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有蓮花、芙蓉、君子花、六月春、水芝等眾多名稱,其中以“荷”的稱謂最久。為何稱“荷”?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解釋:“蓮莖上負荷葉,葉上負荷花,故名。”南宋詩人楊萬里詩云:“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農(nóng)歷六月正是賞荷觀蓮的時節(jié),荷是六月“花盟主”,故古人也稱六月為“荷月”.“六月賞荷”曾是古人的一種習俗,但如何賞荷?明袁宏道在《瓶史·清賞》中將賞荷的境界分為上中下三等:“茗賞者,上也,談賞者,次也,酒賞者,下也。”
賞“池中荷”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千葉白蓮“數(shù)枝盛開,帝與貴戚宴賞焉”
荷花與梅花一樣,是中國人最為欣賞的花卉之一。作為中國原產(chǎn)水生植物,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已提到荷花,《山有扶蘇》詩中即稱:“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由于荷花原本生長于水澤之地,賞荷頗為不便,也缺人文氣息,古人遂想到了挖池種荷,筑亭賞荷,亦即“池賞”.
最早的“池賞”是從先秦時的江南開始的。據(jù)《越絕書》,吳王夫差得到越國敬獻的美女西施后,特在今蘇州城西的靈巖山建筑了一座“館娃宮”.傳宮內(nèi)置有琴臺、響屐廊,還有玩花池,池內(nèi)廣種荷花。可見,構(gòu)建園林挖池塘種荷,筑亭廊觀賞,不僅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特色,也是相當上檔次的一種賞荷方式。
古人賞花講究“宜地宜時”,“暑花宜雨后,宜快風,宜佳木蔭,宜竹下,宜水閣……” 明袁宏道《瓶史·清賞》提出的這種賞花觀,在荷花池賞方式中全部可以滿足,所以池賞最受古人青睞。
經(jīng)過漢魏時的嘗試和推廣,到隋唐時,池賞已是很時尚的選擇,在皇家貴族中間很流行。隋都長安城東南隅原是秦漢皇家“宜春苑”所在,園內(nèi)有曲江池,隋皇對池進行改造,遍植荷花,并易名為“芙蓉園”.每當盛夏時節(jié),便帶著宮妃、王公乘舟于池中游賞。
唐玄宗李隆基對賞荷也是情有獨鐘。據(jù)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解語花”條稱,唐玄宗當年特喜歡與寵妃楊玉環(huán)一起賞荷:“太液池有千葉白蓮,數(shù)枝盛開,帝與貴戚宴賞焉。”
古人賞花講究境界,愛附庸風雅,或飲酒品茗,或撫琴吟唱,并美其名曰為“酒賞”、“茗賞”、“琴賞”、“曲賞”.明袁宏道《瓶史·清賞》將賞花的境界分為上中下三等:“茗賞者,上也,談賞者,次也,酒賞者,下也。”
唐朝時,富貴之家一般都會挖池養(yǎng)荷,既美化環(huán)境,更是夏日避暑和賞荷的追求。唐詩人劉禹錫在《劉駙馬水亭避暑》一詩中便透露劉駙馬家有荷花池,環(huán)境幽雅宜人,在水邊亭臺上納涼賞荷的同時,還有冷飲、美食,樂得劉禹錫“盡日逍遙避煩暑”.
即使一般文人雅士,也愛在庭院中鑿塘植蓮。如詩人白居易當年在今成都郊外興建“草堂”,特地在堂前開挖池塘,養(yǎng)魚種荷,興奮地寫下了《草堂前新開一池養(yǎng)魚種荷日有幽趣》一詩:“紅鯉二三雨,白蓮八九枝。繞水欲成徑,護堤方插籬。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
到明清時,在庭院開鑿荷池已是高級大宅的“標配”.清陳淏子《花鏡·敞室置具》稱:“敞室宜近水,長夏所居,盡去窗檻,前梧后竹,荷池繞于外,水閣啟其旁……”
賞“盆中荷”
王羲之《柬書堂帖》:“敝宇今歲植得千葉者數(shù)盆,亦便發(fā)花”
到南北朝時,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賞荷形式“盆賞”.所謂“盆賞”,就是將荷花移植進水盆、水缸,乃至水碗之內(nèi),如花木盆景一般欣賞。中國最早的盆植荷花出現(xiàn)于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柬書堂帖》中稱:“敝宇今歲植得千葉者數(shù)盆,亦便發(fā)花,相繼不絕,今已開二十余枝矣,頗有可觀,恨不與長者同賞。”
荷花在佛界多稱“蓮花”,王羲之盆植的荷花是一種“千葉蓮”.千葉蓮又叫“千瓣蓮華”,花有千瓣,是佛界最崇尚的荷花品種,又有“菩薩華”、“佛座蓮”之稱。“千葉蓮”為多瓣白蓮花,是珍奇的觀賞植物,葉小、藕窳,又不結(jié)蓮蓬,很適應盆栽。但在《花鏡》中,千葉蓮與佛座蓮是不同的品種。古人還發(fā)明了讓盆植荷花變色的方法,蘇軾《格物粗談·花草》記載:“帶殼老蓮子,磨薄尖頭,浸靛缸中,明年清明取種,開青蓮花。”
到明清時,古人已培育出不少供盆(缸)種植的荷花品種,最有名的是一種叫“碗蓮”的微型荷花。據(jù)明高濂《遵生八箋》,明朝種植盆蓮(碗蓮)的技術(shù)很高:“老蓮子裝入雞卵殼內(nèi),將紙糊好開孔,與母雞混眾子中同伏,候雛出取開,收起蓮子,先以天門冬為末,和羊毛角屑拌泥,安盆底。種蓮子在內(nèi),勿令水干,則生葉開花如錢大,可愛。”
明清時,盆植荷花在民間已很普遍?!痘ㄧR·花草類考》“荷花”條記載:“尋常紅,白者,凡有水澤處皆植之。每有奇種,人家多用缸植。”移植方法,除了用蓮子種植外,還有移植法:“驚蟄后,先取地泥筑缸底,再將河泥平鋪其上,候日曬開坼,如雨,則蓋之。直至春分,將藕秧疎種,枝頭向南,以豬毛少許安在節(jié)間,再用肥泥壅好勿露。仍如前候曬開坼,方貯河水平缸,則花自盛。”
古人還發(fā)現(xiàn)了盆植荷花與時令和水的關(guān)系?!痘ㄧR》稱:“春風前種一日,花在葉上;春分后種一日,葉在花上;春分日種,則花葉兩平。”清沈復《浮生六記》記載:種盆蓮時要用河水澆灌,并在太陽下曬,“花發(fā)大如酒杯,葉縮如碗口,亭亭可愛。”
賞“瓶中荷”
蘇軾《格物粗談》:瓶養(yǎng)荷花“將花削尖簪,則花開且久”
賞“瓶中荷”古人稱為“瓶賞”,又叫“瓶插”,或“插瓶”,還稱為“瓶養(yǎng)”.因為在室內(nèi)進行,古人美之曰“室廬觀花”.古人怎么想起瓶賞的?有一種說法,是起源于“借花獻佛”.
在佛教界,一直有在佛前“供花”的風俗,這里所說的“花”就是荷花?!赌鲜?middot;齊武帝諸子傳》記載:“有獻蓮華(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缶)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瓶插記載。
“瓶賞”荷花最晚在唐宋時已頗為流行。從北宋文人蘇軾所記來看,宋人瓶賞已有較為豐富的經(jīng)驗,比如,如何延長花期,讓花開得更美麗,已有不少方法。蘇軾《格物粗談·花草》記載:“養(yǎng)荷花,以溫水入瓶中,經(jīng)紙蒙固,將花削尖簪,則花開且久。”讓插在瓶里的荷花花期延長,還有一種方法:“荷花以亂發(fā)纏折處,泥封其竅,先入瓶底,后灌水,不令入竅,則多存數(shù)日。”蘇軾在他的《物類相感志》中還提到古人讓荷花早開的辦法:“削去根少許,以蠟封之插瓶中,方入水則開,或以火燒,或以針于花蕊上扦數(shù)穴亦可,于中間切少許亦可。”蘇軾所記的這些瓶賞荷花竅門,后來都被明徐光啟收錄于《農(nóng)政全書》中,成為明清時瓶養(yǎng)荷花的指南。
“瓶賞”在清朝風氣尤濃,賞荷的經(jīng)驗之談更多?!痘ㄧR·養(yǎng)花插瓶法》稱,“養(yǎng)不得其法,不特花即失神,亦且色不耐久。”
《浮生六記》的作者、蘇州人沈復在其《閨房記樂》中曾寫了這么一個細節(jié):沈復與妻子陳蕓及王二姑等游蘇州戈園,王二姑“逢花必折”,陳蕓呵斥王二姑:“既無瓶養(yǎng):又不簪戴,多折何為?!”沈復也跟著譏笑了兩句,惹得“王怒余以目,擲花于地,以蓮鉤撥入池中”.
沈復酷愛荷花,有一年他來到浙江杭州西湖,時值長夏,坐在斷橋邊的石闌上,不禁為眼前湖景陶醉:“白蓮香里,清風徐來,令人心骨皆清。”而且,沈復尤愛“瓶賞”,自稱“喜摘插瓶,不愛盆玩。”沈復的妻子玩“瓶賞”也很獨特。沈復記稱:“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條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據(jù)《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