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浦口校區(qū)力行館,第五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CIFF)電影展映現(xiàn)場,大學生在觀看紀錄片,并和導演進行交流。張瑾攝(資料圖片)
正當各大電影院線的好萊塢大片屢創(chuàng)票房新高之時,10部奧地利電影漂洋過海,來到京城胡同里的“猜火車文化沙龍”,開始了中國之旅。這是“第二屆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的活動之一。
以濃郁人文氣質(zhì)著稱的歐洲電影,在國際電影節(jié)總能熠熠生輝,在電影市場上卻始終沒能挺直腰桿。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近年來在好萊塢商業(yè)氣息的熏陶下,正在成為文化上懶惰、被動的偏食者。我們的電影院應(yīng)不應(yīng)該給歐洲電影留有一席之地?中國觀眾又是怎么看歐洲電影的呢?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wǎng)和網(wǎng)易新聞中心,對1625人進行在線調(diào)查顯示,如果歐洲電影在我國院線上映,27.9%的人表示會買票觀看,24.3%的人表示不會,47.8%的人表示不好說。
小眾狂熱和大眾漠然形成鮮明對比
一部叫做《夜晚的世界》的奧地利電影,在CNEX(一個紀實影像項目,致力于全球范圍內(nèi)華人紀實影像的開發(fā)合作與交流推廣——編者注)紀錄片沙龍的銀幕上,樸素地敘述著奧地利人的真實生活。僅能容下四五十人的放映廳坐得滿滿的,沒有門票,沒有廣告,只有網(wǎng)絡(luò)集結(jié)和口耳相傳。
作為“第二屆北京新青年影像年度展”3個放映場地之一,CNEX位于北京朝陽區(qū)廣渠路競園北京圖片產(chǎn)業(yè)基地。遠離市中心的繁華與喧囂,被很多工地包圍著,周圍沒有大飯店、大商場,連三五成群的人都很少。
來這種文化沙龍看歐洲電影,是北京工業(yè)大學廣告系學生小陳的習慣,因為影院放映得很少,運氣好的時候可以跟同學借光盤,可也不容易,畢竟身邊喜歡歐洲電影的同學太少了。
在中國,歐洲電影受到的待遇基本是冰火兩重天,小眾的狂熱與大眾的漠然形成了鮮明對比。
如果電影院同時放映3部類型完全相同,但拍攝國家不同的電影,受訪者會選擇哪一部?調(diào)查中,選擇中國電影的占33.6%;選擇美國電影的占53.2%;只有13.2%的人選擇歐洲電影。
而看歐洲電影的頻率,7.8%的人表示是一周至少一部;17.8%的人是一個月至少一部;9.2%的人是一年至少一部;選擇不固定的占56.9%;還有8.2%的人表示從來不看。
在“新青年影像年度展”放映現(xiàn)場,一名從事公關(guān)工作的觀眾坦言,自己對歐洲國家了解不多,所以很少看歐洲電影,更喜歡看《阿凡達》那種大片。“看電影的時間本來就很少,一個月能看一次就不錯了,自己肯定想看點輕松的。要不然看電影為了什么呢,為了受教育嗎?”
難不成這就是酷愛思考的歐洲電影拒觀眾于千里之外的主要原因?
8月12日,歷時7年、耗資5000萬歐元、堪稱“史上最燒錢的紀錄片”《海洋》,在國內(nèi)上映。法國導演雅克·貝漢用真實生動的鏡頭,呈現(xiàn)給觀眾一個神秘奇幻又脆弱的生命世界。片中鯊魚被人類割掉魚鰭又放回海里的鏡頭讓很多觀眾落淚。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知名紀錄片制作人張同道在微博里寫道:“浪漫、自由、勇氣、思考,這是《海洋》留給我的財富?!逗Q蟆穾Ыo紀錄片以尊嚴。”
歐洲電影主要給人什么印象?調(diào)查中,31.2%的人表示是以《海上鋼琴師》為代表的奇幻劇情片;30.6%的人認為是以《天使愛美麗》為代表的愛情喜劇片;28.7%的人選擇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代表的心靈雞湯片;20.9%的人選擇以《海洋》為代表的紀錄片。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講師夏麗麗認為,相比好萊塢大片的喧囂與浮華,歐洲電影大部分表現(xiàn)的是對社會、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歐洲電影是偏重藝術(shù)的,整體質(zhì)量很高,有點像一本耐人尋味的書,需要一定的人生歷練才能參透其中滋味,難免會讓習慣找樂的觀眾感覺沉悶。這究竟是電影問題,還是觀眾問題,恐怕小眾和大眾給出的答案也會大相徑庭。
中國影院的布局就是一部賺錢機器
據(jù)了解,《海洋》去年年初在日本的票房和《阿凡達》不相上下。在中國卻表現(xiàn)乏力,2000多萬元的票房已經(jīng)讓很多紀錄片人歡欣鼓舞,認為看到了“紀錄片的春天”。
統(tǒng)計顯示,今年影院暑期檔(6月1日~8月31日)3個月里,全國可統(tǒng)計票房約41億元,觀眾接近1.15億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幅超過70%??稍谶@41億票房里,好萊塢大片占了70%,《變形金剛3》、《功夫熊貓2》、《哈利·波特7(下)》個個賺得盆滿缽滿,僅《變形金剛3》一部就狂卷了10.8億元。難怪今年的暑期檔被媒體戲稱為“好萊塢嘉年華”。
中國觀眾為什么爭相為好萊塢大片埋單?
猜火車電影沙龍的放映員說,一說歐洲電影,第一反應(yīng)就是紀錄片,信息量很足,非常飽滿,但自己平時更喜歡去電影院看不用費腦子的大制作。往那兒一坐,哈哈一樂,出電影院就忘了,很適合身心疲憊的現(xiàn)代人忙了一天后用來釋放壓力。
從1994年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作為首部進口分賬大片(即某部大片在別的國家放映,票房收入按分成分配——編者注),進入中國以來,好萊塢大片儼然已經(jīng)和麥當勞、肯德基一起,成為中國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生活的一部分。中國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時約定,每年進口20部分賬影片,其中包括16部美國影片和4部其他國家影片。盡管進口大片的標準是“基本反映世界優(yōu)秀文化成果和當代電影藝術(shù)、技術(shù)成就的影片”,但是在公眾的印象中,“大片”就是高成本高票房的影片,甚至干脆就指“美國大片”。
“中國影院的布局就是一部賺錢機器。如何進入院線放映一直是紀錄電影乃至藝術(shù)電影的難題。”張同道說。
記者在北京一些影院看到,即使是《海洋》這樣口碑不錯的非商業(yè)片,也僅能獲得上午9點、下午兩點等放映場次,一家影院一天也就1~2場,和微博上的熱捧形成鮮明反差。
“歐洲電影不是沒有觀眾?,F(xiàn)在的問題是想看的人看不著,不知道到哪兒看。院線放的時候,又不知道觀眾在哪兒。如今影院系統(tǒng)采取粗放式經(jīng)營,把有限的資源都給了有明星、有投資、有緋聞的商業(yè)大片。”張同道對此很無奈。
“因為配額、高關(guān)稅、媒體宣發(fā)費用和院線關(guān)系,絕大多數(shù)歐洲電影無緣中國影院,只能通過各種形式的展映與觀眾見面。”CNEX項目與媒體經(jīng)理王磊表示。
人們平時通過什么渠道觀看歐洲電影?調(diào)查中,84.6%的人選擇網(wǎng)上下載或在線收看。24.1%的人會去電影院;17.1%的人選擇買光盤;7.6%的人會參加歐洲各國家大使館組織的觀影活動。
我們的大學在藝術(shù)欣賞方面下的工夫太少了
過去在看片無門的境況下,北京不少歐洲片愛好者把中國電影資料館當成了藝術(shù)影院。另外,還有位于798的尤倫斯當代藝術(shù)中心,被稱作北京最大的獨立電影放映機構(gòu)。一些外國駐華使館、文化中心、高校偶爾也會舉辦一些電影展映活動,但總的來說不成氣候。直到2009年年底,國內(nèi)目前唯一一家藝術(shù)影院——當代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的出現(xiàn),算是填補了中國院線的一個空白。
對于中國院線很少放映歐洲電影的現(xiàn)狀,奧地利志愿者琳達表示很遺憾:“中國、美國和歐洲,都應(yīng)該更多通過電影這種渠道進行文化交流。”
此次《海洋》在商業(yè)大片的“圍剿”下,依然將“票房生命線”延長了一月有余。事實上,歐美的藝術(shù)院線通常會采取長期滾動播放的方式,靠口碑的積累吸引觀眾、培育市場。
“現(xiàn)在的中國人總是很忙,他們沒有時間停下腳步來欣賞、思考。那些煽情、濫情、刺激的東西已經(jīng)讓他們麻木,對需要細心品味的美幾乎失去了感知能力。”張同道感嘆。
王磊認為,我們國家的大學在藝術(shù)欣賞方面下的工夫太少了,在歐美,每所大學都有影音圖書館,學校會買全世界的正版片子給學生看,提高他們的綜合藝術(shù)欣賞能力。
對于不去電影院看歐洲電影的原因,37.8%的人認為是院線上映太慢,已在網(wǎng)上看過;36.1%的人表示歐洲電影沒有像好萊塢大片一樣的高科技鏡頭,去影院看沒必要;32.0%的人表示歐洲電影節(jié)奏緩慢,看起來昏昏欲睡。
“很多人都看過海洋,但當看了雅克·貝漢的《海洋》后,才知道海洋原來那么浪漫,并不是通過簡單的旅行就可以獲得這種美感的。看《帝企鵝日記》,與去動物園看企鵝感覺是不一樣的,即使你去了南極,也看不到這樣的企鵝。”在張同道看來,這樣的電影不僅僅是對客觀的記錄,更是電影人用情感與世界交流,體現(xiàn)著他們的人文情懷。而且,大銀幕給人的震撼是無與倫比的。
受訪者對哪種類型的歐洲電影比較感興趣?72.1%的人選擇網(wǎng)上口碑極佳的經(jīng)典老電影;37.5%的人選擇各大影展獲獎作品;31.9%的人選擇有大牌明星聯(lián)袂演繹的商業(yè)片;14.3%的人選擇與歐洲院線同步上映的新片。
58.7%的人在觀看歐洲電影時,更注重深思縝密的劇情;50.8%的人注重浪漫唯美的拍攝場景;50.4%的人注重冷峻的批判現(xiàn)實精神;36.4%的人選擇動人心弦的電影配樂;27.6%的人表示是頗有名氣的導演或演員。
“大眾的需求是多元的,文化也應(yīng)該是多元的,多元的文化才是繁榮的文化。”在張同道看來,好萊塢大片可以看,但我們不能把它當成電影的全部。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