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脊獸 用黃土捏出來的動態(tài)童話

時間:2011-12-20 17:05來源:蘭州晚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脊獸,是中國古建筑個性形體中外部屋頂的造型藝術特征,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藝術特色的組成部分,象征著建筑等級。甘谷縣是甘肅境內伏羲文化的誕生地。甘谷脊獸,盛名已久,廣泛運用于古建筑和仿古建筑屋頂,享譽西北。俗話說“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甘谷縣有一個祖祖輩輩以制作脊獸為生的村莊他們燒制的脊獸遠銷全國十多個省市使這個地方成為甘谷及其周邊地區(qū)獨具特色的民間脊獸文化之鄉(xiāng)。在甘谷脊獸加工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途徑。

  脊獸之源

    脊獸是中國古代建筑屋頂的屋脊上所安放的禽獸飾物,是用黃泥土制成的形態(tài)各異的飛禽走獸然后在火窯里煅燒用于古建筑或仿古建筑的屋脊上起裝飾和美化作用。

    據專家介紹,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大都為土木結構,屋脊一般是由木材上覆蓋瓦片構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處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條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個“推力”;同時,如毫無保護措施也易被大風吹落。因此,人們用瓦釘來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對釘帽的美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動物形象,在實用功能之外進一步被賦予了裝飾和標示等級的作用。

    據甘谷縣文化局的工作人員介紹,我國古代的很多建筑多為木質結構,易燃,因此檐角上使用了傳說能避火的小動物。這些美觀實用的小獸端坐檐角,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筑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上,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著一些數目不等的小動物作為裝飾,這些美麗的裝飾品是中國建筑裝飾的一大特點。

    近代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這樣評價脊獸:“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筑物美麗的冠冕。”根據我國一些建筑志書記載:唐宋時,檐角屋脊上還只有一枚脊獸,以后逐漸增加了數目不等的蹲獸,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見的“仙人騎鳳”領頭的小動物隊列形態(tài)。

    甘谷縣文化局的研究人員告訴記者,傳統(tǒng)脊獸由瓦制成,高級建筑多用琉璃瓦,其功能最初是為了保護木栓和鐵釘,防止漏水和生銹,對屋脊的連接部起到固定和支撐作用。后來脊獸發(fā)展出了裝飾功能,并有嚴格的等級意義,不同等級的建筑所安放的脊獸數量和形式都有嚴格限制。

  地方特色

    據專家介紹,我國古代宮殿建筑中,對于屋檐上脊獸的裝飾是有嚴格等級區(qū)別的,民間和朝廷建筑在使用脊獸時有嚴格的界定。一般情況下,皇宮內也只有“金鑾殿”頂上垂脊獸十樣俱全。其他宮殿的垂脊上雖然也有走獸造型但是都要按級遞減。

    在民間,脊獸的出現和盛行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民間工藝或建筑飾物的價值出現的。甘谷脊獸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制作題材廣泛。脊獸選擇內容從民間傳說到神話典故、魚蟲鳥獸到花草樹木,生動活潑,栩栩如生。據甘谷縣文化局工作人員介紹,甘谷脊獸為古建筑重要的裝飾材料之一,采用當地紅壤土純手工制作,既有現代的簡練厚重,又有清代的繁縟華麗。

    流行于甘谷縣的脊獸工藝相傳是清代北京民間藝人的傳授。據《甘谷縣志》記載,在清朝后期脊獸工藝從北京傳入甘谷。關于這項工藝傳入甘谷的具體情況,當地史書中并沒有準確記載。明清以來甘谷脊獸藝術有了極大的發(fā)展。渭河北岸的永安村俗稱土橋子是主要的生產基地生產宗教脊獸的歷史悠久??h內有“土橋子的瓦碴雙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魚”的民謠。永安村主要生產宗教建筑脊獸和民用磚瓦多半農戶有生產作坊而被稱為“張大獸”的張海家族最為知名。

    “大獸”世家

    據《甘谷史話》記載:張海1874—1956年字子壽自幼學習脊獸藝術一生捏制脊獸聞名隴上人尊其為“張大獸”。早年拜陜西張德高、北京王勤等名師切磋技藝取多家之長生產的脊獸莊重典雅捏制的龍、鳳、獅、馬等脊獸蓮、梅等植物花卉惟妙惟肖。當時張海制作的脊獸在甘肅境內以及鄰境的名山寺觀及鄉(xiāng)紳名宦大戶人家屋宇隨處可見,張海也因其精湛的技藝備受世人推崇。

    據當地研究者介紹,張海初學瓦作時并不會捏制脊獸,那時正在經營一個燒制普通瓦件的作坊?;始医橙送跚谝蛭厨f片被趕出皇宮,輾轉流落到甘谷,張??此蓱z就收留了他。王勤開始并沒有顯露出其捏制脊獸的技藝,只是對張海說你只要能管我飯,讓我有煙吸,我就可以給你干活。觀察幾年以后,王勤看張海為人厚道,才下決心把自己的技藝傳授給他的。學藝3年后,張海成其門下高徒。隨后張海又在隴西首陽山拜陜西寶雞脊獸名家張德高為師,捏燒禽馬,得其真?zhèn)骱蟊阕粤㈤T戶,獨立捏燒脊獸。

    史料記載“海并不以此為足,游學各寺廟”,觀摩高手名作及模仿殿宇粉壁鳥獸、花卉圖形,還詳細觀察翎毛走獸的實物體形與動靜狀態(tài),苦心鉆研,精益求精。至40歲時,其藝更上一層樓,無論從工藝制作還是內容挖掘、創(chuàng)新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突破,甘谷脊獸至此開始聲名遠播。

    史料記載,因張海所制脊獸遍布各地且技法高超,時人稱之為“大獸”。

    據甘谷縣文化局工作人員介紹,大獸大師有五子十五孫,都精通捏獸技藝,次子張全盛秉性聰慧,操藝居首。1932年在隴西首陽山,張全盛捏燒的脊獸,在伯夷叔齊殿頂安放后,深得當地民眾喜歡,當時甘肅著名書法家柴學孔寫有“巧成天然”匾額和“心靈手巧作品奇,才備技絕意境高”條幅,可見時人對他精湛技藝的肯定。

    代代傳承

    據甘谷縣文化局工作人員介紹,這項工藝到達甘谷后,和我國很多傳統(tǒng)工藝一樣,基本上沿襲了家族式的傳承模式: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并且在這種傳承過程中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脊獸品種由原來的幾種發(fā)展到現在的上百種。近幾年當地藝人們又用紅丹、氧化銅、滑石粉等物質按照一定的配方涂上不同的色彩經過二次煅燒使脊獸不僅具有古樸典雅之神氣而且集赤橙黃綠青藍紫于一身從而成為民間藝術宮殿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甘谷燒制脊獸的獨特之處就是農民農忙勞動農閑在自家庭院捏制脊獸與庭院文化相互融和的現象他們用一手利落的刀法一手精湛的技藝把一個個土坯變成了藝術珍品。尤其是他們燒制的脊獸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不僅可以獨立成件而且還能使兩三個脊獸相互組合成為一件新的脊獸看上去天衣無縫絲毫沒有拼湊之感。

    甘谷脊獸是甘肅省首批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其產品主要有蛟龍?zhí)ぴ?、二龍戲珠等,廣泛應用于宮殿、寺廟和民間建筑等。在1989年首屆中國藝術節(jié)民間美術展覽會上,甘谷脊獸榮獲文化部榮譽證書,是天水市集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俗民間文化工藝品,并被甘肅省博物館正式收藏。

    甘谷脊獸的發(fā)展,離不開改革開放后的政策支持和傳統(tǒng)文化復蘇的大背景。

    改革開放后,國內各個地方對于傳統(tǒng)古建筑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脊獸行業(yè)在仿古建筑的熱潮中勃然興盛,張大獸的子孫仍操祖業(yè),用畫幅、卡片上的圖形作藍本,捏制的脊獸形式更為多樣,形象更為生動。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工藝技術上有所創(chuàng)新。據甘谷縣文化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l984年,張大獸后人從河南引進琉璃掛釉技術,使甘谷脊獸在工藝創(chuàng)新方面更上一層樓。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西漢帝陵中或有專用的夫人葬地
  • 人類用煤史上推千年:考古發(fā)現青銅時代開始用煤
  • 云南八塔臺墓群考古發(fā)掘啟動 墓地沿用1200年
  • “原玉”一詞的杜撰謬用及其成因探源
  • 西南首家絲綢博物館開張 展示繅絲、織綢所用器具
  • 明代“生基墓”現身 內無尸骨或為富賈求運所用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