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日不落帝國”的偉大女人

時間:2016-12-10 08:01來源:大西北網(wǎng)-人物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面對大臣們提出的結婚請求,伊麗莎白把弄著手中的戒指,嘲諷地反問:“你們認為我該嫁給誰?”大臣們一時啞口無言。伊麗莎白將戒指戴在無名指上:“我只可能有一個丈夫,那就是英格蘭。”伊麗莎白這句話,在英國人心中造成了空前的震撼,他們更加熱情地把女王奉為神明。


    英國在百年戰(zhàn)爭后被完全逐出歐陸。亨利八世父女的宗教改革,使英國從歐陸轉向大洋擴張。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海上霸主。1668年以“光榮革命”確定君主立憲制。以自由貿易(對反對者堅決訴諸戰(zhàn)爭)開始帝國之路。


    18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yè)革命的國家,19世紀進入全盛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其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在追求帝國民族利益的同時,也向全世界傳播了先進技術、商業(yè)、語言和社會管理模式。


    回顧大英帝國的崛起,伊麗莎白一世自強不息的英格蘭精神,亞當·斯密的國富理論體現(xiàn)的蘇格蘭啟蒙思想,猶如兩座不同的坐標軸,從不同維度詮釋著19世紀人類的歷史進程。


    對出入伊麗莎白一世宮廷的外國使節(jié)來說,最可怕的是女王的一項特別愛好--站著講話。這位長期患病的女王特別喜歡站立。不止一個倒霉的外國使節(jié),在女王面前站了幾個小時后,踉踉蹌蹌地離去,而女王依然從容地站立著,而且很可能會傳詔:“下一位!”


    同一時代的歐洲君主、大公、教宗,絕大多數(shù)已經(jīng)在時間長河中倒下,被遺忘了,而伊麗莎白一世依然在歷史中巍然屹立,代表著那個英國崛起最為輝煌的時代--伊麗莎白時代。


    永遠的伊麗莎白王國


    1558年11月7日,同父異母姐姐瑪麗女王的死訊傳來時,伊麗莎白正在哈特福德莊園一棵橡樹下看書。她抬起頭時,發(fā)現(xiàn)身邊圍滿王公貴族,向她跪下。


    甚至瑪麗女王還在彌留之際,倫敦街頭就已匯集了人群,歡呼“伊麗莎白”.然而,當時最有想象力的人也沒有想到,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社會動蕩,無以復加的政治混亂、宗教迫害以及對外挫敗之后,1558年標志著英格蘭即將進入一個空前偉大的時代。在這個美麗而孤獨的女王統(tǒng)治下,英國帶著全球(更多的時候是生拉硬拽)步入世界歷史的一個黃金時期。


    她位居英格蘭和愛爾蘭王位期間,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成為海上霸主。英國從留戀大陸轉為虎視大洋,為以后的“日不落帝國”鋪平了道路。伊麗莎白一世時代,英國開始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探險與殖民。


    她是一個奇怪的女人,年輕時美麗動人,年老時奇裝異服。喜歡跳舞,精通七種語言,能以拉丁語即興辯論,擅長音律,喜歡每天彈上一小時琉特琴。在重大事件面前,她擅長以含糊其辭隱藏內心的判斷;富有同情心又生性吝嗇;是調情高手而又終身保持童貞;回避決斷然而發(fā)動攻擊時迅雷不及掩耳;對于人性苦難深有理解,可是砍下對手腦袋時又從不追悔。


    萬物凋零,精神永存。對一個君主時代的最好評判之一,還來自于其時代的思想遺產。伊麗莎白時代,在以“大洋國”、國教等方面確立英格蘭民族特性的同時,還是英國思想學術和文化自覺的時代。莎士比亞、馬婁等使英語成為一種真正的藝術語言。培根以其妙趣橫生的語言,賦人類思考以“新科學”和“新工具”.霍布斯在“無敵艦隊”的炮聲中“受驚早產”,后來以其《利維坦》成為現(xiàn)代政治學的開拓者之一。


    他們都不同程度地贊美過(較小程度上也詆毀過)自己生于其中的伊麗莎白時代,也無不受惠于這個時代。今日英國并不只是在位的女王名字也叫伊麗莎白--從英國文學藝術到海洋觀念,從英國國教到民族特性,伊麗莎白二世代表著的,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伊麗莎白一世的英國。


    建立“大洋國”


    瑪麗女王臨終的遺言是:“我死后,剖開我的胸膛,你會在我的心臟里看到‘加萊'.”就在1558年的早些時候,法國將軍、吉斯公爵奪回加萊港,英格蘭失去了在歐洲大陸的最后立足點。在105年里,英格蘭人不惜一切代價固守的大陸上的這最后一小塊領土,費用幾乎使英國國會和王室難以忍受。


    伊麗莎白及其以后的英國人,記憶中逐漸不再有加萊。這是英國徹頭徹尾成為一個島國的開端。如果說諾曼底征服,使英格蘭從斯堪的納維亞世界轉向地中海世界的話,那么加萊港丟失,使英國成為一個真正的“大洋國”.面向大海,從此開始成為英格蘭民族的一大特性。


    面向大海并非沒有敵人--在都鐸王朝時期,英國的海外拓展受制于兩個領先的海上強國--西班牙和葡萄牙。伊麗莎白與西班牙的戰(zhàn)爭,首先是新教對天主教戰(zhàn)爭的一部分,其次也是英國代表的現(xiàn)代海權觀念,對伊比利亞國家傳統(tǒng)海洋觀念的戰(zhàn)爭。


    其實,1588年“無敵艦隊”的毀滅,大半毀于海上風暴,其次才是被英國船艦重創(chuàng),而且在此后,英國海上力量與西班牙“無敵艦隊”又打了20多年。因此,說一役摧毀西班牙“無敵艦隊”是不正確的,說它摧毀了西班牙更是夸大其詞。


    但此役確實宣告了西班牙的沒落。在伊麗莎白時代,西班牙作為海洋霸主的海洋觀念卻是羅馬式的陸權觀念--對海洋的“地主式”壟斷。而英國及荷蘭人的海洋觀念是希臘式的--海洋是開放的,是商業(yè)、貿易的自由通道。“陸地是封閉的,海洋是自由的”,大海或說公海不能為任何國家所獨占?,F(xiàn)在這已經(jīng)成為不言而喻的國際法準則,然而在伊麗莎白時代,這一原則只能通過戰(zhàn)爭確立。


    因此,場面并非多么激動人心的這場海戰(zhàn),改變了世界歷史,是人類文明從陸上向海上、從陸權向海權時代轉變之始。伊麗莎白親自登上的“海盜船”,是未來海軍的萌芽,設計及戰(zhàn)術與西班牙戰(zhàn)船完全不同。西班牙戰(zhàn)船本質上是陸戰(zhàn)思想的延續(xù):以火炮為輔,以船頭“撞角”撞擊為主,以橫隊突襲、沖鋒,水兵攀登敵船;英國船只以兩舷火炮為主,接近敵船時,側對敵船,這種縱隊陣形對西班牙人而言具有極大殺傷力。英國船隊與“無敵艦隊”一經(jīng)交手,即宣告新時代來臨,并一直持續(xù)至航空母艦時代。


    伊麗莎白駕崩后第二年,現(xiàn)代“國際法之父”、荷蘭人格勞秀斯撰寫了《海洋自由論》。這部法學名著將西班牙以陸地觀念統(tǒng)治海洋的合法性顛覆殆盡:“海洋應向所有國家和所有人民開放,供其自由使用”.“如果它被阻礙進行貿易,由此爆發(fā)戰(zhàn)爭是正當?shù)?rdquo;.公海是自由的,不屬任何國家之主權,不適用先占先得,不得征收通航稅或禁止?jié)O業(yè)--“公海自由”原則最初就是由“海盜船”產生的。


    獨一無二的宗教改革


    當代人已經(jīng)認識到,與其說英國革命是所謂“資產階革命”,不如說是一場宗教革命來得確切。13世紀以來,宗教問題成為英國社會變革的樞紐。這倒不是因為英國人格外虔誠,而是因為宗教問題從根本上涉及英國對歐洲大陸的獨立性,并在英格蘭與蘇格蘭、愛爾蘭關系問題上生死攸關。500年來,英格蘭與蘇格蘭至少能夠維持“貌合”,而愛爾蘭則成為一根致命的肉中刺,這無不與英國宗教改革得失成敗有關,對此無論如何強調,均不為過。


    伊麗莎白之父亨利八世、同父弟弟愛德華六世,與羅馬天主教水火不容。同父姐姐瑪麗女王以其血腥作風,使英國人對天主教深惡痛絕,宗教改革問題幾無轉圜余地。伊麗莎白以其左右逢源又堅持原則的政治手腕,順應民心而又不走極端,確立了英國國教制度,使外圓內方、兼收并蓄的圣公會信仰,成為英國人區(qū)別于歐洲其他國家的特有標志之一。


    應予強調的是,英格蘭宗教改革從來都不是亨利八世鬧離婚的即興作品。它既為歐洲大陸宗教改革所波及,也是歐洲宗教改革的風暴源之一。英國宗教改革的本質與英格蘭民族獨立性密切相關。牛津大學神學教授威克利夫(1324-1383)譴責教皇貪欲,主張王權高于教權,支持英國國王沒收教會財產,是布拉格大學校長胡斯(1369-1415)以及更晚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先聲。


    伊麗莎白即位時,由于“血腥瑪麗”的偏執(zhí),以歐洲大陸為核心的天主教與英國新教之間,爭斗十分激烈。英國宗教改革問題與不列顛內戰(zhàn)、歐洲宗教戰(zhàn)爭暗礁交錯,兇險萬端,一著不慎,英國不僅會卷入歐洲大陸血流成河的大混戰(zhàn),而且也有陷入與信仰新教的蘇格蘭、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之間的“全面內戰(zhàn)”之虞。


    這就是伊麗莎白即位時面臨的真正挑戰(zhàn)。難以想象的是,她竟然選擇并且鞏固了中間道路,使新教內核與天主教外表取得平衡,從而確立了獨出心裁的英國國教體系。


    她操縱議會通過法令,稱其為英格蘭教會“最高管理者”.1571年,她主持定稿《39信條》,編入《公禱書》,沿用至今?!?9信條》采取中間立場,持守“廣涵”原則,寬容而中庸:與天主教一刀兩斷,又保留其基本形式;堅守新教要義的“因信稱義”,又與加爾文的嚴酷無情保持距離;對馬丁·路德的一些看法保持沉默,對激進的再洗禮派進行批評。這確實是典型的英格蘭性格。伊麗莎白以從小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特有敏感和智慧,拆除了英國宗教戰(zhàn)爭或內戰(zhàn)的導火索。


    如此,英國擺脫了宗教戰(zhàn)爭的陰影。在此一時代,歐洲各國因宗教信仰問題大打出手。德意志宗教戰(zhàn)爭中,1/4到1/3人口喪生;圣巴特羅繆大屠殺引發(fā)9年內戰(zhàn),法蘭西元氣大傷;西班牙對新教徒迫害引發(fā)荷蘭起義,使帝國最終走向衰落。伊麗莎白女王大獲成功,到女王統(tǒng)治后期,新一代成長起來的英國人已習慣于國教制度。英國式的新教,成為英國人區(qū)別于歐洲其他國家人民的特有標志。


    當然,愛爾蘭問題是一個反證。伊麗莎白在愛爾蘭的勝利是軍事性的,而在宗教和政治上是失敗的。那種斬盡殺絕,一人造反、滿門抄斬的極端殘暴,使愛爾蘭問題成為帝國肌體上永遠淌血、流膿的部分--這一直延續(xù)到當代。對葉芝、喬伊斯、貝克特、蕭伯納的偉大民族而言,伊麗莎白女王完全是另一副嘴臉。如不強調這一點,實為不公正。


    “我只可能有一個丈夫,那就是英格蘭”


    人類歷史上,很少有統(tǒng)治者特別是女性統(tǒng)治者,像伊麗莎白一世這樣,從小經(jīng)歷過如此之多的憂患,一個小小的家庭單元,承受了如此之多的禍起蕭墻、血雨腥風。


    當母親安娜王后被父親處死時,伊麗莎白不到3歲。不久,英國國會又宣布伊麗莎白是非法生養(yǎng)的私生女。亨利八世死后,其幼子愛德華繼承王位,是為愛德華六世。不久,愛德華癆病而死。愛德華的姐姐瑪麗繼承大統(tǒng),她就是世人所稱的“血腥瑪麗”.伊麗莎白又被姐姐關進“地獄前廳”的倫敦塔。自幼在心靈深處種下這么多的恐懼、無助、悲苦與凄涼,然而它既沒有摧毀她的精神,也沒有在她人格中埋下暴戾的種子,這真是一個天大的奇跡。


    與瑪麗女王不同,伊麗莎白的母親是個地道的英格蘭女子,所以伊麗莎白視英格蘭為她的一切,并最終比其他任何統(tǒng)治者都更好地代表了英格蘭,實質上成為英格蘭民族自我意識覺醒的象征。從某種程度上講,伊麗莎白對自己婚姻的處理堪稱其“英格蘭主義”的最好體現(xiàn)。


    伊麗莎白即位后,姐夫、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以及瑞典國王、奧地利大公、法國國王、薩伏依公爵、安茹公爵等王公貴胄紛紛求婚。但伊麗莎白知道,與這些宗教信仰水火不容、家族利益你死我活的外國求婚者中的任何一個結合,都可能使英國卷入歐洲大陸無窮無盡的沖突中。結果她終身未嫁。40歲時,人們知道,如果再拖下去,婚姻將失去意義。面對大臣們提出的結婚請求,伊麗莎白把弄著手中的戒指,嘲諷地反問:“你們認為我該嫁給誰?”大臣們一時啞口無言。伊麗莎白將戒指戴在無名指上:“我只可能有一個丈夫,那就是英格蘭。”伊麗莎白這句話,在英國人心中造成了空前的震撼,他們更加熱情地把女王奉為神明,將她比做月神,比做貞潔的鳳,比做為國盡職的鵜鶘。伊麗莎白一世成為英格蘭歷史上最奪目的一朵玫瑰。


    當然,她也許很滿足于做英格蘭人的“公共情人”.溫斯頓·丘吉爾認為,“她和臣民的關系是長期調情的關系。”女王對待英格蘭及其臣民的這種脈脈溫情,這種個人與祖國的白首之盟,使女王贏得英格蘭人的格外憐惜。


    當然,從心理角度講,這位第一個活著從倫敦塔走出來的囚犯,也許并沒有真正從童年的刀光斧影中康復過來--女王的獨身,被英國人看作是英國擺脫任何外來干涉或控制的一種特立獨行。然而終身未婚,恐怕與她人生最初15年中所見所聞的婚戀大有關系:六位母親中一人離異,三人被丈夫砍頭,兩人死于產育。第一次追求她的兩兄弟,不僅動機卑劣,其中一個還砍了另一個的腦袋。因此,如果這位美麗而敏感的女王畏懼婚姻、畏懼“丈夫”、畏懼生育,甚至畏懼家庭本身,對心理學發(fā)達的今天來說,并不算什么意外的結論。


    當然,這樣評價她的人,可能忽視了另一個事實:在骨子里,她永遠是偉大的亨利八世的女兒,血管里流著同樣頑強、固執(zhí)而不容背叛的血。亨利八世把一個又一個妻子送上斷頭臺。伊麗莎白生性溫和寬厚,處決的情人沒那么多,但當她深愛過的埃塞克斯伯爵被三斧頭砍下34歲的頭顱時,也許她會夢見,那些被背叛與屠戮的母親,終于在倫敦塔里砍下了父親的頭。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英國女畫家筆下的舊中國眾生相
  • 托起日不落帝國的偉大女人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