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簡牘之西域往事:精絕古國

時間:2022-05-20 20:22來源:大西北網 作者:甘肅簡牘博物館 點擊: 載入中...
  
  文物簡介
  
  木簡1枚(出土編號:Ⅱ90DXT0115①:114),1990年出土于敦煌懸泉置遺址。長6.7、寬1.5、厚0.1厘米。簡上可釋字共13個。簡文殘泐,但基本內容清楚。簡文作“送精絕王諸國客凡四百七十人”,簡文內容是懸泉置對精絕國王等各國470余人駐留懸泉置的人數(shù)統(tǒng)計。傳世文獻對精絕國的記載比較簡略,該簡文為漢與精絕國的交往填補了重要資料,該簡文對研究懸泉置的傳舍制度,漢代精絕國同漢王朝的來往關系以及古絲路沿線的諸國關系往來提供了重要的資料?,F(xiàn)藏甘肅簡牘博物館。
  
  
  簡文大意
  
  這枚簡的年代大致在西漢末年至新莽時期。于該簡同層出土的紀年簡有14枚,最早的是成帝陽朔、鴻嘉、永始(前24-前13)三個連續(xù)年號的簡,最晚有王莽居攝和始建國(公元6-13年)時期的。簡文中有精絕王的記載,也說明了此簡的年代早于東漢晚期。
  
  閱“牘”延伸
    
  2016年上映的網劇《鬼吹燈之精絕古城》,掀起了一陣神秘西域文化的的熱潮,讓眾人對精絕古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這個故事純屬虛構,但是精絕國在歷史上卻是真正存在的。
  
  精絕國,最早見于《漢書•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譯長各一人。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盧國四日行,地阸狹,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可知精絕國有人口3360人,精絕國接受西域都護的管轄,并有自己的一套職官體系。《漢書·西域傳》記載“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因地處于絲路中轉站的區(qū)位優(yōu)勢,精絕古城成了西域諸國與中原往來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
  
  
  西域都護府|圖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后漢書·西域傳》記載“匈奴斂稅重刻,諸國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內屬,愿請都護。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竟不許之。會匈奴衰弱,莎車王賢誅滅諸國,賢死之后,遂更相攻伐。小宛、精絕、戎盧、且末為鄯善所并……出玉門,經鄯善、且末、精絕三千余里至拘彌。”據(jù)學界研究可知,賢死在永平四年(61年),鄯善吞并諸國是在東漢晚期。亦有記載“明帝永平中,于闐將休莫霸反莎車,自立為于闐王。休莫霸死,兄子廣德立,后遂滅莎車,其國轉盛。從精絕西北至疏勒十三國皆服從。而鄯善王亦始強盛。自是南道自蔥領以東,唯此二國為大。”可知兩漢之際,漢王朝國力衰微。精絕、小宛、戎廬、且末被鄯善所并,精絕國成為鄯善國的一個行政管轄區(qū)。
  
  雖然史料對精絕國的記載較少,但是20世紀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探巡古城時,在位于今塔里木盆地南緣的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尼雅鄉(xiāng)境內尼雅河下游的古代綠洲上,發(fā)掘出土的一組珍貴漢文木簡,其中有一枚殘斷的漢簡上非常清晰地墨書有“漢精絕王承書從事”漢隸文字,木簡典型的漢代官方文書寫格式,昭示尼雅遺址和漢簡上記述的“精絕王”一定有直接關聯(lián),昭示了出土木簡的尼雅遺址就是精絕國的所在地。尼雅,毫無疑問,就是《漢書·西域傳》中的精絕國故址。著名學者王國維根據(jù)斯坦因的考察報告和尼雅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漢代殘簡認為該地“在漢為精絕國地”,肯定了斯坦因的推斷。自斯坦因發(fā)現(xiàn)“精絕國”故地——尼雅遺跡以來,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被世人所知。
  
  
尼雅建筑遺址|圖源《絲綢之路·新疆古代文化》
  
  自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以來,歷代出使西域的使者都會攜帶金幣和錦緞絲綢。來自漢王朝的絲織品,在當時的精絕國和周邊的城邦國家都很受歡迎,以至于在西域形成一種仰慕漢家之物的風氣。在尼雅遺址的M3中出土了一件繡著:“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隸書漢字的錦被,專家們稱其為“錦衾”。經線采用了藏藍、絳、白、黃、綠等色,紋樣有舞人、茱萸紋、變體云紋等。對于錦衾的來源我們不得而知,或為賞賜,或為貿易所得,亦或為和親的王侯將相之女攜帶的嫁妝……但作為貼身的隨葬品,無不顯示其珍貴性。
  
  
  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錦被|圖源《絲綢之路·新疆古代文化》
  
  此外,在尼雅遺址M8還出土了一件錦護臂,以紅、黃、藍、白、綠五色絲線繡制而成,從右至左分別繡有孔雀、仙鶴、辟邪、虎這些瑞獸,在護臂的上方和下方分別用漢隸繡著八個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類似的記載在《史記·天官書》中也有,“五星分天之中,積于東方,中國利”。與這個錦護臂一同出土的還有一片織著“討南羌”的錦料殘片,與錦護臂的用料一致,研究人員根據(jù)史料分析,兩件織物反映的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在《漢書·趙充國傳》等大量的史料中,都曾記載過漢羌之間的戰(zhàn)事。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圖源《絲綢之路·新疆古代文化》
  
  神爵元年(前61年)羌人叛亂,在此緊急關頭下后將軍趙充國自薦征伐,雖然趙充國當時已經接近70歲了,但他善于用兵,漢宣帝思量后派遣趙充國討伐羌族各部。趙充國認為要完全征服羌族各部,不能急于一時。他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湟水與大通河之間(今天青海河湟盆地)遍設屯田,慢慢吸納、同化羌族諸部。屯田雖然很有成效,但漢宣帝認為進度過慢,但出兵作戰(zhàn)也得深思熟慮才能做出決定。當時,漢王朝內“天人感應”的學說相當流行。據(jù)《漢書·天文志》記載:“五星分天之中,積于東方,中國大利;積于西方,夷狄用兵者利。”據(jù)《漢書·趙充國傳》記載:“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漢宣帝得知五星聚的天象要東方蒼穹出現(xiàn),認為這是出兵的好兆頭,讓趙充國和敦煌、酒泉的駐軍一起出擊,肯定會取得勝利。錦護臂上的字樣,五星連珠時“討南羌”,正是戰(zhàn)事有利漢王朝的象征。而趙充國也的確不辱使命,挫敗了羌人的進犯。這富有時代特色的句子,被工匠織在錦上,而織錦又出現(xiàn)在西域的精絕國,這也體現(xiàn)出精絕國與漢朝的往來關系。
  
  1959年史樹青先生在尼雅遺址(今民豐縣)征集到了一方印章,此印章印文為陰刻的篆體白文“司禾府印”。學界根據(jù)它本身的印面內容推測它是漢代官方管理屯田機構的印章。但是史書上沒有關于“司禾府”這一官署的記載,《后漢書·西域傳》僅記載明帝派兵北征匈奴,在收復哈密后,設置宜禾都尉管理屯田事宜。尼雅古代為精絕國,也曾由漢朝中央政府派兵駐扎,開墾農田。“司禾府印”與“宜禾都尉”均為漢朝屯田的印證。
  
  
  司禾府印|圖源《絲綢之路·新疆古代文化》
  
  懸泉漢簡記載表明,自漢宣帝以來,西域的精絕一直同中原的漢朝保持著領屬和貢使的關系。宣帝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管轄西域諸國,漢與西域諸國雙方往來極為頻繁。在懸泉漢簡(Ⅰ91DXT0309③:97)中記載有懸泉置曾集中接待從大月氏、大宛、疏勒、莎車、渠勒、精絕、扜彌等西域諸國客,這些西域人員正是沿絲綢之路南道結伴而行。懸泉漢簡的記載讓我們可以想象當年古絲路行人相望于道的繁華景象,還有人聲鼎沸的懸泉置。
  
  
  懸泉置遺址示意圖










 
(責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新聞
  • 甘肅簡牘之西域往事:漢簡里的樓蘭古國
  • 甘肅簡牘之西域往事:康居王使者獻駱記
  • 甘肅簡牘之西域往事:第一任西域都護鄭吉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13000024號-1??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