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之下
?。保梗梗材辏w樸初先生在鎖陽城參觀考察后,為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深厚文化內涵所感動,欣然提筆寫下了“安西一路樹蔭蔭,留得瓜州作別名;濟潤焦枯生萬物,西來始識雪山尊”的佳句。
在古代河西地區(qū)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活動中,鎖陽城一直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史料稱“鎖陽城及其周圍分布的6處漢唐古城,其形制之復雜,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遺存之豐富,為國內罕見。”
于是,在旌旗獵獵、戰(zhàn)馬嘶鳴中,這座古老的城池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一串串朝代更迭的印記,也記錄了一幕幕風云際會背后的脈脈溫情。
1、鎖陽城變遷
瓜州鎖陽城遺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是歷代各民族輪番上演歷史悲喜劇的大舞臺。距今雖有1380余年的歷史,但該城址及其周邊地區(qū)是集古文化遺存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匯集了古城址、古寺院、石窟寺、古墓群、古河道、古渠道、古墾區(qū)等多種文化遺存,其文化面貌的多樣性和復雜豐富的內涵為國內罕見。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晉昌故城”等,遺址位于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安西縣,是一處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的郡城遺址。
據史料記載,鎖陽城始建于漢,興于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過。鎖陽城在漢代是敦煌郡冥安縣治所,唐為瓜州郡。后歷經戰(zhàn)亂,明王室閉關后遭廢棄。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風格。城東北方向有一座大型寺院系元代建筑,大塔高14.5米,千座小塔整齊地排列于一條線上。鎖陽城之名緣于城周圍有諸多味美甘甜的鎖陽,后人因物命名為鎖陽城。鎖陽城是絲綢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諸方面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唐武德五年(62)設立瓜州,安史之亂后,吐蕃侵占河西一帶,瓜州于大歷十一年(776)陷落。后歷經唐末、五代、宋初的曹氏及張氏歸義軍時期,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西夏占領此地,仍名瓜州。西夏亡,州廢;明代更名苦峪城,宣德十年至正統六年(1411)重修;成化八年(1472)移哈密衛(wèi)于此。弘治七年(1494)又有修繕。明末城廢。
古代鎖陽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開闊的綠洲,是酒泉郡與西域聯系的紐帶。周圍有幾十處古城、古墓、石窟、寺廟,保存規(guī)模尤以鎖陽城為最。鎖陽城分內外兩城,外城總面積80萬平方米,內城總面積28萬平方米。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敵臺、擂臺等古代軍事設施。有專家認為,鎖陽城是“古代沙漠化演進過程創(chuàng)舉滄桑變化的典型標本,是中國西部古文化遺存和獨特自然景觀結合最為完美的旅游景點。”
2、傳說
此城其所以改名為鎖陽城,是因為有一段傳說:唐代名將薛仁貴奉命西征,一路順利,可是打到苦峪城后,中了埋伏,被哈密國元帥蘇寶同圍困在城中。唐軍雖然多次沖擊,仍然沖不出重圍,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過去了,城中糧草快要斷絕,老將程咬金殺開一條血路去長安搬救兵,薛仁貴召將士節(jié)衣縮食,并親自帶人挖草根樹皮充饑,以待援兵。有一天,薛仁貴發(fā)現城周圍田地里生長的一種植物和紅蘿卜一樣,名叫鎖陽,可以食用,便命令將士挖出來充饑,這里遍地都有鎖陽,將士們挖吃鎖陽一直堅持到程咬金救兵到來。以后為紀念鎖陽解救全軍性命一事,就把苦峪城改為鎖陽城。
鎖陽城的具體筑城年代從現有資料無從考證,但從城中發(fā)掘出的開元通寶等唐代器物和城外白塔下挖出的唐碑斷定,城的始筑年代當不晚于盛唐。據文物部門考證,鎖陽城就是唐代瓜州的治所晉昌縣城。鎖陽城遺址內留有大量土臺、房屋及其他建筑物遺跡,陶片、銅幣隨處可見。鎖陽城周圍漢唐時期的古渠道分南、北、中三條主渠,東西貫通,南北相連,總長度達百余公里,其間,支渠、毛渠、斗渠及古農墾區(qū)大片棄耕地交錯相連,如今仍依稀可辨。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