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杏樹種植始于何時

時間:2016-06-20 09:34來源:大西北網(wǎng)-北京晚報 作者:戶力平 點擊: 載入中...

 

    眼下,正是杏的采摘時節(jié)。老北京有句農(nóng)諺:農(nóng)歷五月,杏黃麥熟。在中國古代,杏與桃、李、栗、棗統(tǒng)稱“五果”,杏樹也是北京地區(qū)栽植較為廣泛的果木,僅《北京果樹志》就收錄了40余個品種。每年夏初,老北京的胡同里都會傳來賣杏的吆喝聲:“水杏兒來,不酸不要錢咧!又甜又大的杏兒來,酸了管換,不甜不要錢咧……”


    北京栽植杏樹至少在七百年以上


    元代詩云:“上東門外杏花開,千樹紅云繞石臺”


    杏是我國栽培歷史最為悠久的果樹之一,春秋時期的《管子》中已有“五沃之土,其木宜杏”的記載。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夏小正》稱:“正月,梅杏施桃則華;四月,囿有見杏。”可見遠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了杏樹的種植。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曾詳細描述了杏的栽培技術,這表明在北魏時期,杏樹栽培管理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用嫁接方法繁殖杏樹的記載始見于明代農(nóng)學家王象晉所著《群芳譜》:“桃樹接杏,結果紅而且大,又耐久不枯。”古人將杏與桃、李、栗、棗統(tǒng)稱為“五果”,足見其在果樹栽植歷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北京地區(qū)杏的栽植始于何時,尚無詳考,但至少從700年前的元代已有栽植。當時杏樹集中的地方之一在齊化門(俗稱上東門,即今天朝陽門)外的董氏園,也就是東岳廟一帶?!稏|岳廟史話》載:“元時東岳廟有一石壇,原為開山祖師張留孫的弟子董宇定、王用亨的住處,周圍植有杏樹千余株。每到杏花盛開之際,便有群公賦詩張宴,一時間在大都傳為盛事。有果邏啰洛易之詩云:‘上東門外杏花開,千樹紅云繞石臺。最憶奎章虞閣老,白頭騎馬看花來。’”而元代文人孫國敕的《燕都游覽志》中也有北京栽植杏樹的記載:在香山“杏樹可十萬株”,“(農(nóng)歷)五月杏黃山中,村人采之,皆為品鮮也”.到了明代,“城東花事衰,郊西漸盛”,阜成門外八里莊的摩訶庵杏樹多至千棵,有“繁花舞蝶迎人面”,“繁杏春開十里田”之稱,而位于白石橋松林莊的興勝庵和香山碧云寺也是明代春日里觀賞杏花的好地方。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沈應文所著《順天府志》中的特產(chǎn)部分,記載京畿有土杏、海東紅、金梅、水梅等品種,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清代有關北京地區(qū)栽植杏的記載漸多,幾乎記述北京歷史的古籍中或多或少都有記載?!度障屡f聞考》引《北游紀方》云:房山“車營嶺小岡疊阜,起伏連綿,居民以種杏為業(yè),環(huán)十數(shù)里,峰頭澗底,皆是杏林。又東一小嶺,有杏約三百株樹尤奇古,高者三丈,低者丈余,狀如垂柳,繁花綴之……”《帝京歲時紀勝》描述:“杏除香白、八達杏之外,有四道河、海棠紅等杏,仁亦甘美。”《長安客話》云:“杏仁皆味苦,有一種甘者,謂之巴旦杏,巴旦杏也寫作八達杏,實大而甘。”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農(nóng)工商部奏準,將西直門外三貝子花園和樂善堂舊地合并,興辦京師農(nóng)事試驗場(今北京動物園),種植果樹、蔬菜、花卉。其中除栽種山楂、棗、桃、葡萄、蘋果外,還有杏樹栽植,供試驗、改良、推廣。


    京郊名杏品種多達40余個


    乾隆皇帝賜名“鐵吧噠” 慈禧太后最青睞“香白杏”


    歷史上北京地區(qū)杏的品種資源極為豐富,僅《北京果樹志》中就收錄了40多個品種,主要分布于京郊的山區(qū)或半山區(qū)。其中最著名的有房山坨里的大香白杏、二白杏、蜜陀羅、拳杏、桃杏,北車營的桃巴達,班各莊的黃尖嘴;昌平桃峪口的燈籠紅,十三陵的山黃杏、白梅子,下口村的海紅杏;海淀北安河的玉巴達、水晶杏、串鈴、紅火燎眉子;門頭溝龍泉務的香白杏、駱駝杏,火村的紅杏;平谷的北寨紅杏;延慶張山營的鴨蛋白等。


    產(chǎn)自順義北石槽一帶的鐵吧噠還有一段傳聞軼事。早在明末清初,這里的杏就以色鮮味美而聞名京城,到了清雍正年間被欽定為“御杏園”,皇帝還派了一位欽差前去管理,所產(chǎn)杏專供宮廷享用。據(jù)傳在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微服私訪至此,聞香巡杏,品嘗之后,頓覺口舌生津。于是,特將所食鮮杏御封為“鐵吧噠”(滿語譯為最好的杏)。門頭溝龍泉務的香白杏則是慈禧太后的最愛。據(jù)傳每年夏至的前一天,龍泉務的果農(nóng)都要選優(yōu)質兩筐香白杏送至宮中。慈禧太后從夏至這天開始,每天用膳后必吃幾個龍泉務香白杏,以為消食。


    早年間,京城的水果品種很少,而杏是入夏后上市最早的水果。每到農(nóng)歷四月底,為了使杏樹上的果實長得個兒大,果農(nóng)們便先采摘一些不成熟的小青杏兒,弄到城里叫賣。因不太熟,味極酸,俗稱“青杏兒”或“清水杏兒”.其吆喝聲為:“水杏兒來,不酸不要錢咧!”一些婦女、兒童多喜食之,但常常被酸得呲牙咧嘴,仍樂不可支。農(nóng)歷五月初,杏子漸熟,京城街頭賣杏的小販便多了起來,其吆喝聲為:“又甜又大的杏兒來,酸了管換,不甜不要錢咧!”這時叫賣的杏兒個大且甜,小販們多以“酸了管換”做保證,由此吸引不少胡同里的人前來購買。當時最有名的是巴達杏,個兒不算大,果肉薄,但是極甜,只是擱不過三兩天就軟了,所以賣得便宜。其叫賣的吆喝為:“爛杏兒,叭噠吧嗒嘞!”由于杏的時令性較強,屬熱物,不易久存,所以京城果局子里賣的較少,多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販用擔子挑著一筐筐紅的、白的、黃的杏叫賣。那一聲聲清脆的吆喝,成為京城農(nóng)歷五月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杏石口”得名緣于“杏市口”


    北辛莊原為“北杏莊”


    南辛莊本是“南杏莊”


    杏字,在老北京的地名中也能找到痕跡。京西有個知名的杏石口路,東起四環(huán)路,西至五環(huán)路,其得名正是緣于與之相對的一處名為杏石口的隘口,早年間是去往八大處的必經(jīng)之路。


    據(jù)《石景山區(qū)地名志》載:“杏石口位于石景山區(qū)東北部,萬安山東南延伸的山口處,該口北依萬安山麓,南靠萬安山的山端小丘--巨山北麓……傳說古時,萬安山口兩側多為杏樹,故名‘杏石口'.又因山口處曾設有杏市,故又曰杏市口,就連附近的村莊,都曾因此而名之曰’南杏(辛)莊‘,’北杏(辛)莊‘了。后杏樹橫遭砍伐,山口兩側只留大石其狀如杏,故又名杏石口,并一直沿稱至今。”


    當?shù)厥?,早年間,西山上生長著許多杏樹,每年農(nóng)歷五月杏成熟時,山下的村民便上山摘杏,然后拿到路邊叫賣。因為這里是去往八大處的要道,香客們往來頻繁,所以一到杏成熟時,路邊賣杏的商販很多,成為一個販賣杏的小集市,俗稱“杏市”、“杏子市”,以后便將離此不遠的山口叫成了“杏市口”、“杏子口”,后諧音為“杏石口”.明代宋彥所寫《山行雜記》中便有西山杏子口“道旁皆杏,老干,多百余年物”的記載。清代康熙間安徽休寧人汪文柏有一首題為《杏子口》的詩:“舟藏丘壑深,崗掩林巒集。一徑杏花交,探奇從此入……中隱大醫(yī)王,豈授董奉業(yè)。到此不知津,徘徊空步屧。”這里講述了一個厚德故事。很久以前,這里山巒起伏,舟藏丘壑。探奇訪勝的人,經(jīng)過杏花飄香的山口,便來到山中的一座寺院,里面隱居著一位醫(yī)術高超的僧人。他像東漢建安時期名醫(yī)董奉(又名董平)那樣,醫(yī)術高明,治病不取錢物,只要病愈者在山中栽杏幾株,數(shù)十年之后,有杏萬株,郁然成林。由此通往山外的山口,被稱為“杏子口”,后諧音為“杏市口”.老舍先生在小說《駱駝祥子》中還提到過杏石口:“從四平臺往東奔杏子口,就到了南辛莊。為是有些遮隱,他(祥子)頂好還順著山走,從北辛莊,往北,過魏家村。”


    杏石口東面有一條東西向的道路,歷史上曾是唐剎古道,穿過杏石口,北到香山,西到八大處,游人多,香客多,都從這條古道穿行。1935年京城開通了最早的5條公共汽車線路,其中之一的4路便是從東華門經(jīng)西直門至八大處,走的就是這條路,并設杏石口站。1956年將土路建成瀝青路,因西望杏石口而稱“杏石口路”.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老北京街巷名稱是怎么來的
  • 北京烤白薯的歷史有多久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