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女軍 不戰(zhàn)斗專生產

時間:2013-02-08 09:11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太平軍還只是一支穿得跟乞丐仿佛的山村造反隊伍時,關于"太平女軍"的傳說就不脛而走,直到今天,幾乎還沒有哪一部跟太平軍有關的文藝作品里沒有女營、女兵,太平天國提倡婦女解放,講究男女平等的說法,也一度成為這段歷史相關領域的"標準答案".


  事實究竟是怎樣的?



 

  女兵文藝由來久




  目前所能見到、描寫"太平女軍"英勇戰(zhàn)斗最早的文藝作品,是廣西桂平新墟人鐘岱云所寫的一首七律,其中有兩句"促進旌旗看婦女,頻呼羯鼓看兒童",應寫于1851年7-9月,這時不過是太平天國辛開元年;第二年太平軍曾圍攻桂林城,據(jù)說創(chuàng)作于當時的30首《獨秀峰題壁詩》七律,有"疑陣縱橫參婦女,戰(zhàn)聲遠近雜兒童"的詞句。這兩首詩都是時人耳聞目睹所記所感,屬于"新聞通訊"類型的文藝創(chuàng)作。


  太平軍失敗以后,關于"太平女軍"的事跡,仍然是茶余飯后人們津津樂道的談資。盛極一時的《點石齋畫報》上,就有"長毛女賊"戎裝持刀的造型,而傾向清方的《清史演義》和同情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演義》中,也都有洪宣嬌率領女兵上陣搏殺、殺死清朝將領的生動描寫,要說差別,無非前者認為女兵們是憑"妖術"取勝,而后者則咬定那是洪宣嬌等能征慣戰(zhàn)的結果。


  但總得來說,建國以前關于女兵的傳說,只是零星碎片,當年轟動全國的陽翰笙兩部天國話劇,《天國春秋》里只提到洪宣嬌"帶領女兵"、"能征慣戰(zhàn)",但劇中的洪宣嬌卻一直忙著跟其他美女爭風吃醋,糾纏不清,"女將軍"的頭銜更像今天某些"綠色食品"、"省優(yōu)部優(yōu)"的廣告詞;《忠王李秀成》里干脆就沒有一個拿刀動槍的女角。


  建國后隨著太平天國被樹為"婦女解放先驅",五花八門的女兵女將也就層出不窮了。單田芳先生的長篇評書《百年風云》里,洪宣嬌手舞雙刀,與當年著名的狠角色張國梁大戰(zhàn)100多回合(不過打輸了),還一腳踢翻了悍匪大頭羊張釗,而另一個女將蘇三娘不但可以斗敗太平軍大將李開芳,還善使一桿洋槍,連張國梁都懼怕三分;60年代末的電影文學劇本《陳玉成》里,堅守安慶炮臺的是太平軍女營,苦大仇深的苦姐在《天朝田畝制度》的感召下與湘軍水師大將楊載福浴血苦戰(zhàn),最終擊退敵軍,自己卻壯烈犧牲,而陳玉成的戰(zhàn)友中,也有個和名將吳如孝、吳定規(guī)平起平坐的女將洪三娘;凌力的小說《星星草》,西北太平軍有女營,還有個"女二師"的副師帥卜寡婦,后來成了賴文光同生共死的親密戰(zhàn)友,書中說卜寡婦是副職,且是西北太平軍女營的"一個首領",言下之意,這首領肯定不止一個,女營的規(guī)模也決小不了。


  此外,香港TVB的電視連續(xù)劇《太平天國》,大陸廣西電視臺的《石達開》、中央電視臺的《太平天國》,以及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宋景詩》、峨眉電影制片廠的《大涼山傳奇》等,一言以蔽之,但有太平旗幟處,便有女兵出沒痕,只不過有些片子里她們只是點綴、龍?zhí)?,有些則是重要角色,甚至主角。


  女兵女將中除去那些"無名英雄",最受青睞的是洪宣嬌,其次大約要算石達開各種版本的干女兒,后者不但廣泛出現(xiàn)在大陸、港臺甚至日本野史小說的戰(zhàn)爭場面中,甚至可以在川劇、湘劇等地方戲中看到她們紅裝跨刀的颯爽英姿。


  文藝創(chuàng)作當然允許夸大甚至虛構,但對歷史真相感興趣的人,就更希望知道,這些"文學想象"的背后,究竟有幾分"靠譜因素".



 

  女營與女軍


 


  太平天國的確有女營,而且從金田起義時就有了。


  據(jù)廣西通志館的調查資料,金田起義之初,女營設在金田右面山邊的平山、淋竇、甘皇、陳義四個村,而且"有女頭目督帶";太平軍前出至大湟江口,洪秀全駐兵江口墟,牛排、油榨兩村據(jù)說都有女營駐扎。定都天京后,清方著名間諜張繼庚、在天京城居住多時的文人胡恩燮、滌浮道人等,都在記載中稱,太平天國編有女軍,而素稱翔實的湘軍情報匯編《賊情匯纂》不但言之鑿鑿蓋棺定論,稱"賊素有女軍",且詳細羅列了太平軍女軍的編制情況。


  根據(jù)這些記載,定都天京后,女軍最初編為中、前、后、右、左5個軍,后來逐步擴大,最多時從中一至左八,共編了40個軍。每個軍設總制、監(jiān)軍、軍帥各一人(都是女性),巡查一人(男性),軍以下設25個卒,每個卒轄4個兩,每個兩轄5個伍,每伍5人,一個軍除軍官外,應有2500名"女兵",40個軍應有10萬人。


  謝炳《金陵癸甲紀事略》里提到,1853年天京城中有婦女14萬人,1854年初約13萬,到了夏天只有大約11萬人,鑒于天京城中所有男女都"入營",這些婦女當然都是"組織上的人",而當時太平軍中只有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和秦日綱六大家子人可以全家團聚,"家屬"往多了說不會超過500,除"女軍"外最大的女性組織"女繡錦營"只有8000人,女官數(shù)量充其量萬把人(估計沒這么多),由此可見,天京城內的女軍編制十分充實,"齊裝滿員",甚至可能超編,這和同時期男軍"2500作10000",甚至編制13125人的一個軍,只有官兵100多人的情況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了。


  問題是,這支"女軍"根本就不是戰(zhàn)斗部隊,甚至可以說根本不是部隊。


  進入天京前的女營其實也不是什么戰(zhàn)斗部隊。太平軍自金田起義起就實行全家隨營、男女分營、禁止家庭團聚的措施,這樣一來,就必須將隨行的大量婦女組織起來以便管理,所謂"女營",就是這樣的組織;進入天京后,太平天國起初仍然堅持全民入營、男女隔絕的制度,這樣一來,全城居民都被拆散,"男歸男行女歸女行",自然要分別加以組織,而"女軍"就是這樣的一個組織。至于使用軍隊番號、編制體制,這并不能說明多少問題,因為《天朝田畝制度》中太平軍同樣用這套編制去建立城、鄉(xiāng)秩序,可以說,太平天國轄區(qū)的任何一個人,都必然在某個"軍"或者"營"里,但真正打仗的"軍"卻只占極少比例。


  張汝南《金陵省難紀略》中提到,天京城里的女軍"不分老少",而張繼庚在寫給已故清江寧布政司祁宿藻之子的信中稱,祁宿藻的妻子在后二軍、自己的母親則在右七軍當"伍卒",這兩位婦女都是老年纏足女性,她們顯然不可能上陣搏殺,連當炮灰的資格都沒有。


  這些"女戰(zhàn)士"既然被組織起來,當然不會無所事事。


  她們通常所從事的,是軍需生產。


  太平軍守城最注重工事,天京城里城外遍挖壕溝,溝中栽滿竹簽,這些竹簽還要定期檢查更換,以免日久失效,挖壕溝、削竹簽的工作,基本由女軍擔負;修工事需要磚,洪秀全等大興土木,修建宮殿、王府、官衙,也需要磚,搬磚的工作也由女軍擔當;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天京城里好幾十萬人要吃飯,但城里只有些菜園子,并沒有糧田,只有去江邊、河邊碼頭上搬運從湖北、安徽、江西運來的糧食,或去城南稻田里搶割,城里人才能填飽肚子,搬米、割稻的光榮使命,自然也歸于編制龐大的太平女軍。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洪宣嬌與太平天國的沉浮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