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為避李世民諱將王世充寫成”王 充“

時間:2015-08-10 08:01來源:大西北網(wǎng)-城市快報 作者:肖明舒 點擊: 載入中...

古人避諱

 

    古人有避諱的習俗,即不能直呼帝王、尊長以及圣人的名諱,在寫文章或是寫書時,遇到有與上述人物名諱相同的字,要改用其他字或其他方法代替。這種習俗起源很早,據(jù)《公羊傳》記載,孔子作《春秋》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后來,這種習俗經(jīng)過長時間的應用,不僅需要避諱的地方越來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還規(guī)定了避諱的范圍和方法,讓人們必須遵照使用,否則就會被治罪甚至殺頭,由此,避諱變成了一種法律,讓人不得不極為重視。


    古書中,避諱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而避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缺筆避諱,這種形式是在唐代出現(xiàn)的,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民“字少最后一筆(彎鉤);避宋太祖趙匡胤諱,”匡“字少最下面一橫;避孔子諱,”丘“字少中間一豎;避清雍正皇帝胤禛諱,”胤“字少最后一筆(豎彎鉤)等。


    二是空字避諱。就是在書寫中遇到應避諱的字時,干脆不寫出來。東漢光武帝名劉秀、明帝名劉莊、章帝名炟,東漢學者許慎寫作《說文解字》時,每遇秀、莊、炟等字,皆寫”上諱“二字,空其不注,還有的時候,用一個方框或用一個”某“字代替,以避諸帝名諱。


    三是改字避諱,即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要避諱的字。為避漢高祖劉邦諱,《論語·微子》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一句,漢石經(jīng)殘碑寫作”何必去父母之國“,將”邦“字改為”國“字;另有如晉文帝名司馬昭,那時的書籍都會將”昭“改為”明“,就連西漢出塞和親的王嬙的字”昭君“也被改為”明君“,后人也沿用這種說法,如杜甫七律《詠懷古跡》(其三)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之句,此”明妃“即指王昭君……


    古人避諱一事,會造成某些人的姓名、地名、事物名以及圖書名或文體名的改變,對于后世人來說,閱讀時往往會遇到一些令人費解的字和詞。唐代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把隋末唐初的割據(jù)者王世充寫成”王 充“,中間用空格代替了”世“字,后代的刻書匠不知這是避諱造成的,刻書時便把二字聯(lián)在一起刻成”王充“,這就讓一代梟雄王世充與漢代大哲學家王充混為同名,鬧出了大笑話。還有,宋代時,一位文人讀《后漢書》時,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句”畫龍不成反為狗者“,認為其中的”龍“字寫錯了,應為”虎“.事實上,《后漢書》的紀傳部分由唐代章懷太子李賢作注解,而唐高祖李淵祖父名李虎,為避祖先名諱,就將”畫虎不成反為狗者“改為”畫龍不成反為狗者“;再比如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在世時,因為”幾“與”基“讀音相同,為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基“字,唐人作品中不稱其名而稱字,為”劉子玄“,到了清代,又要避康熙帝玄燁之諱,于是,劉知幾在清人筆下又改稱為”劉子元“,就這樣改來改去,為人們閱讀古書造成了不少障礙。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后 李建成的八大干將都有何結(jié)局?
  • 慈禧太后洗澡真的會用掉上百條毛巾嗎?
  • 何人開創(chuàng)了隋唐盛世?并非楊堅李淵或李世民
  • 毛澤東點評唐太宗李世民:聰明一世 懵懂一時
  • 十三棍僧救唐王真相:為收回寺產(chǎn)相助李世民
  • 唐太宗李世民制造的“四大冤案”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