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暉:辛亥革命是“災難時代的開端”此說過分?(2)

時間:2012-10-11 10:14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秦暉 點擊: 載入中...


而在帝制的歷朝中,清朝又是今天得到評價最高的一朝。按我們現(xiàn)在許多著述的描繪,從努爾哈赤、皇太極直到順、康、雍、乾、嘉,甚至連同多爾袞與孝莊文皇后這對攝政夫婦,人人奮發(fā)有為,個個雄才大略,圣明君主之多開歷朝未有之盛,明朝固然是瞠乎其后,其他各代也罕有其匹。清朝的毛病似乎只在道光以后,而且只是外國侵略所造成。推翻這樣一個王朝,“半封建半殖民地”又毫無變化,只是“清政府”變成了“偽政權”,那么這樣的舉動究竟有什么值得肯定的?


于是過去與現(xiàn)在都流行“辛亥革命失敗了”之說。過去主要是說“資產階級軟弱”,沒有搞土地改革,因此“封建”依然?,F(xiàn)在不少朋友強調憲政民主,又以憲政的失敗等于辛亥革命失敗。最近袁偉時先生就認為,畢竟有點憲政形式的段祺瑞政府,1926年被馮玉祥武力逼辭,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失敗”。這個說法與過去國共兩黨都把當時馮玉祥所屬的陣營當作“革命”一方、而段祺瑞則是“反革命”的傳統(tǒng)觀點完全相反,是令人深思的新見解??墒沁@種說法正如我上面所說,還是把革命成敗與革命理想是否實現(xiàn)混為一談了,在這點上袁先生的邏輯與傳統(tǒng)說法其實差不多。


至于沒搞土改就不是“反封建”,事實上除了孫中山有平均地權一說(其含義與今天所說的土改也不是一回事),當時參加辛亥革命的絕大多數(shù)人,包括武昌起義、保路運動的發(fā)動者和“獨立”各省及南方臨時革命政府都根本就沒有這種主張,就是孫中山自己,辛亥回國后好久一段時間也沒提此事。亦即辛亥革命不是想搞土改但“失敗”了,而是根本就沒想搞(后來國共兩黨都想搞,那是另一回事)。照此種荒謬邏輯,辛亥革命就不是失敗了,而是一開始就不應該搞。


總之,辛亥革命與太平天國同樣“失敗了”的說法講不通。如果民國一無可取,甚至事事不如清朝,辛亥革命就不是“沒做成的好事”,而應該是“做成了的壞事”,它也就根本不該肯定。當年滿清遺老們就是這么認為的。而今天如蕭功秦等先生也有類似的評價。蕭先生對革命黨尤其是孫中山的評價與袁偉時先生類似,可以說是非常負面,但邏輯上比袁先生徹底,他說辛亥革命是中國“災難時代的開端”。這就不是說革命“失敗了”,而是說革命根本就是壞事。這種說法根本就講不通。

 

民國歷史的第一面相:兵荒馬亂,民不聊生

 

辛亥以后的整個民國時期,確實給人以兵荒馬亂、內憂外患、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的印象。事實上,從清帝遜位到“二次革命”、護法戰(zhàn)爭爆發(fā),辛亥革命“勝利”的喜悅幾乎倏爾而逝,接著就是一連串的戰(zhàn)爭、革命、抗戰(zhàn)、內戰(zhàn)。整個民國時期,嚴格地說沒有真正的和平歲月,所謂的“黃金十年”,也不過是戰(zhàn)亂相對較少而已。而這十年之后就出現(xiàn)了毀滅性的連續(xù)12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亂世之國,對外競爭的實力也弱,于是這段時間外患也非常嚴重,其頂點就是日本對中國發(fā)動全面的侵華戰(zhàn)爭。我后面要提到這實際上是民國時期國人苦難的極點。但是,即便是確實有滅亡中國意圖的日本侵華,與晚清西方列強只是爭取他們的“在華權益”(其中確實有欺負我們的不義之“權益”)、并不打算滅亡清朝、在版圖上中國失去的也不過是若干藩屬,和邊疆土地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如下所言,日本也并未得逞,這和歷史上中國(中原漢族王朝)多次完全亡于“夷狄”是不一樣的。而且抗日成功,正是民國歷史中最大的正面成果。


當然有人說,日本之敢于侵華,還是證明了民國不可取。過去說是由于“舊社會”的制度不行給外敵以可乘之機,現(xiàn)在也有人說是由于革命不好,導致外敵乘亂入寇。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值一駁。因為日本侵華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一部分,有復雜的全球性原因。德、意、日的侵略對象,既有英法那樣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有蘇聯(lián)那樣的社會主義國家,還有大量今天所謂的第三世界國家,憑什么說中國只因“舊社會”制度落后才招致入侵?


同樣,當時被軸心國侵略的,既有從未發(fā)生過革命的傳統(tǒng)老大帝國阿比西尼亞,也有革命已經(jīng)成功多時的蘇聯(lián),反倒是恰在二戰(zhàn)前夕發(fā)生革命而且并未成功、并發(fā)生了嚴重內部戰(zhàn)亂的西班牙,在整個二戰(zhàn)中反而置身事外,沒有遭到外敵入侵。因此是否發(fā)生了革命乃至革命“成功”與否,也與日本侵華并無多少相關性。


內憂外患導致社會抵御災害的能力下降,民國時期因而也是天災頻仍、因災死亡慘重的時代。但是內憂外患既然并非革命后才有,這種抗災能力下降的厄運,也不能說是革命所致,至于天災本身的自然因素,當然就與革命更加無關了。


恰恰相反,我后面就要談到民國時期的亂世固然嚴重影響抗災,但是如果不是與“治世”、而是與歷史上類似的亂世相比,民國時期在這方面卻有明顯進步,這卻是今人沒有注意的。


當然,無論是內憂導致外患,還是人禍加重天災,“內憂”與“人禍”的確是民國時期的面相之一。于是有人說“辛亥革命是20世紀多災多難時代的開端”。


的確,如果說辛亥革命并沒有成為中國憲政民主和共和制度成功的“開端”,應該是對的,但是說辛亥革命是“災難時代的開端”則顯然是過分了。就算時間限定在20世紀,這個世紀一開始的“庚子國難”與“辛丑國恥”難道還不算“災難時代的開端”,難道這也要怪辛亥革命?


更重要的是,為什么只講“20世紀”呢?距離20世紀不遠的太平天國戰(zhàn)爭流血成河,與戰(zhàn)爭相關的間接死亡也是餓殍盈野,不下于20世紀的任何一次戰(zhàn)爭,何以那就不是“多災多難時代的開端”?


再往深里說,正如我在第三篇文章中所言,實事求是地講,我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大亂,沒幾次比清亡后的災難小。辛亥革命所追求的憲政民主本來就是要終結這種“治亂循環(huán)”的周期性災變。但“革命尚未成功”,王朝周期律就仍然起作用。“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清失其鹿,同樣群雄并起,最后是國共逐之,我國傳統(tǒng)時代改朝換代都這樣,未必是搞了共和之過才這樣,更不是由辛亥革命“開端”的。用傳統(tǒng)的說法:清祚已歷270年,“氣數(shù)已盡”,沒有辛亥它就能傳承永久嗎?


事實上,太平天國戰(zhàn)爭就意味著清朝已經(jīng)進入末期。盡管這場戰(zhàn)爭并未直接終結清王朝。但我國歷史上的王朝終結一向有兩種模式:要么在大規(guī)模民變中直接崩潰,如秦、西漢和隋,要么民變被鎮(zhèn)壓后,鎮(zhèn)壓者成為軍閥寡頭,王朝演變成群雄逐鹿狀態(tài)。黃巾之亂后的東漢、黃巢之亂后的晚唐就是如此。晚清就屬于這第二種模式,太平天國之亂后,滿清王朝的中央集權機制實際上已經(jīng)開始了“離心化”進程。從1870年代的湘、淮成“系”,發(fā)展到庚子時的“東南互保”,再走一步不就是軍閥割據(jù)、各省“獨立”?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辛亥革命前馮國璋輔佐袁氏編練新軍
  • 遼寧城子坦四合院:打響辛亥革命東北第一槍
  • 1920年代蘇聯(lián)評辛亥革命:僅僅是政變 不是革命
  • 辛亥革命袁世凱堅持君憲制 受英國建議逼清帝退位
  • 為什么說晚清重臣張之洞有功于辛亥革命?
  • 從辛亥革命看百年前國人制度選擇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