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線非常常見,但是斑馬線的起源,也許并沒有那么多人熟知。百度搜索一下,便可知道:斑馬線源于古羅馬時代的跳石。早在古羅馬時期,龐貝城一些街道上,車馬與行人交叉行駛,經常使市內交通堵塞,還不斷發(fā)生事故。為此,人們便把人行道加高,還在靠近路口的地方砌起一塊塊凸出路面的石頭--跳石,作為指示行人過街的標志。行人可以踩著這些跳石,慢慢穿過馬路。20世紀50年代初期,英國人在街道上設計出了一種橫格狀的人行橫道線,規(guī)定行人橫過街道時,只能走人行橫道,于是倫敦街頭出現(xiàn)了一道道赫然醒目的橫線,看上去這些橫線像斑馬身上的白斑紋,因而人們稱它為斑馬線。司機駕駛汽車看到這條條白線時,會自動減速緩行或停下,讓行人安全通過。
可見,斑馬線古往今來,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引導行人安全地過馬路,車輛在斑馬線前要減速。前不久,一些地方出現(xiàn)了“立體斑馬線”,還原龐貝城跳石的效果,把斑馬線畫得有凸起感,用立體斑馬線模擬路障,主要起到減緩車速的作用。這種做法,在能夠保證路人、司機的視覺不被強刺激的前提下,作用還是不錯的。
可是,總是有人出于種種目的“勇于創(chuàng)新”.據(jù)媒體報道,近日,江蘇宿遷主城區(qū)內多個路段開始繪制“3D斑馬線”,小黃人、熊大、熊二、光頭強等立體卡通人物被“搬”到了斑馬線上。宿遷此前計劃在9個地段鋪設3D斑馬線,主要集中在市區(qū)學校門口、公園旁邊等交通治安嚴格的路段,原計劃于今年國慶節(jié)前全部完工。宿遷市交巡警支隊的解釋是,建設3D斑馬線是建設“活力之城”、“旅游之城”、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的要求。可是,有當?shù)鼐用穹Q,這種新潮的斑馬線固然“萌萌噠”,但由于是立體效果,看起來容易眼花繚亂。更有人質疑3D斑馬線不符合國家規(guī)范標準。盡管官方對這些質疑做了回應,強調了斑馬線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但僅僅10天后,這種3D斑馬線便被“推倒重來”.
不知司機們對于斑馬線上出現(xiàn)立體的大小動物和卡通形象感覺如何。本人駕齡20年,看到媒體公布的圖片,實在是大吃一驚。這樣的斑馬線,對于駕駛員的視覺無疑是一種強烈的干擾。面對這樣的雜亂景象,估計多半司機會出于本能立刻猛踩剎車。若整個城市的主干道上急剎車頻繁上演,再加上市民提出的雨天道路打滑,整個城市交通的混亂程度可想而知。
還好,這“3D斑馬線”的建設進程目前算是被決策者們踩了急剎車。但是,這類的急剎車最好還是少出現(xiàn)為妙。政府的資金在這一建一拆的過程中被無端損耗了多少?城市建設究竟有無規(guī)劃、有無調研、有無科學論證?決策者的決策水平是不是值得追究?另外,在“活力之城”、“旅游之城”的光鮮背后,有沒有一些見不得天日的東西?這些問題,不該隨著“3D斑馬線”的消失而隱匿,反倒是應該凸顯出來,值得好好考量、分析。真希望“3D斑馬線”能實實在在地成為“前車之鑒”,讓一些“拍腦袋決策”急剎車,不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