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十一載在外,雖坐八軒,食方丈,意氣豪然;然一念及家中狀況,覺居官雖好,不如還鄉(xiāng)……吾兒在都,位不過司務,旅進旅退,毫無建樹;而一官在身,學業(yè)反多荒棄,誠不如暫時回籍之尚得事母持家,且可重溫故業(yè),與古人為友,足以長進學識也。
清 林則徐 《訓大兒汝舟》
林則徐給大兒子林汝舟的這封信,寫于廣州禁煙期間,即公元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此前剛到廣州的時候,他也給林汝舟寫了一封信。
林則徐意識到自己在干一件保護民族利益的大事,但可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件讓歷史發(fā)生質的轉變的標志性事件,在前一封信中,他只說“沿途經五十余日,今始安抵羊城。風濤險惡,不可言喻”.
在這個歷史轉折的重大關頭,林大人倒是沒有什么豪言壯語,語氣平淡得很,只是說“惟靜心平氣,或默背五經,或返躬思過。”中國古代士大夫臨大事時,講究的就是“靜心平氣”,自己先不能亂,否則事情就會亂。緊張的時候,他們就溫習傳統(tǒng)的經典--“五經”,或者自我反省自我批評一番,這樣做的目的是求一個心安,而心安的目的就是為民族為國家做大事。如此看來,“靜心平氣”這四個字,功夫好深??谷沼⒘覐堊灾疑頌榧瘓F軍司令,在率孤軍前往日軍腹地做決死一戰(zhàn)時,其目的也很平淡--“追求良心上的平安”.
正因為自己的修身境界如此,所以林則徐對兒子沒有什么榮華富貴和建功立業(yè)的要求。在他前往廣州的前一年,傳來一個好消息,大兒子林汝舟考中戊戌科進士,殿試位列第二甲第六名,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然而,林則徐卻沒有對兒子做官場上的期許,只對他做家庭上親情上的期許。聽說兒子要回福建老家一趟,看望母親和妻兒,然后又南下廣州看望父親,“十月內將回籍一次,并順道沿海路來粵一游”,林則徐的感覺是“甚為欣慰”,居然勸兒子干脆辭官回家盡人倫責任,這位父親說:你在京城當的是小官,一忽兒升,一忽兒降,沒什么建樹,當這么個翰林,反而耽誤讀書,還不如暫時回老家照顧母親,主持家業(yè),而且還可以在安靜的環(huán)境里溫習功課,與書中的古人交朋友,即所謂與古人神交,足可以使學問學識長進。
接著,林爸爸又講了自己11年以來在外為官的際遇,他說別看你老爸出外辦公坐的是八抬大轎(八軒者,八抬大轎也),用餐的時候單獨用餐桌,眼前一丈的地方擺滿了美味佳肴,氣勢似乎大得很,“意氣豪然”,可這些物質上待遇上的高人一等,抵御不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對家庭的想念,覺得還不如回家鄉(xiāng)平平靜靜過日子。
林則徐對兒子不做官場上的期許,反而要求其回家享受天倫之樂,做個平靜的讀書人,其實也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一貫的修身要求,他們認為盡人倫的責任,比出外干事業(yè)更重要,讀書比當官更重要,甚至當官還成了讀書的障礙,“一官在身,學業(yè)反多荒棄”.
當然,也不是說完全不管世事,林則徐最終的要求是,當官的時候“勿貪利祿”,而在家讀書,就要想著如何在外做事,“應時時作用世計”.這大概是士大夫讀書人的雙向修身要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