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城東部的起點究竟在哪里

時間:2014-12-25 08:01來源:大西北網(wǎng)-北京晚報 作者:姚丁新 點擊: 載入中...

明長城

 

明長城


    今年是鄧小平、習仲勛 “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題詞發(fā)表30周年,有關長城保護的話題再度引發(fā)熱議。在近來不少媒體的報道中,提到長城東部起點的時候,出現(xiàn)了幾種不同版本,有的將遼寧虎山長城說成是明長城東部起點,也有將秦皇島老龍頭視為起點的,而過去的教科書中則大多清晰地寫道:明代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那么,明長城東部的起點到底在哪里?為什么會有多個版本和說法?


    明代萬里長城 “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過去一直是人們的共識,甚至教科書上在介紹萬里長城時也明確寫道:“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部起點,位于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里處,古稱榆關,又名臨閭關,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建,因其倚山連海,故得名山海關。”其實,從山海關北邊有個叫無名口的地方向東,一直到鴨綠江邊,還有1000多公里的明長城,這段長城屬明代九鎮(zhèn)之一的遼東鎮(zhèn)管轄。為什么這段長城被人們遺忘了?又是在什么時候從地圖上抹掉的?這緣于清代實行的“封禁政策”.清定都北京后,為了保護祖宗的“發(fā)祥之地”,限制漢人、蒙古人進入盛京以東地域,遂在原明代遼東長城等防御設施的基礎上,插上柳條,亦即“插柳結繩”為墻,作為禁區(qū)的標志,并在山海關設置邊卡,因而在記載和地圖上逐漸以“柳條邊”替代了遼東長城。明代萬里長城的遼東部分,不但其建筑本身被改為清“柳條邊”,而且清代出版的書中也被刪掉。如清康熙年間出版的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的附圖中,只有“柳條邊”,而不見明代遼東長城。清乾隆年間出版的《盛京輿地全圖》,也沒有任何明代遼東長城的痕跡,只畫出“柳條邊”,且該圖在左下方的山海關附近一小段長城處標示出萬里長城東端起點。


    然而,根據(jù)《明史·兵志》記載:“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nèi)f里,分地守御。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zhèn),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zhèn),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zhèn),是為九邊。”也就是說,萬里長城“東起鴨綠”,東邊的第一個軍鎮(zhèn)遼東鎮(zhèn),就是管轄東起鴨綠江西至山海關長城沿線防御的。從1990年開始,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曾組織人員進行了多次考古發(fā)掘,終于在鴨綠江畔的虎山村和虎山發(fā)現(xiàn)了墻臺及長城遺址。2009年4月18日,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權威發(fā)布了最新的明代長城資源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東經(jīng)124°30′56.70″北緯40°13′19.10″),西至甘肅嘉峪關,首次確認明長城東部起點不是山海關。


    虎山位于丹東市城東十五公里的鴨綠江畔,明代稱馬耳山,平地孤聳,地勢險要,虎山長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明巡撫都御史王之浩登監(jiān)虎山要塞時,曾寫下《登馬耳山望朝鮮》一詩。


    如果從經(jīng)度來看,地處東經(jīng)119度47分的老龍頭無疑比虎山長城要“西”很多,可是,為什么老龍頭在山海關、秦皇島等很多旅游景點的介紹以及老龍頭景區(qū)的門票上,都寫有“老龍頭是明萬里長城的東部起點”?這顯然是緣于過去人們對長城的認知。作為山海關一直向東延伸至渤海之濱的老龍頭,比山海關要“東”5公里之遙。萬里長城好比一條巨龍,橫跨崇山峻嶺,在這里把頭伸向大海之中,故稱為老龍頭。老龍頭于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由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主持修建,是萬里長城唯一集山、海、關、城于一體的軍事防御體系,由入海石城、靖鹵臺、南海口關和澄海樓組成。因此,確切的表述應為:老龍頭是“明長城入海處”,也是明長城東部的海上起點。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