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位赴歐考察團長將標點符號引入中國

時間:2017-02-15 09:48來源:大西北網-看世界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他叫斌椿,是一位漢軍旗人,官階極低,不過是一位知縣。他為近代中國帶來的唯一先進的東西,就只有他留意到的西方標點符號,其他技藝在他眼中,不過是西人的“奇巧淫技。”


    天公試膽


    “1908年4月13日上午7時,羅伯特·赫德走了。”--休假離職的赫德就要回國了,在辦公室書桌上,他留下這張意味深長的便條。這個英國人在中國長期擔任海關總稅務司,并被清廷視為客卿。


    臨行前這個英國人向清政府建議,帶幾名同文館學生到英國開眼界,以培養(yǎng)同英國打交道的人。洋務派人物恭親王奕早就想派人到歐洲各國考察,長期的封閉型社會使人們對于外部事物有一種病態(tài)心理,并給無知穿上了一套理直氣壯的冠服,以致士大夫忌諱談及外國,利瑪竇、艾儒略等“西儒”帶來的一些地理知識,到紀曉嵐還被認為是“異聞”,簡直固步自封到了愚昧可笑的程度。


    于是,當奕主持的“總理各國衙門”派人前往歐洲的時候,大小官員“總苦暈眩,不敢應者”,而斌椿卻應聲而出了。這一年,他63歲,是一個漢軍旗人。大多數(shù)的史料對這位考察團團長的描述都很程式化,說他是中國近代以來難得的開眼看世界的領先人物。


    斌椿從小熟讀儒經,應科舉,喜作詩文,不過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讀書人,斌椿的經歷和思想卻又有其特點,他中年到外地做官,旅行的范圍很廣,所謂“勞生半驅馳,游觀聊自慰。”對于遠游他并不害怕,而且還頗有興趣。他在詩中寫道:“久有浮海心,拘墟苦無自。每于??蛠?,縱談羨不已。……周游五十國,亦各有專美。……采風至列國,見聞廣圖史。”這已經超出了當時讀書人的境界。


    在“總理衙門”的1866年3月7日,斌椿一行從北京出發(fā),先后游歷了法、英、荷蘭、丹麥、瑞典、芬蘭、俄羅斯、德、比利時等11個國家,而這個考察團的導游正是赫德。


    周游歐洲


    斌椿率領的同文館觀光團在歐洲的游歷不到四個月,收獲并不是很多。斌椿“隨時記載,帶回中國”的,只有薄薄的一冊《乘槎筆記》,期間在歐洲的見聞不到兩萬字,但無論如何,這本書畢竟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最早親歷歐洲的記述,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一部分士大夫的傳統(tǒng)觀點:他見識了諸如近代火車、輪船、電報、電梯、蒸汽機、顯微鏡、幻燈、大型紡織廠、兵工廠,卻認為只不過是些夷人之戲。他為近代中國帶來的唯一先進的東西,就只有他留意到的西方標點符號,在他的書中向中國文人做了介紹,這是標點符號使用在中國的開始。


    法國馬賽是這次考察的第一站。初到馬賽,這里高樓聳立,街巷相連,令斌椿等人大為驚訝,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繁華的街市。當晚,斌椿等人被安排在一家酒店的七樓下榻,上上下下的電梯,令他們大為感慨,西方文明的“奇巧”果然名不虛傳。


    令斌椿最難忘記的是他應邀參加了維多利亞女王專門為中國來訪者舉辦的一次宮廷舞會。參加舞會的公爵、侯爵大臣有400余人,加上他們的夫人小姐共800多人。跳舞者袒肩露背,珠光寶氣,光彩耀人。維多利亞女王親自接見了斌椿一行,斌椿十分感激。他對女王說:“得見倫敦屋宇器具,制造精巧,甚于中國。至一切政事,好處頗多。且蒙君主優(yōu)待,得以瀏覽勝景,實為感幸。”斌椿一行在英國逗留的時間長達1個月零7天。


    徒勞夢想


    當時,對于斌椿一行游歷歐洲,外國人迸發(fā)出了無限的熱情:德國媒體把斌椿一行稱為“中國天使”;荷蘭媒體把斌椿參觀水利工程后,有感而發(fā)所寫成的一首七律登載在報紙上,廣為傳播;在英國,新聞媒體追逐斌椿等人的行蹤,它們把報道連同斌椿等人的照片刊登在報紙上,使報紙的銷量大增。有的還單獨印制斌椿的照片,廣泛散發(fā),一些小商人竟將斌椿等人的照片加印,在大街上高價出售。


    可是在中國的史界對此評卻價并不高,“其所著之筆記,偏重于海程、宴會,固無影響于國內。”


    游歷過后,斌椿的思想并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在英國時,英太子問斌椿“倫敦景象較中華如何?”斌椿答道:“中華使臣,從未有至外國這者。此次奉命游歷,始知海外有此勝境。”


    但回國以后,當西方向他詢問感受之時,他還是回答:“今上圣且仁,不尚奇巧技”.而在《赫德日記》1864年10月18日的記述里,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記錄:“斌椿的第六個兒子上午和我一起讀書一小時:他不知道臺灣在哪里!”家庭教育如斯,過分稱贊斌椿曾睜眼看世界的視野,未免可笑。


    除了一遍又一遍地在詩作里把自己打扮成上報天子、下濟百姓的偉大英雄,斌椿老大人沒有給沒落中的清廷帶回來任何有益的可借鑒的事物。當然,更多的同時代人對斌椿透出了羨慕的眼光。李善蘭就曾在為斌椿的《乘槎筆記》做過序言,說自己是“雖懷壯志,徒勞夢想耳”.試想如果李善蘭那樣能經世致用的學者能得到和斌椿一樣的機會,對文化、對交流之貢獻必然遠不是短短一卷筆記,可惜在那個年代,那個社會里,這不過是一個不能實現(xiàn)的夢想。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左宗棠:民族英雄 絕世奇才
  • 明亡后為何“假朱三太子”頻現(xiàn)?
  • 大清皇帝御用寶璽
  • 1860年中國到底有多落后?
  • 大清名臣記載的公雞蛋
  • 1930年代蒙古國“大清洗”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