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也是學者的責任?

時間:2016-05-23 08:01來源:大西北網(wǎng)-中國新聞網(wǎng) 作者:宋宇晟 點擊: 載入中...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撰稿的五卷本《中國通史》,日前由華夏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這部自2009年就開始編撰的歷史讀物將與讀者見面。作為參與本書創(chuàng)作的專家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毛佩琦近日接受了中新網(wǎng)(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采訪中,毛佩琦談到對當下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現(xiàn)狀、對碎片化閱讀及通俗史學等問題的看法。


    華夏版五卷本《中國通史》書封。


    談通俗史學:大眾了解歷史的途徑,今天仍然需要


    2009年,毛佩琦作為受訪嘉賓參與創(chuàng)作了華夏版五卷本《中國通史》。該作品面向大眾,書中通過大的歷史事件展現(xiàn)某一時期的歷史面貌,以當代學者的研究為基礎,同時保留了受訪嘉賓的評論與深入解讀。


    在毛佩琦看來,歷史需要通俗解讀,“你不可能要求一個普通讀者、觀眾去讀大學的學報或?qū)W術(shù)期刊。這是少數(shù)人的事,但是怎么把少數(shù)人的研究成果傳達給大眾,需要有對這些研究成果的詮釋”.


    雖然毛佩琦長期從事專業(yè)歷史研究,但他并不排斥通俗史學。他告訴記者,幾年前,自己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做《歷史,大眾需要通俗解讀》。他認為,大眾對于歷史的了解往往是從通俗讀物入手的。


    “沒有聽說哪個普通人是讀了《史記》《漢書》《三國志》才了解了歷史的。都是先聽故事,聽聽《三國演義》,看看《說岳全傳》《東周列國志》。所以歷史上就存在一種通俗史學。”他說。


    毛佩琦認為,中國通俗史學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種是帶有演義性質(zhì)的,并不完全是歷史,只是包含一些歷史知識。另一種通俗歷史就是寫法比較通俗,像蔡東藩先生寫的《中國歷史演義》,其中的內(nèi)容基本上是符合史實的。人們在這種通俗閱讀當中得到了歷史的基本知識和基本道德價值觀的教育,它的存在有很重要的意義。”


    談歷代帝王廟恢復明制祭祀:能體現(xiàn)更悠久的傳統(tǒng)


    除了通俗史學,保留傳統(tǒng)也是大眾了解文化、歷史的一個途徑。今年清明期間,北京歷代帝王廟就恢復明制祭祀,衣冠、禮制皆采用明代制度。


    對此,毛佩琦認為“很正常”,“因為所有的典禮章程,明代是最為完備的”.他告訴記者,明太祖朱元璋重視禮儀建設,對于祭祀典禮和各種典章制度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嚴格的要求,到清代大體沒有對這些要求進行改變,他們把祭祀儀式繼承下來,包括樂、舞等。


    他說:“清代曾要求改衣冠。可是在他們要求老百姓改衣冠的同時,這些清代的皇都竟然在宮里就改穿明制的衣服。你可以看看故宮的藏畫,雍正帝、乾隆帝都曾在宮里穿著漢服休閑,上朝的時候他們會穿滿服,平常他們也穿漢服,留有很多這樣的繪畫。這代表,他們也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


    “所以在典禮中使用明朝服飾會更加典型更加完整,更符合歷代帝王廟歷史上的祭祀規(guī)模,也能體現(xiàn)我們更悠久的傳統(tǒng)。”毛佩琦如是說。


    毛佩琦接受中新網(wǎng)采訪。


    談碎片化閱讀:廣泛、快速閱讀有好處,但閱讀不應僅停留在碎片化


    不過,毛佩琦也坦言,真正的文化普及和對文化斷層的接續(xù)還需要進行深入閱讀。


    談及目前公眾的閱讀狀況,毛佩琦指出,現(xiàn)在普遍存在閱讀碎片化的問題。他將這歸因于快節(jié)奏的生活與大眾媒體的爆炸。“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家忙碌,除了本專業(yè)的業(yè)務以外,沒有時間去進行系統(tǒng)的閱讀,所以只好忙里偷閑,做零星閱讀。另外一個原因是現(xiàn)在大眾媒體的爆炸,不論是微博還是微信,還是任何網(wǎng)絡傳播形式,都可能給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知識。而大眾閱讀時候又沒有能夠完整地閱讀這些知識的所有部分,所以就成了蜻蜓點水式的閱讀。”


    碎片化閱讀有沒有好處呢?在毛佩琦看來,這確實有好處。“它使我們拓展了眼界,加快了思考的節(jié)奏,使我們不至于很落伍。”


    但他同時表示,另外一方面,這也“形成了一種浮躁的心態(tài),使得我們的知識不夠系統(tǒng),思考不夠深入”.


    “我們應該在普遍閱讀當中提倡深入閱讀,提倡系統(tǒng)閱讀,提倡有思考的閱讀。我覺得這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的思想或閱讀僅僅停留在碎片化的狀況,對我們整個文化發(fā)展是不利的,對教育也是不利的。”


    談參加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也是學者的責任


    從《百家講壇》開始,毛佩琦就不時出現(xiàn)在熒屏上。近來,他也曾參與一些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包括《漢字聽寫大會》、《最愛是中華》等。在毛佩琦看來,這些節(jié)目實際是滿足了當代觀眾的需要,同時也普及了歷史知識。


    “在以前的閱讀當中,很多知識是缺乏的、有斷層的,大家希望通過娛樂的形式來彌補過去的不足,所以這些節(jié)目受到了大家的歡迎。”他說。


    此外,毛佩琦也認為,這些節(jié)目都采用了活潑的形式,比賽環(huán)節(jié)層層緊扣,還有一些類似娛樂節(jié)目的包袱,“這都使得節(jié)目顯得更加好看”.


    而作為一名歷史學者,毛佩琦稱,參加此類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也是研究者的責任。


    他告訴記者:“我們做歷史研究,不僅僅是要把學問研究透徹,而且也要把這些學問通過適當?shù)耐緩絺鬟_給大眾。如果知識和思想僅僅停留在書本上,或者停留在某一個小的范圍內(nèi),就不可能發(fā)揮最大的作用。所以我覺得現(xiàn)在這些節(jié)目的出現(xiàn)是一種好的現(xiàn)象,是文化節(jié)目從低俗走向高雅,從膚淺走向深刻的一個階段。隨著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大眾將會有更高的要求。”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