)源濫觴者也。”


    2指小水。例如:南朝謝靈運《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詩:“濫觴逶迤,周流蘭殿。”


    3比喻事物的起源、發(fā)端。這是最常見的一種。例如:郭沫若在《今昔集·論古代文學》中指出:“中國文化大抵濫觴于殷代。”


    4波及,影響。這是“濫觴”的動詞用法。例如:宋代魏慶之在《詩人玉屑·滄浪詩評》中評價盛唐詩時這樣寫道:“盛唐人詩,亦有一二濫觴晚唐者。”


    5泛濫;過分。例如:《明史·史可法傳》:“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濫觴,自后宜慎重。”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提到一句話:“前者自王昌齡等始用,濫觴于晚唐五代。”該文作者認為,將初始、起源之意的“濫觴”,當作了其后的發(fā)展、普遍來用是不對的。如果看了“濫觴”的第四種義項,該文作者就會知道是自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胴體”如何成“裸體”


    時下,在形容女性的裸體時,除了極少數用“玉體”之外,很多時候都用“胴體”一詞,且多有狎褻之意。雖然很多人也曾經對錯用這個詞語的現(xiàn)象進行了批評,但似乎是并沒有阻止“胴體”的濫用。


    關于“胴體”一詞的本意,現(xiàn)在看到的所有的詞典都沒有標出“女性裸體”的義項?!掇o源》中的解釋為“屠體,家畜屠宰后的軀干部分”.而《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雖然在解釋“胴體”時有“指人的軀體”的義項,但是第一義項卻是“軀干,特指牲畜屠宰后,除去頭、尾、四肢、內臟等剩下的部分”.如此看來,“胴體”雖然有時也可以指“人的軀體”,但和“女性的裸體”卻沒有任何直接的語義關系的。而且,在詞源學的意義上,用“胴體”來形容女性身體,也明顯帶有一定的侮辱意味。然而很多時候,許多人并沒有真正弄清該詞的基本意思,卻在樂此不疲地用著這個詞來形容女性的身體。


    在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里,沒有人體美的空間,因而相應的詞語也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相關概念也少得可憐。于是,“胴體”也就越俎代庖,登堂入室,漸漸成了“裸體”的代名詞,成了女性裸體的代名詞,最后,該詞里居然含有了比“女性裸體”更豐富的意蘊。


    “犯而不校”是寬容


    “非典”肆虐時期,有部分大學生不顧禁令,私自回家,后來被學校開除了。針對這件事,有位專欄作家歪解過“犯而不校”這個詞:犯了錯誤,擅自行動,就不能再回到學校了,是為犯而不“校”(“校”念去聲)。同時他還舉了個例句:我上學的時候,有兩個男女同學因非法同居被開除,犯而不“校”了。


    作者文章寫得很好,當然對這個詞他也是很了解的,不然不會“歪批”,更不會用這個詞造句子。值得肯定的是,作者還在文章后面列出了成語的意思:“犯:觸犯;校:計較。受到別人的觸犯或無禮也不計較。”作者還列舉了出處:“《論語·泰伯》:‘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可見作者是很負責任的。


    受到別人的觸犯或者無禮,不去計較很多,這是一種寬容的心態(tài)。學會寬容,是做人的需要。歷代圣賢都把寬恕容人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標準而大加倡導,《尚書》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說,《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載物”,荀子則主張“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記載,武則天時代的宰相婁師德以仁厚寬恕、恭勤不怠聞名于世。鳳閣侍郎李昭德罵他是鄉(xiāng)巴佬,他一點也不生氣:“我不當鄉(xiāng)巴佬,誰當鄉(xiāng)巴佬呢?”當時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婁師德,想把他排擠出朝廷,他也不計較。后來武則天就告訴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婁師德向我推薦的。”狄仁杰聽了慚愧不已。正因為婁師德寬容待人,所以司馬光評價他“寬厚清慎,犯而不校”.


    不恥下問向誰問


    在聽人介紹自己的學習經驗時,突然聽到他說:“要取得好成績,一定要勤思好學、不恥下問。因為沒有老師的指點,很多問題我們很難理解。”猛一聽沒什么,可一想問題就出來了。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不恥下問”的解釋是“不因向比自己學問低的人請教為恥”,其中,“恥”在這里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即“以……為可恥”;而“不恥”不能單獨成詞,只能在“不恥下問”中使用。按照這種解釋,我們可以理解上述那句話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就是要“多問老師”.但是作為學生,無論成績再好,問老師也不能算是“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冶長》,原來是孔子和學生子貢的一段話。這段話有個背景:衛(wèi)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奏鏊篮?,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子貢也是衛(wèi)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所以他就問孔子:“為什么孔文子的謚號為‘文’呢?”孔子是這樣回答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一遇到問題就去請教別人,開口就是“這個問題有些復雜,我只好不恥下問來了”.明明是不懂,還要搬出來這個詞,用錯了也不知道。


    一個人有不懂的問題向別人請教,既然自己的學問比不上別人,又何談“不恥下問”呢?在交往中,千萬注意別犯這種錯誤。


    曾幾何時為幾時


    唐代詩人韓愈曾經寫過一首題為《東都遇春》的長詩。詩中說:“爾來曾幾時,白發(fā)忽滿鏡。”其中,“曾幾時”后來就固定為一個詞語“曾幾何時”,這個成語在后來的詩文中多有運用,比如以下兩句:


    “補官揚州,公得謝歸。曾幾何時,訃者來門。”(王安石《祭盛侍郎文》)


    “回首分攜,光風冉冉菲菲。曾幾何時,故山疑夢還非。”(趙彥端《新荷葉》)


    如今,“曾幾何時”是一個使用率非常高的詞語,但是也容易用錯。如下面兩句話就誤用了“曾幾何時”


    1曾幾何時,女性可以是交換馬匹和玉米的財產。


    2美國方面希望通過播放薩達姆被捕的電視畫面促使伊拉克抵抗武裝放下武器,曾幾何時,美國在伊拉克戰(zhàn)爭期間曾指責伊拉克方面播放被俘美軍士兵的電視畫面違反了《日內瓦公約》。


    類似的差錯在各種報刊上時有所見。從詞面上講,“曾”是“曾經”的意思,“幾何”意為“多少”.翻閱各種辭書可知,“曾幾何時”都解釋為“時間過去沒多久”,而《現(xiàn)代漢語詞典》則直接舉出例句:“曾幾何時,這里竟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如何算空穴來風


    有些成語,往往會讓人產生誤解。比如“空穴來風”,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應該是事情沒有根據的意思,但這個成語在詞典上的解釋卻是事出有因。這到底該怎么解釋呢?


    我們需要從這個詞的來源來談起。宋玉《風賦》中這樣寫道:“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宋玉對曰:‘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托者然,則風氣殊焉。’”大意是枳樹因為枝丫彎曲,能夠招引鳥兒來筑巢;山中由于存在孔洞,所以引起空氣流動形成風。另外,白居易也有詩云:“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由此可見,“空穴來風”可以比喻為說法有根據,有來由。


    如此而言,似乎大多數人對“空穴來風”的意思都有些誤解,可是2004版《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中對此成語的解釋已成為:“原比喻出現(xiàn)的傳言都有一定原因或者根據,現(xiàn)指傳言沒有根據。”這又是為何?


    事實上,這個成語含義的變化是很有意思的,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了漢語語言文字的發(fā)展變化。按照成語來源來講,這個成語應當解釋為事情有一定原因。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該詞詞義也隨之有了變化,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都把它解釋為“事出無因”或者“沒這回事”,已經與原來的詞義完全相反。但是因為這種解釋已經被普遍接受,變成一種約定俗成的現(xiàn)象,所以最后在詞典中的釋意也有了相應的改變。


    就日常運用而言,一個詞竟然有兩種完全相反的解釋并存,在古今中外的語義學史上的確是極其罕見的。這種現(xiàn)象值得人們認真研究并加以解決,否則,可能會在一定范圍內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造成混亂,在學生中的影響也不會小。


    綜上,以“空穴來風”比喻不存在和沒來由的事,是不夠妥當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確有來頭,則比較恰當;若怕用錯,可將“空穴來風”同“未必無因”連用。比如,“說她準備退出劇組,大概不是亂講。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她已經好長時間不在片場,也是事實”.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志愿軍秘密凱旋接到命令秘密回國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