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古茶道文化

時間:2014-10-14 10:24來源:大西北網(wǎng)-科技鑫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古人飲茶

 

古代文人都好飲茶


    中國古代的飲茶歷史大致可劃分為四個時期,即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和元明清。各個時期飲茶方式、方法各有特點。


 

 

漢魏六朝時期:煮茶法

 


    漢魏兩晉南北朝所飲何茶?如何飲茶?古籍雖有零星記錄,但是卻語焉不詳。


    《僮約》稱“烹茶盡具”,《桐君錄》記:“巴東別有真香茗,煎飲令人不眠”.晉郭璞《爾雅》注說:“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


    唐朝皮日休在《茶中雜詠》序中說道:“自周以降及于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茗粥即是用茶樹生葉煮成羹湯。


    漢魏六朝的飲茶法,誠如皮日休所言,“渾而烹之”,煮成濃厚的羹湯而飲。那時還沒有專門的煮茶、飲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飲茶。


    東晉杜育作《■賦》,其中寫道:“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涉及擇水、選器、酌茶。茶煮好之時,茶沫沉下,湯華浮上,亮如冬天的積雪,鮮似春日的百花。


    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湯,當在鼎、釜中煮茶。用匏瓢舀到“出自東隅”(今浙江一帶)的甌或碗中飲用??傊瑵h魏六朝時期的飲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內飲用。


 

 

隋唐時期

 


    隋唐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tǒng)一的帝國。中國飲茶至中唐開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飲”,“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隋朝短暫,茶事記載很少。唐朝茶以團餅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時期的飲茶除沿續(xù)漢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一、泡(淹)茶法


    《茶經(jīng)·七之事》引:“《廣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這。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這段引文涉及制茶法、飲茶法,其意思是說:在川東鄂西交界一帶地方,采葉制成餅茶,葉老的,則要用米湯處理方能做成茶餅。想飲茶時,先烤茶餅至赤色,再搗末設入瓷器中,用蔥、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澆泡。喝了可以醒酒,使人不想睡覺。這種以沸水沖泡茶的泡(淹)茶法起始約在隋唐間。


    《茶經(jīng)·六之飲》又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乃斫、乃熬、乃煬、乃春、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活焉,謂之閹茶。” 這段文字是說,所飲茶有粗、散、末、餅四類。粗茶要切碎,散茶、末茶入釜炒熬、烤干,餅茶春搗成茶末。無論飲哪種茶,都是將茶投入瓶子和缶(一種細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入沸水浸泡,此稱為“閹茶”.閹義同淹,閹茶即是用沸水淹泡茶。這種泡茶簡單方便,民間較流行。


    二、煎茶法


    在漢語中,煎、煮義近,往往通用。這里的“煎茶法”特指陸羽所創(chuàng)的一種煮茶法,為了區(qū)別于漢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其與煮茶法的主要區(qū)別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湯之茶一般是茶末,而煮茶法用散、末皆可;其二煎茶法湯于一沸投茶,并加以環(huán)攪,三沸則止,而煮茶法茶投冷、熱水皆可,須經(jīng)較長時間的煮熬。


    據(jù)《茶經(jīng)》所載,煎茶法的程序有:備器、炙茶、碾羅、擇水、取水、候湯、煎茶、酌茶、啜飲。煎茶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視情況可省略一些程序和器具。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詩中寫“煎茶”的有許多。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有“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 .僧皎然《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詩有“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嘉。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白居易《睡后茶興憶楊同州》詩有“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曲塵香,花浮魚眼沸” .


    總之,隋唐時期,泡(淹)茶法新起,舉凡粗、散、末、餅茶皆可泡飲,有加蔥、姜等佐料的,也有不加佐料的。煮茶法仍然存在,往往加姜、桂、椒、酥等佐料,由于陸羽的批評和煎茶法的勃興,已不普遍。中唐以后,煎茶法盛行。煎茶不加佐料,頂多加點鹽調味。


 

 

五代、宋時期:點茶法

 


    五代的茶以團餅為主,但制作較唐精致,散茶亦有名品。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團、餅)為主;到了宋朝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導地位。五代宋時期的飲茶除承繼隋唐時期的煎、煮茶法外,又興起了點茶法。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中的茶,調成糊狀,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一種用細竹制作的工具)攪動,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為了給客人獻上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溫的調節(jié)非常重要。為此,在點茶過程中,如何調整炭火也就變得很重要。調炭時,有“三炭”之說,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第二次亦即最后一次添炭)。使用地爐點茶時,這三炭更是別有一番情趣。


    具體做法是:首先清理好地爐內部并撒好濕灰后,將三根圓形短炭作為底火放進爐底。一應準備工作結束后,將客人迎進茶室。在開始第一次添炭時,底火炭身周圍剛好披上一層薄薄的灰時添炭最佳,若底火火勢太弱,連地爐本身都未能烘暖,這會顯得主人太冷淡,缺乏對客人的體貼之心。反之,若底火火勢太強,第一次添炭時,底火炭都要燃盡了,這不但缺乏情趣,亦不利于恰到好處地調節(jié)水溫。所以,底火的準備工作比添炭的做法要難。


    總之,五代宋時期飲茶最流行的是點茶法,連北方的遼國也受其影響。煎茶法已不普遍,南宋末年已是罕見。


 

 

元明清時期:泡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為主,明朝葉茶(散茶)獨盛。明朝有綠茶、黑茶、花茶、烏龍茶和紅茶,清朝的茶品種繁多,門類齊全。元明清時期飲茶除繼承五代宋時期的煮茶、點茶法外,泡茶法終于成熟。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興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五代宋又興點茶法,點茶法本質上屬泡茶法,是一種特殊的泡茶法。點茶法與泡茶法的最大區(qū)別在于點茶須調膏擊拂,而泡茶則不用此。五代宋盛行點茶法,故泡茶法無聞。


    元朝忽思慧《飲膳正要》載:“蘭膏:玉磨末茶三匙頭,面、酥油同攪成膏,沸湯點之。”“酥簽:金字末茶兩匙頭,入酥油攪,沸湯點之。”“建湯:玉磨末茶一匙,入碗風研勻,百沸湯點之。” 玉磨茶乃紫筍茶與米各半同拌和入玉磨內磨成末茶,金字茶也是湖州造末茶,“沸湯點之。”即是用沸水沖泡。元代泡茶多用末茶,且雜以米面、麥面、酥油。


    明朝陳師《茶考》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細茗是茶末還是芽茶還不清楚,不加佐料,直接投茶入甌,用沸水沖點,杭州一帶俗稱“撮泡”.撮泡開創(chuàng)后世用杯、盞沖泡茶的先河。


    明代張源《茶錄》、許次紓《茶疏》對用壺泡茶法論說較詳,歸納起來大致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泡茶、酌茶、啜飲這些程序。


    清朝,在閩、粵的一些地區(qū)流行一種青茶(烏龍茶)的“功夫茶”泡法。功夫茶具有“四寶”,即潮汕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均小巧玲瓏。清袁枚《隨園食單》“武夷茶”條載:“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


    總之,明清的泡茶法繼承了宋代點茶的清飲,不加佐料,包括撮泡(杯、盞泡)、壺泡、功夫茶(小壺泡)三種形式。泡茶法醞釀于隋唐時期,正式形成在十六世紀末葉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流行至今。


    來自微信公眾號拾文化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古代文人綽號:“杜撰”因憑空作詩而來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