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安城墻大修記

時間:2012-05-03 12:11來源:西安晚報 作者:史紅帥 點擊: 載入中...

 

清末時的西安城西南角城樓



1935年美國傳教士拍攝的西安城墻景觀

  現(xiàn)存西安城墻在明初(1370年)修建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間,經歷了無數次的維修,其中大規(guī)模的維修有三次,每次相隔約200年,即明代隆慶年間、清代乾隆年間和1983年(本欄目曾做過報道)。本報特約陜師大史紅帥博士,對清代乾隆年間西安城墻的第二次大修做一番鉤沉,以期推進西安城墻建修史的探討,也為當前西安恢復城墻歷史風貌、城墻遺址保護等提供歷史鏡鑒。


  在清代,西安城墻經歷過十余次重要維修,其中以乾隆四十六年(1781)至五十一年(1786)的工程規(guī)模最為浩大,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多,由此奠定了西安城在清中后期直至近代的多次戰(zhàn)爭中未曾失守的城防基礎。然而,這次明清西安城市史上最為重要的城墻維修工程在清代以迄民國的陜西史志中記載寥寥,難以一窺城工全貌。筆者在對清代奏折檔案進行搜集、整理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力圖復原這次大規(guī)模城墻維修工程的諸多細節(jié)。


  陜西巡撫畢沅  提出城墻維修動議


  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西安城墻維修并非一次孤立的城建事件,而是與當時陜西及至全國城池維修熱潮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清前期朝廷對各地城池維修十分重視,要求地方督撫官員及時修補倒壞城垣,并將城垣維修納入官員考核獎懲體系之中。西安作為西部最大的區(qū)域中心城市和綰系西北安危的軍政重鎮(zhèn),陜西官府在清前期對其城墻進行過數次小規(guī)模的維修,工程往往選擇在農閑時節(jié)進行,有時還采取“以工代賑”的措施,招募各地由于歉收而影響生計的災民參與城工,以此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這反映出包括城墻維修在內的城市建設工程在穩(wěn)定城鄉(xiāng)社會、救荒賑災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


  由于清前期的維修工程規(guī)模較小,西安城墻因風吹雨淋等自然原因造成的毀損狀況逐漸加劇。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一月,陜西巡撫畢沅奏報西安城墻狀況稱,“現(xiàn)今城樓、堞樓等項風雨飄搖,木植漸多朽腐,磚瓦亦多鹻酥。其城身則外磚內土,雨水浸滲,漸多鼓裂,亦有鹻卸剝落之處”,擔心“若不早為修補,恐歷時愈久,需費愈多”,這一奏議可視為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西安城墻大修工程的最早動議。


  從城市防御角度而言,乾隆四十二年畢沅上奏時,距乾隆二十八年(1763)城墻維修工程已過去了14年之久,西安城墻城身、城樓、卡房、官廳等傾圮、損毀嚴重,不僅無法滿足城市防御需要,而且若不及早維修,日后一旦倒塌,維修代價勢必更高。因而,傾圮損毀的嚴重狀況是城墻亟待維修的主要原因;從城市地位而言,清前期的西安城以“遙控隴蜀,近聯(lián)豫晉,四塞河山”的重要地理位置,被譽為“西陲重鎮(zhèn),新疆孔道,蜀省通衢”,但城墻“傾卸迨半”,這種破落的城市景象自然難以與漢唐故都和西北重鎮(zhèn)的地位相匹配,因而從乾隆皇帝到陜西地方官員都逐漸形成了西安城墻“非大加興作,不足以外壯觀瞻,內資守御”的共識,也就加快了城墻大修的進程;從社會狀況而言,畢沅擔任陜西巡撫期間,關中城鄉(xiāng)社會較為安定、農業(yè)生產連年豐收、百姓民力可用,正是適合開展城墻維修工程的有利時機,關中區(qū)域社會經濟的良好發(fā)展為西安城墻大修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乾隆四十四年(1779),畢沅會同陜甘總督勒爾謹對西安城墻狀況進行了“細勘”。四十五年(1780)三月,畢沅前往蘇州覲見乾隆皇帝,進一步陳奏了西安城墻亟待維修的情況,并獲得了乾隆皇帝的允準。但由于四十六年春季甘肅爆發(fā)了“蘇四十三起義”,朝廷派各地大軍“會剿”,其中包括當年春季從西安征調1600名滿洲兵前往參戰(zhàn),這一軍事行動實際上延緩了西安城墻維修工程的開始。待甘肅戰(zhàn)事穩(wěn)定后,四十六年(1781)十一月,畢沅首次明確以《奏修西安城墻事》為題具奏乾隆皇帝,詳細稟明了西安城墻亟待維修的狀況,正式請求修葺西安城墻,由此開啟了大修工程的序幕。從乾隆四十六年底開始,陜西官府開展了一系列查勘估算、揀選督工官員、成立城工總局、工匠招募、儲備糧食、工料采買等籌備活動,這一過程一直持續(xù)至乾隆四十九年初。


  勘查城墻傾圮狀況  估算工程造價


  畢沅等人在乾隆四十六年之前雖已對城墻破損狀況進行過初步勘察,發(fā)現(xiàn)“城樓、堞樓等項風雨飄搖,木植漸多朽腐,磚瓦亦多鹻酥” 等問題,但這僅屬于對城墻現(xiàn)狀的描述,并未提出工程解決方案與經費預算,尚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勘估”。乾隆四十六年,畢沅奏請朝廷派遣工部官員從專業(yè)角度勘估西安城工。時值頗富盛名的“熟諳工程大臣”工部侍郎德成正在勘估蘭州城垣,乾隆皇帝命其從蘭州返京時,留駐西安勘估城工。德成長期任職工部,城建經驗豐富,先后在北京、蘭州、成都、沈陽、潼關等城池建修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


  德成于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自蘭州啟程,十二月初六日抵達西安后,會同巡撫畢沅、布政使尚安、按察使永慶等逐段查勘城墻,發(fā)現(xiàn)五大類問題:(1)四門正樓、箭樓、炮樓都出現(xiàn)柱木歪斜沉陷,椽望糟朽脫落,大木多有損壞,墻垣臌閃、頭停坍塌的情況;原本素土筑打的樓座地腳已變得松軟不堪;木植也因歷年久遠已經沉陷走閃;(2)重檐構造的98座卡樓、4座角樓亦出現(xiàn)木植歪閃頹損,頭停傾圮,墻垣大半坍倒的窘狀;(3)外側城身大量段落原砌磚塊臌裂、沉陷,內側城身夯土遭受雨水沖刷嚴重,坍陷厚度自二三尺至一丈一二尺不等;(4)城頂原來鋪墁城磚,但由于長期雨水浸淋、沖刷造成浪窩,“直透根底”的地方就多達一百余處;(5)其余城臺墻身內外也多有臌閃、沉陷之處。


  針對以上問題,德成建議西安城墻維修必須“全行拆卸,大加修理”。乾隆皇帝在批復中強調了兩點:(1)西安城是漢唐故都所在,城垣維修“不得存惜費之見”,“即費數十萬帑金亦不為過”;(2)西安城墻各項建筑規(guī)模、位置等“務從其舊,不可收小”。此后,資金“不惜費”、規(guī)模“從其舊”便成為城墻維修的兩大基本原則,確保了西安大城城墻能夠延續(xù)明初擴建以來城周近28里、占地約11.6平方公里的龐大規(guī)模。


  德成、畢沅與工部員外郎蓬琳、督糧道圖薩布等人對物料、工價、運腳銀等進行審慎核算后,估計全部工程需銀1566125兩,其中物料銀1474891兩,匠夫工價、運腳等項銀91233兩。其中為城身外側和頂部重新砌磚的開支占到了工費總額的近50%,而為城身內側重新筑打墻身也占到了12.18%,表明此次工程的重點正在于加固內外墻身,提高城墻防御能力。


  揀選督工官員  成立城工總局


  在籌備事項中,揀選督工官員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以往史志和論著提及此項城工時均稱“畢沅重修”,實際上,畢沅主持西安城墻維修工程固然功不可沒,但這種“功歸一人”的說法掩蓋了繼任多位巡撫和各級官員勤勉督工的史實,而具體施工更是依賴于數以萬計外省的能工巧匠和本地的車馬夫工。


  乾隆四十七年三月,陜西巡撫永保對參與城工的機構和官員進行了初步分工,由陜西布政司“總司其事”,按察司、督糧道、鹽法道“協(xié)同稽察”,西安府知府“派令總催”。五月,畢沅進一步明確了由陜西布政使圖薩布全面負責,西安知府和明與清軍同知歐煥舒任“總理”之責。由陜西省和西安府主要官員主持城工,不僅有益于省、府各類事項的協(xié)調,也使西安城墻維修成為當時西安府和陜西省的頭號工程。


  由于西安城墻周長近28里,工程浩大,必須分段進行維修。具體的分段方法是以四門為界,將城墻分為東、西、南、北四段,每段選調兩名知縣承辦,掌管經費開支、購置工料等相關事務。畢沅從關中各縣遴選出八名知縣赴西安督工,分別是咸寧知縣郭履恒、長安知縣高珺、渭南知縣汪以誠、盩厔知縣徐大文、郿縣知縣李帶雙、興平知縣王垂紀、旬邑知縣莊炘、永壽知縣許光基。八名督工知縣選擇城墻段落的具體方法在奏折中未見記載,但在同一時期由德成勘估的成都城墻維修工程中,城墻分作八段,由八名府縣官員采取“鬮定段落”的方式分段承修,以此推測,承修西安城墻的八名知縣也可能采用了最為傳統(tǒng)的分工形式——“抓鬮”來確定各自工段,以示公平。督工知縣不僅要在城工進行時認真督查,城工驗收時也必須“親身在工備查”,以切實負起“如有差誤,自行賠付”的責任,明確的責權關系使督工官員在維修過程中不敢有絲毫疏忽。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城工進行期間以及完竣之后,上述督工知縣多被擢拔為知府、同知,或調任重要地方擔任知縣。由此而言,大規(guī)模城市建設也成為檢驗地方官員能力、提拔官員品級的重要途徑。


  在揀選督工官員的同時,畢沅還抽調人員成立了城建管理機構——城工總局,負責采購工料、支放銀兩、管理賬目、處理公文、保存錢糧冊籍等工程檔案,以免因頭緒繁多而出現(xiàn)混亂。城工總局由時任咸寧知縣顧聲雷、富平知縣張星文負責。作為協(xié)調城工各類事項的專門機構,城工總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墻維修的效率。


  從后來的工程實踐可以看出,督工官員的任用和城工總局的成立有效地保證了工程質量,經費使用也未出現(xiàn)挪用和貪污的情況,此次西安城工在很大程度上堪謂清代省會城市大規(guī)模維修的一個典范工程。


  招募能工巧匠  儲備大量口糧


  由于這次西安城工規(guī)模遠超此前歷次維修,因而需要招募大量經驗豐富的工匠,但陜西本地工匠并未完全掌握城墻維修的多項復雜技術。有鑒于此,畢沅奏請從直隸、山西等省招雇熟練工匠,以滿足維修中對精細工藝的要求。車夫、馬夫和雜工則從關中地區(qū)以公平價格雇用,這一做法也使西安城工得到本地百姓的廣泛支持。目前雖尚未發(fā)現(xiàn)有關工匠人數的記載,但從明隆慶年間西安城墻維修工程先后動用了約7600名軍兵推測,此次西安城工先后招募的工匠、車夫、馬夫、雜工等很有可能突破了10000人。


  從乾隆四十七年開始,各地工匠陸續(xù)抵達西安,需要的口糧也越來越多。畢沅考慮到在此后較長的工期中,倘若遇到市場上糧食較少或者青黃不接的年份,糧價無疑會大漲,而一旦工匠口糧不夠用,就會影響工程進度,于是決定儲備一定數量的工糧。當時正值西安、同州、鳳翔、乾州等地糧食連年豐收,市糧充足,糧價較低,宜于大宗采買。西安和咸陽作為關中地區(qū)兩大糧食交易中心,往年的糧食多通過渭河水道運出省外銷售,但乾隆四十七年冬季,由于渭河結冰,外銷糧食運輸困難,而年底正是百姓需要用錢之際,出售糧食的民眾很多,這為就近采買工糧提供了便利條件。畢沅建議動用部分城工銀兩,在附近市集購買小麥二三萬石,運貯西安。一旦出現(xiàn)市糧稀少、青黃不接、糧價大漲的情況,就可將儲備糧食仍以較低價格支放給工匠。這一未雨綢繆的合理建議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獎”。畢沅儲備工糧之舉不僅穩(wěn)定了關中地區(qū)的糧價,保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于民用、倉儲實屬兩有裨益”,確保了不因可能發(fā)生的糧價上漲、糧食緊缺等問題而延緩工程進度。另外,以較低糧價大量收貯工糧,實際上也節(jié)省了工費。


  從省內各地調運建筑工料


  西安城墻維修項目繁多、工序復雜,需要大量工料。而各種工料的燒造、采買、運輸等都關系到城工進度和工程質量。基本工料包括磚瓦、石料、灰筋、木植、繩筋、鐵料、顏料、器具、荊筐、柳木丁、雜料等,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城磚、石料和木料三大類。


  依照勘估中確定的方案,這次西安城墻大修的重點是給城身外側和城頂城樓、卡房等處全部重新砌磚,以使墻身更為堅固。工部員外郎蓬琳在北京曾多次承辦城磚事務,熟悉燒磚工序,隨即被派往各磚窯察看磚坯,監(jiān)督燒造。蓬琳參照舊城磚式樣,規(guī)定新城磚“長一尺四寸,寬七寸,厚三寸”。這些數據與考古實測的清代西安城磚長45厘米、寬22.5厘米、高9.5~10厘米正相一致。蓬琳在對煤炭、物料、匠夫拉運車價等進行統(tǒng)籌核算的基礎上,為新城磚定價為每塊需銀0.022兩。雖然檔案中沒有明確記載磚窯所在位置,但從明代西安城磚大量產自南郊東三爻一帶的情況推測,此次大修所需城磚可能也來自于西安城郊尤其是南郊磚窯。


  此次大修所需城磚數量亦可結合明代西安城工規(guī)模進行合理推測。明隆慶年間陜西都御使張祉主持為西安外側墻身砌磚時,僅東南隅約750丈城墻就使用了58萬塊磚,由此推算西安城墻4492.8丈外側墻身砌磚共需近350萬塊,加上城樓、箭樓、卡房、官廳、魁星樓等所用大量城磚,乾隆四十六至五十一年西安城工用磚有可能超過了400萬塊。以此估算,僅購買城磚用銀即需88000兩。當然,這一估算數字尚需今后進一步搜檢史料加以證實。


  除城磚外,石料、石灰也屬大宗工料。西安城墻維修需以大量石料用作圍屏石、鋪地石、水溝石等,同時需要大量石灰,這兩類工料主要來自于富平縣。由于富平距離西安城較遠,石料和石灰采運不易,核定合理運價就成為保證工料充足且不致造成“民累”的關鍵。


  當時西安府附郭縣咸寧、長安通行的石料、石灰運價為每車裝720斤,每100里空重往返,給銀3兩;富平縣運價為每車裝1300斤,每100里空重往返,給銀0.09兩。兩地運價相差極其懸殊。德成等人即指出,咸寧、長安運價過高,會造成糧價、草料、人工等開支過大;而富平運價過低,無法滿足草料和人工開支,會出現(xiàn)車戶不愿承攬運輸的問題。在統(tǒng)籌考慮市價、草料與工費基礎上,德成等核定運價為每車裝1500斤,每100里空重往返,給銀2兩。若以運載1500斤空重往返100里計算,富平運價應為1.035兩,咸寧、長安二縣運價應為6.255兩。因而核定運價雖較富平運價增加銀0.965兩,但卻比咸寧、長安運價節(jié)省銀4.255兩。這一運價的高明之處就在于節(jié)省工費的同時,也使得當時的運輸者能夠賺取合理的利潤,可保證工料供應充足。


  由于西安城墻城樓、箭樓、卡房、官廳、魁星樓等建筑物的木柱、梁檁大多歪斜朽損,需要大量木材重新建蓋,因而木料采伐、運輸也是一大問題。西安城南的秦嶺素有“林木之利取之不窮”的說法,入清之后采伐規(guī)模仍然較大,尤以周至縣境的深山區(qū)為最。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月,畢沅奏稱,“西安城工需用木料俱購自南山,必由周至之黑龍?zhí)俄標\至省城?,F(xiàn)在各廂木植均已辦就,專候山水旺發(fā)時,陸續(xù)自山運出”。由于城樓卡房在乾隆五十年春季開始施工,所有木料應在四十九年夏秋之前運到,晾干后才能采用。為此,畢沅于四十九年四月十二日從西安出發(fā),奔赴周至查驗木料,指導運輸事宜。就運輸路線來看,采伐的木料匯聚于黑龍?zhí)逗?,經由周至第一大河黑河流入渭河,再漂流至關中木材集散市場咸陽,或西安北郊的草灘鎮(zhèn),集中收儲后運至西安。


  如上所述,西安城工所需的城磚來自于西安城郊地區(qū),石料、石灰出自渭北富平縣,而木料源于周至的秦嶺山中,工料來源之廣不僅反映出西安城工規(guī)模之大,也可看出西安城市建設與關中區(qū)域社會的緊密聯(lián)系。


  選擇吉日開工的“樣板工程”


  畢沅等人選擇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十八日這一“吉日”正式開工,但當年并未開展大規(guī)模維修,而仍以采購工料和工糧、招募工匠為主。四十八年底,由于北京修建辟雍,需德成及早返京主持該項工程。乾隆皇帝指示德成在西安“止須將工程做法砌筑一、二段”,即可交給畢沅參照辦理。從乾隆四十九年(1784)二月二十一日起,德成開始在東、西兩面城墻各選一段試筑“樣板工程”,以檢驗先期制定的工程做法是否妥當,也為后續(xù)工程樹立標尺。


  “樣板工程”采取的技術做法主要是針對里外墻身和城頂排水等問題制定的,主要包括:(1)對城墻外側地腳灰土、圍屏石、墻身,以及原砌城磚背后的素土,均照工程做法夯筑堅實;(2)對城墻內側素土逐層夯筑堅實,鏟削拍平,安砌水溝;(3)對城頂海墁,均以“素土一步,灰土二步”為標準夯實、鋪磚,其余垛口、女墻亦重新用磚砌筑。安砌水溝和筑砌海墁的做法使雨水不易下滲墻身,而由水溝順流而下,不會在內側墻身漫流沖刷,造成浪窩或引起坍塌。另外,為使從內側墻身排水溝下泄的雨水不致在城根沖刷成坑,還專門在水溝底部配套安砌了205個“水簸箕”承接、散流雨水。


  四月初六日,東段26丈、西段30丈的樣板工程完工,前后歷時45天。由于西安城墻需要維修的部分長4000余丈,工程做法一旦全面推廣實施,自然不容有失,因而先行試筑兩段樣板工程就顯得至關重要。樣板工程不僅能試驗各種施工技術,也能磨合不同工種之間的協(xié)作,由此可為全面施工階段確立一系列具體原則和做法。


  全面施工與竣工驗收


  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月后,西安城工進入全面施工階段。由畢沅及繼任巡撫何裕城、勝保等相繼督工,依照德成奏定的工程做法繼續(xù)施工。至十月入冬停工時,工程已有了很大進展。由于“西安一交冬令,天氣漸寒,水土性凝,不宜工作”,因而每年從十月初一日起,城工暫停。停工期間正是冬季農閑時節(jié),車馬、人夫較易雇覓,而且天氣晴好,也便于物料運輸。為滿足開春之后大規(guī)模興工對物料的需求,停工期間磚石、木料、石灰和其他工料的儲備工作仍在加緊進行。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二十七日再度開工后,繼續(xù)砌筑東、西、南三面外側墻身剩余段落,并開始夯筑內側墻身,東、西、南三座城門上的正樓、箭樓和城頂炮樓、角樓、卡房等,以及北面城身也陸續(xù)開工。


  乾隆五十年二月,陜西巡撫畢沅與河南巡撫何裕城奉旨對調。何裕城接任陜西巡撫后,于四月二十八日會同布政使圖薩布等督工官員查勘城工,統(tǒng)計已維修完成的城身長3550余丈,待修城身940丈,其他月城、門樓、角樓、箭樓、炮樓、卡房、海墁、甬路仍在趕修。此時西安城工進度“已有十分之六”,至八月,已“辦至七分有余”。隨后接替何裕城擔任陜西巡撫的永保在未到任之前,曾赴熱河聽取乾隆皇帝有關西安城工的指示。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二月,永保奏請乾隆皇帝御筆題寫四門匾額,標志著西安城墻維修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


  乾隆五十一年九月,四座城門上由乾隆皇帝題寫的滿、漢文門名匾額已安砌完好,標志著西安城工終告竣工,驗收階段也隨之開始。為避免由城工承辦人員自行查勘導致相互包庇等弊端,巡撫永保奏請由朝廷委派工部官員來陜驗收。十月二十五日工部左侍郎德成抵達西安后,率工部員外郎恭安、工部主事沈濬,與陜西布政使秦承恩等人攜帶原始勘估冊籍進行驗收。德成驗收期間,陜甘總督??蛋灿谑露湃沼商m州行抵西安,三十日共同查驗城工。十一月初五,新任陜西巡撫巴延三抵達西安,也參與了城工驗收。驗收內容既包括城工尺寸是否與原來的方案相符,也查驗經費使用是否有浪費的情況。


  十一月二十四日,德成向乾隆皇帝呈遞驗收奏報,歷時5年的西安城墻大修工程至此落下帷幕。


  工程經費高達近160萬兩白銀


  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的西安城墻維修工程耗銀數額巨大,經費來源多樣,支出類別瑣細。維修經費不僅是衡量城工規(guī)模的重要指標,而且巨額經費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對西安及其周邊地區(qū)城鄉(xiāng)社會經濟發(fā)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畢沅、德成等人在城工勘估階段,估計維修工程所需木、石、磚、瓦、灰筋、土方、匠夫工價以及各項雜費共開支銀1618000余兩,而實際耗銀總共為1595575余兩,反映出前期勘估頗為精確,總體經費也有所節(jié)省。雖然在西安城工勘估期間,乾隆皇帝已指出“不得存惜費之見”的基本原則,旨在避免因節(jié)省經費而縮小西安城墻的宏大規(guī)模,但同時也要求督工官員考慮“物料購估之如何可得便宜”。在施工中,督工官員更進一步貫徹了“于節(jié)省之中仍歸鞏固”的經費使用原則,因而實際使用經費最終還略低于原本勘估經費。


  就經費總額而言,與大致同一時期成都和蘭州的城墻維修工程相較,也可反映出這次西安城工規(guī)模的浩大。西安城墻長4492.8丈,實用銀1595575兩;成都城墻長4127.6丈,實用銀612028兩;蘭州城墻長2667.5丈,實用銀182350兩。成都城墻約為西安城墻長度的90%,雖然也是一次大修,但耗資僅相當于西安城工經費的30%強,因而乾隆皇帝都發(fā)出了“陜西西安城工較川省更為浩繁”的慨嘆。蘭州城墻約為西安城墻長度的59%,而維修經費僅為西安的11%。由此也充分體現(xiàn)出其西部重鎮(zhèn)地位確實屬于“重中之重”。


  這次西安城工經費來源多樣,包括陜西省商畜雜稅銀、陜西布政司庫備用銀、舊木料變賣銀、寶陜局余存錢、罰沒官員家產銀等,而以陜西省地方財政收入為主,由此也可看出乾隆年間陜西尤其是關中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西安城市建設。


  城墻面貌煥然一新


  乾隆四十六年(1781)至五十一年(1786)的西安城工,以其工期之長、工匠之眾、經費之巨、工料之多堪稱明清西安城墻建修史上最大的維修工程,不僅與改善城市景觀、提升城墻防御能力等直接相關,對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等也有著較大影響。


  城墻是明清西安最重要的城市景觀,與城市整體風貌直接相關。經過全面整修后的西安城“崇墉壯麗,百雉聿新”,“崇宏巍煥,克壯觀瞻”,遠非整修之前城樓傾頹、磚瓦剝圮的景象可比。這種城市景觀的煥然一新,不僅對西安城居民而言有著居住環(huán)境改善的實際意義,更重要的是與西安城作為“西陲重鎮(zhèn)、新疆孔道、蜀省通衢”的地位相適應,可使東部以及西北、西南各地往來、途經西安的無數官紳賈民,包括大量前往北京朝覲、進貢的新疆、西藏、四川等地少數民族首領也能領略到西北重鎮(zhèn)的雄姿,這對于鞏固西北、西南邊防具有重要的心理暗示意義。從根本而言,西安城墻作為軍事防御工程,整修的最大目的是提升防御能力,通過對城墻外側和頂部全行砌磚,重新筑打內側墻身,以及對城樓、箭樓、卡房、官廳、魁星樓、券洞等重新維修,使得西安城墻更加厚實耐久,防御能力空前增強,加上乾隆三十九年(1774)畢沅主持修浚加深了護城河,兩者更相得益彰,不愧于“可資捍御而壯觀瞻”的美譽,由此奠定了西安城在清后期至民國年間多次攻城戰(zhàn)中屢遭戰(zhàn)火,卻均未被攻破的重要城防基礎。


  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一年的西安城墻維修,不應簡單被視為僅僅只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城建活動,相較于對改善城市景觀和提升防御力的直接影響而言,此次城工對西安城鄉(xiāng)以及關中區(qū)域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雖然微妙,但卻不容忽視。


  一方面,在城墻維修過程中,大量資金通過購買各類工料、支付工匠工費、儲備糧食等途徑進入關中各地民眾生活、生產流通體系之中,不僅有益于增加百姓收入、穩(wěn)定糧食等專門市場,也保護了農民、手工業(yè)者和其他行業(yè)從業(yè)者的生產積極性,從而對關中區(qū)域社會農業(yè)生產、手工業(yè)制造、商業(yè)貿易、物流運輸等方面均產生不同程度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西安城墻維修工程耗用大量工料,尤其在周至境內秦嶺山區(qū)采伐大量木材,加重了秦嶺森林自漢唐以來由于人為大規(guī)模采伐導致的生態(tài)問題。周至木料長期“自黑水谷出,入渭浮河,經豫、晉,越山左,達淮、徐,供數省梁棟”,曾令陜人自豪,但至民國初年,時人卻發(fā)出了“比年以來,老林空矣”的慨嘆??梢哉f,秦嶺森林生態(tài)的變化,不僅與以往漢唐長安城建設緊密相關,與明清西安城墻多次維修工程亦有內在關聯(lián),值得今后進一步探究。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西安東大門——臨潼
  • 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
  • “西安后花園”——安康
  • “西安后花園”——陜西安康市
  • 西安:時光穿梭感受漢唐風雅
  • 劍拔弩張的西安城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 天水古城——羲皇故里一畫開天

      :天水古城,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處,是甘肅省的東大門。古城西北面的卦臺山,...

    • 紅色圣地夜景迷人

      甘肅省會寧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因紅軍長征會師于此而聞名。夜幕降臨后的會寧,寧靜...

    • 位于林芝地區(qū)西南部的朗縣

      朗縣,隸屬西藏自治區(qū)林芝地區(qū),位于朗縣位于林芝地區(qū)西南部,地域面積約4106平方公...

    • 神秘古城疏勒:古絲路軍事要塞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絲綢之路傳遞著人類文明,也形成了無數的文化遺址和歷史古跡。...

    • 甘南賦

      地處中國西北之一角,身居九曲黃河之一彎;古通絲綢之路,開辟唐蕃古道;據守中原...

    • 雅江縣風光

      至2011年底,雅江縣轄區(qū)面積7681.5平方公里,轄4個片區(qū)、1個鎮(zhèn)、16個鄉(xiāng)、113個行政村、...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