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匠”賀友直的為與不為

時間:2016-03-24 08:01來源:大西北網(wǎng)-解放日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賀友直先生的猝逝,又“帶走了一個時代”.幾年前老先生感慨過連環(huán)畫傳統(tǒng)的幾近失傳,言及于此頗帶感傷,同素來“刮辣松脆”的形象頗有差異。而當人們將“連環(huán)畫泰斗”或“線描大師”的名譽安到他頭上,他又會嚴詞回絕,堅稱自己只是個“畫匠”.


    盡管比起滿世面的“大師”或“泰斗”,賀友直之于連環(huán)畫,是絕對當?shù)闷疬@個盛名的。但“畫匠”這個自稱,倒是饒有意涵。


    賀友直去世的噩耗傳開的時候,人們首先扼腕的當然是那一筆筆絕妙的線描畫。成就這些“畫”的,卻是后面的“匠”字。賀友直無疑極富才氣,但他卻不是靠才氣吃飯的人,更不是以才氣自居的人。比之那一手好手藝,賀友直更教人嘆服的,其實是其背后的笨功夫和真性情。這些功夫和性情,恰恰是一個“匠人”的習氣。


    賀友直花的笨功夫,坊間的故事已經(jīng)很多。當年畫《山鄉(xiāng)巨變》,他拎著被褥、臉盆、衣服、熱水瓶、手電筒、毛巾、肥皂、牙膏、牙刷……近乎所有的一家一當加上紙張筆墨,直插湖南農(nóng)村“下生活”.


    那時的“下生活”,不像今天的“采風”.“下生活”不僅一呆就是幾個月,而且要真的“同吃同住同勞動”.賀友直描述過,“上廁所要蹲糞缸,睡覺枕在油膩的枕頭上,下地勞動用手舀糞。農(nóng)民怎么吃喝拉撒,你都得和他們一個樣”.當年的連環(huán)畫家大多如此,畫什么學什么,不學到位,絕不動筆。這樣“下生活”,不是為了表明自己“同農(nóng)民打成一片”的態(tài)度,也不是為了標榜自我同“田間地頭”有多么接近--接不接近,不靠嘴巴說話,靠作品說話。對那一代畫家來說,這些本來就是作畫的一環(huán)。他們知道,如果沒有這些笨功夫,是不會有那些惟妙惟肖的連環(huán)畫的;即便畫出來,也必定要貽笑大方。


    同賀友直一起下鄉(xiāng)的畫家汪觀清,曾怒斥今天一些美術(shù)作品的荒唐:拿槍的姿勢也不對、站隊的姿勢也不對,要真按畫面上的樣子去打仗,“是要死人的!”


    而今天的新生代們,可曾耐得住這樣的艱辛和寂寞?今天的欣賞者們,又是否在意那些輕慢的荒唐?


    “匠人”習氣,還有另一面。市場化大潮起來后,連環(huán)畫的式微是一個趨勢。畫家要成名、要賺錢,有的是比連環(huán)畫更實惠的選擇。有人曾找賀友直畫一批人物畫,“不是一張兩張,都是來錢的活”.但賀友直最終選擇了回斷:“李白的詩我沒有一首背得出來,我去畫李白這不是開玩笑嗎?”他自己掂量,“這錢不是我賺的”.


    人們最終沒有看到賀友直筆下的李白,以及任何他“不知道”的人物。拿今天的眼光看,這是一個不小的遺憾,而當年的賀友直,實在有些“迂”--名流如他,動一動筆,又能怎么樣呢?君不見,在那些吃香的領(lǐng)域,有多少人正在擠破頭,要分一杯羹呢。對此,賀友直只留下一句話:“有學問就是有學問,沒有學問就是沒有學問。”恰恰是這句話,讓一個“畫匠”和所謂“大師”間有了截然分界線。


    “工匠精神”這個詞最近很火,這是人們在一個浮夸年代對傳統(tǒng)的追念。但做“工匠”是要付出代價的,這需要放下名利,需要甘于吃苦,需要擋得住外界的誘惑,更需要有自知之明。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東西”,并排除一切干擾去堅持它、捍衛(wèi)它、發(fā)揚它。“畫匠”賀友直沒有談過“工匠精神”,但他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卻是對“工匠精神”的極好詮釋。


    多嘴一句的話,“匠人”做到極致便是藝術(shù)家,藝術(shù)家做到極致便是大師。所謂“德藝雙馨”,“德”與“藝”之間,其實是個相互成就的關(guān)系。如此堅守了那么多年,誰敢說賀老不是大師呢?!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