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正規(guī)軍校--宋代武學,誕生于慶歷三年(1043年)五月,距今已有970年的歷史。
當時,為了改變軍事人才缺乏的局面,朝廷初設武學。但是,武學不久即廢,其原因是遭到某些臣僚的反對。宋神宗繼位后,任用王安石變法,熙寧五年(1072年),復置武學于武成王廟,從此開始了我國正規(guī)軍校教育的培訓體制。
宋代武學學制三年,分為上舍、內(nèi)舍、外舍三級培訓體制。教學內(nèi)容包括軍事理論、軍事歷史、軍事學術和政治思想教育?!秾O子》、《吳子》等七部兵書,作為武學的經(jīng)書和教范。同時,還設有實兵演習課。
在學習期間,學員如果武藝、策略等各科考試成績多次居于下等,則逐步降級,直至最后開除學籍。學員畢業(yè)考試合格后,按成績好壞和資歷深淺實授官職。才能特別出眾的上舍生,由樞密院嚴格審查,情況屬實者準許提前畢業(yè),并立即錄用為軍官。
武學學員的來源是未授職的使臣(八、九品武官)、蔭補的官將子弟。有一定軍事知識和技術的平民百姓,經(jīng)地方官推薦報考,成績合格者才能取得入學資格。
當時朝廷規(guī)定,所有武學學員必須分配到邊遠地區(qū)任職一段時間,如果在職三年無差錯,依例升遷。宋王朝規(guī)定武學由兵部主管,“選文武官知兵者為教授”,設“博士”、“學諭”具體負責教務。
到了北宋末年徽宗崇寧年間,徽宗還曾令地方諸州設置武學,進一步擴大武學規(guī)模。主考選州貢法,仿儒學制。
南宋時期,武學為歷代皇帝所重視,南渡后高宗紹興十六年(1146年),重視武學,置弟子員百人。高宗趙構提出“習兵馬稍知書則不負教養(yǎng)”的主張。
宋代武學興盛,與內(nèi)因外患有關。內(nèi)因是王安石文武并重的教育思想得到重視;外因是外敵入侵的危亡處境,須重視武力御敵于國門之外。宋代武學對后世軍校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