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一聲雷俘獲了康熙的胃
山西有一種用白土炒制的面食,叫炒粸(方言,讀qí),也有人叫粸子豆。炒粸是把面切成指甲蓋大小的面疙瘩,用一種白土炒熟制成的。運城、臨汾、長治等地的一些縣市有這種小食品。以前有人遠行時,總會帶上點這種食物,胃不舒服的時候,嚼幾顆,便舒暢了。這種白土,俗稱“觀音土”.白土是堿性的,正好中和過多的胃酸。晉南不少地方的水堿性大,人們胃酸多,正好酸堿中和,離開故土,這種平衡便被打破了,這也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吧。每每出現(xiàn)胃部不適時,人們懷鄉(xiāng)的情緒便濃烈起來,莫不感嘆:還是在家喝碗小米粥,就點咸菜舒服?。?/p>
思鄉(xiāng),就這么從胃開始了。
驢行馬馱的時代,若是離家千里萬里,若是胃開始抵觸異鄉(xiāng)的味道,又沒法回到家鄉(xiāng),那么唯一的辦法,就只能是做些故鄉(xiāng)的飲食,聊以安慰吧。
平地一聲雷乾隆點了贊
晉菜中有一道菜叫“平地一聲雷”,曾是唐代御膳,與唐代名將薛仁貴有幾分關系。河津民間相傳,薛仁貴(戲曲里演繹為薛平貴)從軍一別18年,柳英環(huán)(戲曲里演繹為王寶釧)苦守寒窯,一日米盡,以鍋巴菜湯泡食。后薛仁貴還家,夫妻終得團聚,柳英環(huán)苦盡甘來,受鳳冠霞帔,不再為三餐發(fā)愁,卻總惦念鍋巴的滋味,遂制成菜,傳于民間,人們便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喚作“平地一聲雷”,倒也貼切。
鍋巴是“平地一聲雷”的烹飪主料,古代多稱焦飯,指用小米熬粥時鍋底焦煳的部分,現(xiàn)在則多用大米、黃豆、小米等原料經(jīng)過淘、煮、蒸、拌、壓、切、炸等環(huán)節(jié)制成。運城人愛吃鍋巴,也愛做鍋巴,產(chǎn)銷量占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二,可見,平地一聲雷這道菜的出現(xiàn)并非偶然。
不過,讓這道菜名聲更隆的是乾隆皇帝。
清初,晉商已經(jīng)是商界一支勁旅,腳步遍及五湖四海,山清水秀的蘇州、無錫等地更是成為晉商要地。乾隆年間,在蘇州的晉商建起了全晉會館,離鄉(xiāng)的山西人自然要先讓故鄉(xiāng)的味道填滿自己的胃,聊慰思鄉(xiāng)的苦。平地一聲雷也隨之扎根江南,被當?shù)夭簧俨宛^效仿。
乾隆爺喜歡江南的秀美,有事沒事就下江南走走。乾隆三下江南時,在一家飯店用餐,店家將鍋巴經(jīng)油炸酥,再用蝦仁、熟雞絲、雞湯熬汁,送上餐桌后將汁澆在鍋巴上,頓時吱吱聲響、陣陣香濃。這吃法,這動靜,這味道都讓這位爺大感稀奇,試想想,平日在宮里,誰敢整出這動靜,搞不好整個弒君的罪名,就算不死,怕也得承擔沖撞圣駕的責任。
微服私訪的乾隆品嘗了這特別的菜后,稱贊此菜可稱天下第一。金口點贊,自是身價倍增,從此穩(wěn)坐“天下第一菜”之名,不僅進入宮廷,還成為蘇菜代表??箲?zhàn)時期,國民政府移至成都,平地一聲雷,又變?yōu)殄伆腿馄?,易?ldquo;轟炸東京”,成為四川名菜。
除夕夜營業(yè),“都一處”揚名
飲食,不僅可慰思鄉(xiāng)情,很多時候還是一種生存的技能,謀生的手段,甚至可闖出一番事業(yè)。
還是在乾隆年間,一位叫王瑞福的山西人到北京做生意,在前門外大街擺了一處小攤,最初規(guī)模也就如同現(xiàn)今路邊的早點小攤一般。慢慢地靠著勤謹,王瑞福用了四年時間蓋起了一幢門臉小樓,賣賣煮花生、玫瑰棗、晾肉、燒餅、豆腐之類的小菜。生意從早點攤做到了小飯館,店主人一如既往地起早貪黑地經(jīng)營小店。一日,勤快的店主終于好運臨門了。
據(jù)說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下通州私訪,回京經(jīng)永定門來到前門一帶,正是除夕,眾多店鋪早已關門上板,辭舊迎新了。只有王瑞福開的這家飯鋪仍在開門營業(yè),乾隆便與隨從進了店。開店做生意,自然是笑迎八方客,就算除夕也不能把客人往外推。且來人器宇不凡,王瑞福自不敢怠慢,于是把店中的好酒好菜都一齊端上桌來,還親自在一旁斟酒伺候。
酒過三巡,飯過五味,其中一位客人問店家:“這小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趕忙回答:“小店沒有名字。”此刻夜色已濃,鞭炮聲此起彼伏,客人不免感慨:“這個時候還開門營業(yè),京都只有你們這一處了,就叫‘都一處’吧”.沒過幾天,幾個太監(jiān)送來了一塊虎頭匾,王瑞福這才知道那日來的人是乾隆皇帝。
從此,這塊御賜牌匾變成了金字招牌,成就了如今北京“都一處”燒麥館的百年基業(yè)。
皇帝的親筆御書固然是可以令其聲名鵲起,但要能讓買賣做得長久,卻不能單單靠一塊招牌。“苦不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是一句山西人常說的民諺。昔日山西人能吃苦,幾乎家家都會磨豆腐,是北方豆腐的發(fā)源地。豆腐是百姓的家常之食,更成為山西人的致富門道。
過去的晉商中,有不少人走出山西后,就是靠著豆腐生意一步一步做大的。喬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其創(chuàng)業(yè)始祖喬貴發(fā)、曹三喜、王實皆是磨豆腐起家。而且曹家的豆腐在東北還做成了一個品牌,成為清代宮廷必不可少的一味,就連慈禧當年也點名要曹家送豆腐進京。
晉商曾經(jīng)的輝煌里,也有份故鄉(xiāng)的味道。
胃是最頑固的,人越老越懷鄉(xiāng)
每每看到懷鄉(xiāng)的文章或是論壇里的帖子,提到思鄉(xiāng)情,免不了把家鄉(xiāng)那些吃食羅列一番,引得人垂涎三尺,便越發(fā)地懷念,然后找一家酒館,要三五個家鄉(xiāng)菜,燙一壺酒,酒足飯飽后,還要感嘆一番,這味道比家里的還是要差些啊。所以,這世界上最難做的菜是家常菜。真正在每個人的胃里留下烙印,變成基因遺傳的是家常味,是母親做出來的味道。
胃,是人體中最頑固的一個組織,它有記憶味道的能力,且代代相傳。
作家阿城說,所謂思鄉(xiāng),基本是由于吃了異鄉(xiāng)食物,不好消化,于是開始鬧情緒。這都是因為蛋白酶在作怪。人從兒時開始,胃里分泌的那些蛋白酶往往決定了你今后的幸福指數(shù)。
劉曉慧是一位美食自由撰稿人,在網(wǎng)上開著博客,主要介紹家鄉(xiāng)美食,她是山西人,大學畢業(yè)后與同為山西人的丈夫留在了蘇州。雖說,江南多美味,可還是難敵家鄉(xiāng)味。她總是禁不住地想媽媽做的菜,想山西的地方風味小吃。胃中蛋白酶開始作怪,心情自然也會隨著有反應。于是,她開始在蘇州做起了山西飯,面食、菜品、小吃……不僅僅做自己老家交城的吃喝,范圍還擴展到了山西各地的風味美食。“‘平生最識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xiāng)'.無論身在何方,故鄉(xiāng)永遠是令你魂牽夢繞的地方,故鄉(xiāng)的美食永遠是你心中最美的滋味。”劉曉慧在自己的博客里寫道,“滿足自己食欲的同時,也給所有的家鄉(xiāng)游子以視覺上的享受,心靈上的慰藉,也為讓更多的朋友了解山西的飲食風情,可以走進山西、品味山西!”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