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之死

時間:2016-06-28 08:01來源:大西北網(wǎng)-科技鑫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老二的忠誠與否,只能到撒手人寰的最后時刻才能真正得出結(jié)論,謚號為“忠”,絕非對過程的描述,而是對結(jié)局的概括。1898年5月29日,農(nóng)歷四月初十。大清國改革開放的旗手,長期擔任大清“總理”并受封為世襲罔替恭親王爵位,因病醫(y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65歲(虛齡67)。


    平衡輪停擺了


    國際社會也對恭親王之死表示了高度的關(guān)注。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則在其著作《中國在激變中》認為,恭親王的逝世,令中國這架“錯綜復(fù)雜的政府機器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平衡輪”.大清國的洋干部、美國人馬士在他那本著名的《中華帝國外交史》中認為:“一般人認為如果恭親王不死,可能會挽救國家很多的不幸。”《泰晤士報》駐華記者濮蘭德(J.O.P. Bland)認為“恭親王的死是一件嚴重的事……如果他還活著,或許不會有義和團亂事”,這是1900年義和團--八國聯(lián)軍動亂后,西方人的普遍觀感。


    對于恭親王的地位,美國外交官何天爵曾在恭親王最后一次復(fù)出時(1894年),有過精彩的論述。何天爵認為,只有恭親王才能“為帝國政策帶來改觀和進步”.他認為,恭親王是精通東方外交藝術(shù)的老手。他總是將外交對手放在假定的情景中去認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體的問題上。他既高傲又謙和,既粗魯又文雅,坦率而有節(jié)制,有時辦事迅速有時拖拉磨蹭,顯得既有心計又脾氣暴躁--所有這些特點都根據(jù)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變化隨時轉(zhuǎn)換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訣在于他能夠事先判斷出需要妥協(xié)的時機。他不斷轉(zhuǎn)換面具并不說明他是個優(yōu)柔寡斷之徒。隱藏在眾多面具之后的恭親王在認真琢磨著對手,判斷對方的意圖政策,再決定自己的對策。在最后時刻來臨之前,他絲毫沒有妥協(xié)投降的跡象,顯得積極對付,毫不屈服。正當他的對手集中全力要發(fā)動最后一擊的時候,對手會發(fā)現(xiàn)恭親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滿臉微笑的謙卑的伙伴。作為所謂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國迄今為止只有這一政策--的領(lǐng)導(dǎo)者,恭親王顯得出類拔萃。帝國中還沒有人像恭親王那樣明白帝國可能的未來和帝國自身的弱點。帝國活著的人中還沒有人像恭親王那樣富有經(jīng)驗,擔當重任……實際上,在他的整個政治生涯中,恭親王是政府政策制定的主心骨,也是執(zhí)行這些政策的精明強干的政治家與外交家。


    “反動”遺言


    在恭親王病重期間,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以各種方式向他表示了慰問,并且就恭親王身后的國家大事,進行了廣泛而坦率的探討。


    一個廣為傳說、但顯然無法從正史上得到確證的故事,是說恭親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告誡光緒皇帝:“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任小人”(《戊戌履霜錄》)。高層密談,自然是不可能泄露給位卑言輕的史家的。而人們更愿意假定此一政治遺言為真,并將其廣泛解讀為恭親王“反動”的證據(jù)。康有為、梁啟超師徒也在各種場合,強化了恭親王反改革的形象。從各種可靠及不可靠的史料來看,恭親王“反改革”似乎是真的--但是,那只是反康梁的所謂“改革”而已。


    有關(guān)戊戌變法的真相,近年來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地揭示出來,康梁在變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都被他們自己后來的精心宣傳所拔高。在他們倉皇出逃的時候,給予他們掩護的日本和英國的外交官,無人認為他們是大清改革的所謂先行者、是能為理想而獻身的勇士,相反,在發(fā)往各自政府的報告中,外交官們對康有為的評價十分糟糕,之所以伸出援手,一是出于所謂的“人道”,二則是考慮到各自國家的在華利益,手上握住了康有為,就多了一個與中國政府討價還價的籌碼。


    戊戌變法進行的過于操切,自發(fā)動之初,就貿(mào)然地將重點放在了打破中央國家機關(guān)公務(wù)員們的鐵飯碗上,一夜之間就裁撤了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大理寺等六個中央部委;裁撤了湖北、廣東、云南三省巡撫,因為他們與總督同在一地;裁撤了全國那些沒有運輸業(yè)務(wù)的糧道和沒有鹽場的鹽道……這種組織人事上的休克療法,令全國公務(wù)員、尤其是省部級以上高級干部們,人人自危,將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無論是改革者、還是保守者,都推到了這場所謂“改革”的對立面。


    而這些,正是改革經(jīng)驗豐富、政治嗅覺靈敏的恭親王之所以至死反對如此“改革”的原因。其實,恭親王之外,幾乎所有的改革實踐者們,包括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與這場以濫發(fā)紅頭文件為主要方式的“改革”保持了相當?shù)木嚯x。而后世比較公認的看法是,如果恭親王不死,這一以文字上的虛幻快感取代應(yīng)有審慎的兒戲“改革”,將可能無法推行。


    打倒翁同龠禾


    在提醒光緒要警惕“小人”之外,恭親王還有道同樣難以證實或證偽的政治遺言:打倒翁同龠禾。


    這一記載的來源是《申報》。恭親王死后一個月,這家大清國最為主流的媒體,發(fā)表報道稱,恭親王重病期間,光緒皇帝前來探視,詢以朝中人物,誰可大用?這等于是要恭親王推薦干部。


    恭親王首先提到了李鴻章,但他因甲午戰(zhàn)敗而積謗過多(“合肥相國積毀銷骨”),一時難以重用,因此,恭親王認為中央只有榮祿、地方上只有張之洞、裕祿三人“可任艱危”.光緒皇帝專門問及如何評價自己的老師、擔任財政部長(“戶部尚書”)的翁同龠禾,恭親王毫不猶豫地回答說:翁同龠禾是國家的罪人,“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報道進一步指出,甲午戰(zhàn)爭前朝鮮局勢緊張,高層曾經(jīng)拿出了三套方案:一是將朝鮮降格為行省,把朝鮮國王遷回內(nèi)地供養(yǎng),參照孔子后裔的榜樣,“世襲罔替”;二是派遣重兵進駐朝鮮,代理其國防;三則是將朝鮮列為各國利益均沾、共同保護的“公共之地”,以便相互牽制。但當時已經(jīng)執(zhí)掌中央財政大權(quán)的翁同龠禾,一味高調(diào)主戰(zhàn),卻又不積極備戰(zhàn),導(dǎo)致主戰(zhàn)的偏激輿論占了上風,錯過了外交解決的最佳時機,并未準備就緒的陸海軍一敗涂地,“十數(shù)年之教育,數(shù)千萬之海軍,覆于一旦,不得已割地求和”,列強趁機掀起瓜分浪潮,“德?lián)z澳,俄租旅大,英索威海、九龍,法貰廣州灣,此后相率效尤,不知何所底止?”


    客觀地說,將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只歸罪于翁同龠禾一人,與只歸罪于李鴻章一人一樣,都是過度之責。但是,翁同龠禾這類將自己的“名聲”、“羽毛”看得重于國家利益的“清流”,的確對李鴻章之類“干活的人”造成了巨大的掣肘。李鴻章曾經(jīng)激烈指責“言官制度最足壞事”,“當此等艱難盤錯之際,動輒得咎,當事者本不敢輕言建樹,但責任所在,勢不能安坐待斃??嘈墓略劊紝さ靡粭l線路,稍有幾分希望,千盤百折,甫將集事,言者乃認為得間,則群起而訌之。朝廷以言路所在,有不能不示加容納。往往半途中梗,勢必至于一事不辦而后已。大臣皆安位取容,茍求無事,國家前途,寧復(fù)有進步之可冀?”


    甲午戰(zhàn)前十多年,日本侵略琉球和臺灣,李鴻章就向中央發(fā)出了警報,應(yīng)將日本作為中國國防的主要假想敵。但翁同龠禾為了政爭的需要,死死捂著錢袋子,導(dǎo)致北洋海軍多年未進行軍備更新,卻又逼著李鴻章與日本決戰(zhàn)。甲午戰(zhàn)敗后,日本方面指定只和李鴻章進行和談,中央在商議時,翁同龠禾明知不割地不可,但為了愛惜自己的名聲,堅決要求絕不可割地,實際上是想洗清自己。李鴻章也急了,干脆表示自己沒這本事,還是請翁師傅親自去趟日本,這才令翁同龠禾改口。從個人政治品格上來說,李鴻章遠比翁同龠禾要坦蕩磊落許多,更有擔待、更有責任感、更勇于任事。


    恭親王去世后不到一個月,剛剛成為事實上的“總理”、并啟動了戊戌變法的翁同龠禾,就被突然“雙開”,送回了常熟老家。這是戊戌年眾多撲朔迷離的怪事之一。一直以來史家對此的解釋,都是歸因于慈禧為首的“后黨”與光緒為首的“帝黨”進行權(quán)力斗爭,慈禧將翁同龠禾清除出中央,以削弱光緒的力量。這種已被廣泛接受的論點,近年卻發(fā)現(xiàn)是天方夜譚,更多的證據(jù)表明,正是光緒皇帝本人不滿于這位“居心叵測,并及怙權(quán)”的老師,而親自下旨令老師下崗的。在恭親王臨終發(fā)出了對康有為和翁同龠禾的警告后,光緒皇帝還曾親自測試了翁老師對康有為人品的評價,卻發(fā)現(xiàn)翁老師前后不一,十分可疑。這在翁同龠禾自己的日記中,也有閃爍其詞的記載。


    至死方忠


    恭親王身后得到的哀榮,是不同尋常的。


    他去世后的次日,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就親自前往恭王府悼念,對恭親王的一生功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賜謚號為“忠”,配享太廟、入京師賢良寺。慈禧太后還下令“輟朝加兩日”,即中央的喪假從3天改為5天,同時,“皇帝素服十五日”,這是人臣罕見的哀榮。


    慈禧太后與恭親王是掰了近三十年手腕的老對手,恭親王在政治上的三次大崩盤,除了第一次之外,都與慈禧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zhèn)斡姓l知。”作為大權(quán)在握的老二,恭親王永遠都是最高權(quán)力的最大威脅者,只要看看不絕于史的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和血腥的宮廷陰謀,就會明白,對于恭親王既利用、又防范,絕非出自慈禧太后神經(jīng)質(zhì)的多疑,而只是一種權(quán)力的常識而已。老二的忠誠與否,只能到撒手人寰的最后時刻才能真正得出結(jié)論,謚號為“忠”,絕非對過程的描述,而是對結(jié)局的概括。


    下崗在家十年,恭親王常去的地方是京西古剎戒臺寺。寺內(nèi)有棵“臥龍松”,馳名京師,很少題詞留墨的恭親王,卻為之題寫“臥龍松”三字,刻碑立于松下。逐漸習慣于憂讒畏譏的恭親王,如此不避嫌疑地自比為“臥龍”,究竟是如何心意?或許,一條不能騰飛的臥龍,在一個只以成敗論英雄、信奉張牙舞爪的社會里,可能就是一條爬蟲而已……據(jù)《百科知識》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紫禁城“官”系網(wǎng)
  • 李鴻章自嘲是大清國裱糊匠
  • 大清最好做生意竟然是放高利貸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