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臉本來不應(yīng)該以尺度來量,可是在生活中常常聽說"臉厚"與"臉薄"等詞,好像人的臉還真的有厚有薄之分。當(dāng)然,從生理上講人分胖人與瘦人,一般胖人與瘦人的臉薄厚自然是不同的。這就說明臉厚與臉薄的確是存在的。這樣的說法看來是沒錯的。不過,就人們口頭上經(jīng)常說的臉厚與臉薄卻不是以人臉的胖瘦來說的,不用饒舌,自然指的是言外之意。中華民族是一個善用比興的一個民族,也是一個善于運(yùn)用形象思維的民族,這"臉厚"與"臉薄"那么通常是比喻什么呢?
我們先看一個句子:"人活臉,樹活皮。"人怎么活臉,這好像有點(diǎn)想不通,那么就只好以我們老先人打的比喻去入手。"樹活皮"這個道理不用解釋大家自然明白,倘若揭去樹的皮,樹木就會枯萎,就會死去。現(xiàn)在這個比喻把臉提到和樹的皮的地位,可見臉的確重要,意思是倘若人不要臉了,那么難以活下去。可見"面子工程"人是非常重要的。這就引發(fā)出中國人很重面子的事情。因為重面子,所以中國人講究人情,講求禮。倘若誰做出了違犯禮的事情,那一般會被認(rèn)為不要臉。詩經(jīng)《相鼠》有言: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這就相當(dāng)于說你活著都不顧什么禮了,那還不如死了算了。把禮提高到了這么重要的地步,那么你就看這個臉重要不重要。
話雖然是這么說,可是生活中卻有那么一些信奉厚臉皮的人,我們不是有人著作《厚黑學(xué)》嗎?記得在九十末曾經(jīng)流行一時,《厚黑學(xué)》教主李宗吾先生還特別把這個厚和黑結(jié)合歷史人物,特別是《三國演義》里的人物劉備和曹操的厚和黑進(jìn)行了詳細(xì)的分析。大概李宗吾先生有諷刺世事的意思,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諷刺的結(jié)果并不是那么盡如人意,這就像寫《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生本來寫這么一部書是勸世的,誰想到到了悟性不高的二流讀者或者三流讀者眼里變成了淫書,變成了禁書,這也真是可悲的事情。
李宗吾先生是民國人氏,寫厚黑是有深刻的社會感觸的,也是有一定的社會土壤的,誰曾想到李先生總結(jié)的厚黑理論不小心讓那些二流讀者或者三流讀者販弄過去,竟然變成了生存處世之道。我想李先生在《厚黑學(xué)》里面自稱厚黑教主,本來是文人的自謔,是文人疏蕩不羈的一個寫照,這就好像三國時的禰衡擊鼓罵曹一樣,或者是劉伶的以酒鬼自稱一樣,并沒有多少瘋意,而其實不過是對世事不滿的一個寫照。
我想李先生絕沒有去教唆人家子弟做厚黑教徒之意,有過自己辦所厚黑教堂的想法,誰曾想,李先生把這世人的厚黑本領(lǐng)揭示出來,不知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世上卻就有大行厚黑一套的,汽車不小心撞到了人,肇事者不是急忙把人送到醫(yī)院予以治療,而是倒車再碾一次,碾不死的,還要下了車來用刀來捅死,這是發(fā)生在二十一世紀(jì)繁榮而又文明的故都的一件真實的事情。這讓人想起來真是有點(diǎn)心寒。倘若這黑的一面已經(jīng)錯了,我們可以不去計較,那么卻又有人竟然為這"黑"的行為者去辯護(hù),這就不能不讓人不想到"厚"了,天理昭昭,即使有多么大的理由想到這件事都應(yīng)該為黑的行為者的行為而感到蒙羞,哪能出現(xiàn)學(xué)人聯(lián)名的事情呢?這真是厚到了極點(diǎn)。這真不能不讓人感到悲哀。
有人說,社會真是一個大染缸,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染于朱則朱,這話不無道理。荀老先生不是也說過:"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嗎?在一個缺失了信仰的時代里,當(dāng)世人都信奉趙公明,信奉黃白之物的時候,也難怪坑蒙拐騙,假冒偽劣,到處橫行,不知這些人先是厚了臉皮還是先黑了心,反正按照"人活臉,樹活皮"的理論來理論,恐怕要死上一千次,但是他們不僅不死,反而還活的有滋有味,這真可算得上臉皮之厚了。而還有一種,臉皮之厚到了以恥為榮的地步,賣官鬻爵,信奉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尸位素餐,鯨吞海吃,把公器變成了謀一己之私的工具。
話說回來,其實人最初都是看重臉皮的人,這種看重表現(xiàn)在臉皮薄,愛面子,自尊心強(qiáng),知榮知恥,愛憎分明??墒遣恢搅耸裁磿r候,這些尚且很美好的東西到后來竟然就一點(diǎn)一點(diǎn)地喪失了。而這種喪失的明顯變化就是羞恥感的喪失,榮恥不分,甚至有的以恥為榮,臉皮厚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
嗚呼,臉皮之厚薄的變化實在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是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