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夏天有多熱

時間:2013-08-20 08:25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倪方六 點擊: 載入中...

 

  今年又遇炎夏。有媒體報道,全國有43個市縣日最高氣溫超過40℃,很多地方進入了"燒烤"模式。那么,古代夏天有多熱?據(jù)《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記載,史上最熱的夏天出現(xiàn)于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 年。當時,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師威暑。"天津:"苦熱,土石皆焦……"河北高邑:"薰熱難當,墻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山東高青:"大旱千里,室內(nèi)器具俱熱,風炙樹木向西南輒多死"……

 

 

  西周時期"七月流火"

 


  盡管古代夏季氣溫資料極為缺乏、簡單,直到明清之后才開始豐富、詳細起來,但古代文人筆下有關(guān)"天太熱"的記述,多少彌補了氣象史料的不足。


  古人形容夏天炎熱最出名的一句話,是"七月流火".此說出自《詩經(jīng)·國風·豳風》中的《七月》一詩,詩歌開頭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周代歷法中的第一個月與夏歷(陰歷)不同,是夏歷中的十一月份,比夏歷正好提前兩個月,也就是說"七月流火",實際是形容夏歷的"五月天",相當于現(xiàn)在公元陽歷的夏季六七月。從"七月流火"來看,西周時期的夏季氣溫確實不低,可能比現(xiàn)代要熱。


  對這一解釋,不少飽學(xué)之士曾有異議。有人認為,《七月》所寫所記的是當時的農(nóng)時農(nóng)事,對四季變化與飛鳥、動物的關(guān)系很敏感。如"七月鳴,八月載績",,即伯勞鳥,每年6月21日前后的夏至時節(jié)開始出現(xiàn)、鳴叫,冬至去,古人稱此鳥為"司至之鳥".所以,三國時魏國儒學(xué)大師王肅談及《七月》一詩時稱:"蟬及皆以五月始鳴,今云七月,共義不通也。古'五'字如'七'."王肅的言下之意是"七月流火"實為"五月流火".


  "七月流火"被現(xiàn)代人用來形容天氣炎熱,也曾引發(fā)頗多質(zhì)疑。2005年7月12日,臺灣新黨黨主席郁慕明到中國人民大學(xué)演講,校長紀寶成在致詞時便說,"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紀寶成的致詞旋即遭到炮轟,稱人大校長"沒文化".質(zhì)疑者的理由是,"七月流火"為七月大火星西去的意思,表示"暑氣漸退,天氣轉(zhuǎn)涼".


  據(jù)考,把"火"理解為"大火星",最早是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在其所撰的《漢書·律歷志》中的學(xué)術(shù)觀點,此后便被持"大火星說"者據(jù)為經(jīng)典。其實,班固的觀點也僅是一家之言。因為從"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看,《詩經(jīng)》中的原意可能的確是指天熱,表示"七月還很炎熱,九月就已秋涼".《詩經(jīng)》成書于周代,其收錄詩歌的創(chuàng)作時間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時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過短暫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比較溫暖,夏季氣溫比現(xiàn)在約高2攝氏度。而且《詩經(jīng)》中的詩歌采自民間,如果說創(chuàng)作者那時就知道"大火星"一說,并無證據(jù)。因此"七月流火"在《詩經(jīng)》中的原意未必是說"天氣轉(zhuǎn)涼",反而可能就是形容"天氣炎熱".


  退而言之,即便"七月流火"有天氣轉(zhuǎn)涼之意,也側(cè)面說明西周時期的夏天非常炎熱,不然詩人怎么會有天氣轉(zhuǎn)涼、氣溫下降的深切感受?

 

 

  南宋嘉定八年"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在氣象學(xué)上,一般以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作為高溫的標準,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溫,稱為"熱浪",屬于氣象災(zāi)害,古人稱為"熱災(zāi)".從《中國氣象災(zāi)害大典·綜合卷》的統(tǒng)計分析來看,熱災(zāi)相對其他自然災(zāi)害并不是太多,與"霜災(zāi)"并列,約占總數(shù)的1%.


  氣候?qū)W家竺可楨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國氣候史上出現(xiàn)過四個"溫暖期",相應(yīng)的也有四個"寒冷期".除公元前1100年之前的第一個溫暖期持續(xù)時間很長外,其他三個總是交替出現(xiàn)。


  相對來說,熱災(zāi)多發(fā)生在氣候"溫暖期"內(nèi),明顯多于寒冷期。如從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個溫暖期內(nèi),夏季極端高溫天氣就較多。


  唐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麥枯槁".《舊唐書·德宗紀》上稱,這一年"夏,熱甚".通俗說來,就是這個夏天太熱了。


  五代后梁開平二年六月辛亥(公元908年7月17日),《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四》記載,這天是"亢陽",意思是太陽太厲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說的"毒太陽".


  這樣的極端天氣在北宋初年較多,而且宋代詩中多有描寫。如孔武仲《伏中作二首》"酷暑已旬日,熏炙勢自如";陳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頃刻不可對"……


  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六月,大熱,民有渴死者";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四月丁卯"隆暑",六月壬午"人多渴死".


  在公元1400年以前,高溫熱浪天氣涉及范圍最大的一次,發(fā)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當時的皇帝是趙擴(寧宗),今河南、安徽、江蘇、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熱災(zāi)。這一年又恰逢大旱,災(zāi)情嚴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這樣的記載:"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燠"的本意是溫暖,史書上稱"大燠",則是"太熱了".因為對水的需求過于旺盛,"行都斛水百錢,江淮杯水數(shù)十錢".放在眼下,這一杯水能值10元人民幣,那時老百姓收入低,哪能喝得起"貴如油"的水?以致"渴死者其眾".

 

 

  清乾隆八年"京師威暑"河北高邑"日中鉛錫銷化"

 


  然而,嘉定八年并不是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史上最熱的夏天出現(xiàn)于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從《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第三卷"清代氣象記錄(上)"中可以看到,這一年高溫幾乎涉及半個中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整個華北地區(qū)異常炎熱,可以說是超級酷暑。有關(guān)乾隆八年極端炎熱記錄,在所涉地的史志上均有記錄,茲錄幾條如下--


  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師威暑。"(《續(xù)東華錄》)


  天津:"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同治《續(xù)天津縣志》)


  河北高邑:"(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熱難當,墻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民國《高邑縣志》)


  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mào)易者亦有熱斃者。"(乾隆《浮山縣志》)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古人夏天喝什么飲料解暑
  • 射向多明戈的子彈
  • 《血,總是熱的》為何稱為改革的“潤滑劑”
  • 蔡文姬外甥不選熱門人物當老板
  • 中國古代最熱鬧“春晚”其實在唐朝
  • 18世紀末法國人發(fā)明熱氣球 人類首次飛上天空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