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西藏社會的生動“風俗畫”

時間:2013-11-29 08:47來源:西藏文化網(wǎng) 作者:張江華/文,陳宗烈 點擊: 載入中...

西藏

 

拉加里王宮(莊園)。

 

西藏

 

 

  上個世紀中葉布達拉宮的“雪廈”城廓


  《西藏歷史漢文文獻叢刊》編輯委員會負責人馬麗華和季垣垣女士,長期熱心于西藏文獻整理工作。她們約我參加了《西藏紀游》一書的標點、注釋工作, 在反復釋讀和標點過程中,一幅幅200 多年前西藏社會的“風俗畫”逐漸在我的腦海中形成。


  《西藏紀游》的寫成與清軍抗擊廓爾喀侵略有關(guān)。西藏西南的廓爾喀,為大清藩屬,乾隆后期力量漸強,騷擾后藏。1791 年(乾隆五十六年),廓爾喀又尋釁并與后藏的少數(shù)喇嘛相勾結(jié),發(fā)動了對后藏的侵略,劫掠了札什倫布寺。乾隆皇帝震怒,派遣了陣容強大的軍隊前往西藏抗擊侵略、平定內(nèi)亂。以??蛋矠榇髮④?,海蘭察和惠齡為參贊大臣率軍入藏。清朝廷在??蛋泊筌娙氩厍耙雅沙龀⒐賳T孫文靖入蜀,“總督四川,辦理軍務”負責四川方面包括糧食在內(nèi)的進藏軍用物資的運輸。


  《西藏紀游》作者周靄聯(lián)為孫文靖的隨行官員。他將沿途見聞作了記錄,于1804 年(嘉慶六年)整理出《西藏紀游》四卷。該書內(nèi)容豐富,記錄了乾隆后期西藏和今甘孜地區(qū)藏族的社會和文化。涉及經(jīng)濟、生活、宗教以及西藏與周邊民族的貿(mào)易與文化交流。特別在“山川、風俗、草木蟲魚之異,耳目所及,輒筆之得百余條,藏之篋笥( 小竹箱)”,也一定程度的記錄了清朝中央抵御廓爾喀入侵者和整頓藏政的業(yè)績,表達了“衛(wèi)藏之地,久隸版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西藏紀游》有兩個特點:一是偏重于風俗習慣、逸聞趣事。對軍事、政治、歷史略有涉及。二是作者喜用詩詞對所記事物進行描述、褒貶和評論,從而增加了本書的文學性和可讀性。該書的不足之處:一是系統(tǒng)的歸類不夠,對同一地方或同一類事物的記述散見于書前后各處。二是存在歧視性的語言,稱藏族為“ 番”、“蠻”,并與“華人”“中華”相區(qū)分。這是歷史的局限性使然,不必苛求。


  當時的稿本何樣,已不得而知。筆者在中國社科院圖書館歷史研究所書庫見到了《西藏紀游》原版,此書是線裝本,一函兩冊,每冊兩卷。為1936 年大連墨緣堂發(fā)行。據(jù)說另有《竺國紀游》出版,實為此書的另一版本。


  本文僅就其中的部分內(nèi)容,特別是今天已經(jīng)變化或消失了的習俗,及其它資料記載不詳?shù)膬?nèi)容,略作介紹和評論。也擇要與現(xiàn)代風俗作一比較。

 

 

  關(guān)于清軍物資運輸和軍站運轉(zhuǎn)的細節(jié)描述

 

西藏

 

關(guān)于擊退廓爾喀侵藏的十全武功碑。

 

西藏

 

 

十全武功碑碑文。


  內(nèi)地通往西藏軍需物資運輸和沿途所設軍站情況,在《西藏紀游》中有具體記述,這是筆者所僅見的。


  ??蛋舱饔懤獱柨Γ婈犚宰咔嗖鼐€為主。而后勤軍需物資的運輸,則以川藏線為主。之所以選擇川藏線,一是可以利用“天府之國”的豐富物資;二是川藏線軍站比較固定。作者一行從四川成都出發(fā),經(jīng)過打箭爐、理塘、巴塘、洛隆宗、昌都、類烏齊、工布(林芝)、墨竹工卡、拉薩,往返于路途一年多。


  自打箭爐至拉薩,設有軍站136處,物資運輸靠當?shù)夭孛癯鋈顺錾笾趵?。路途多為馬行道,用牛馬馱運或人背運,清軍付給運費。人背“日行二三十里不等,牛馬日行四五十里不等”,途中派兵丁押運。??蛋舱J為這樣的速度太慢,不適應戰(zhàn)爭的需要,與達賴喇嘛商議,從南敦(在巴塘前往昌都的途中)以西至拉薩設54 站,每站增加牛馬300 頭(匹),隨到隨換烏拉。規(guī)定每日行程期限,除險道外每日運輸路程不得少于90 華里。申明賞罰,完成得好的給于獎勵,對押運兵丁也是一種考核。從而加快了運輸速度。


  在西藏農(nóng)奴社會里,地方政府、貴族和寺院的物資運輸和官員出行,都是由農(nóng)奴無償支烏拉來完成的。從《西藏紀游》的記載看,為朝廷的軍事運輸所支烏拉則有報酬,這是內(nèi)地用工制度在西藏的應用,顯示出比西藏封建農(nóng)奴制度的進步。


  《西藏紀游》作者一行在軍站食宿,因此有機會了解軍站的運轉(zhuǎn)情況。每站都有駐藏兵丁,按規(guī)定他們定期值勤輪換。自拉里以西的軍站,每名兵丁發(fā)糧餉折銀四兩九錢,以食糌粑和乳酪為主,當?shù)亟钥少I到。軍站兵丁實行定期輪換制,期滿后換回內(nèi)地。少數(shù)兵丁從年輕時就在軍站服務,直至年老,他們長期與藏民相處,衣食住行、習慣乃至語言和心理素質(zhì)都與藏民趨同,回內(nèi)地反而不慣了。故期滿不愿離開,甚至有的寧可放棄軍隊待遇,也愿羈留藏區(qū)。有新?lián)Q崗來的兵丁認識他們的,告之家鄉(xiāng)和家人情況,似乎都記不起來了。戍邊士兵像這樣完全融入藏族社會,甚至與藏族婦女結(jié)婚生子,成為藏族家庭的一員,歷代屢見不鮮,藏漢民族的友誼和融合正是在點滴事情中完成的。


  一些軍站有婦女支應烏拉,如鹿馬塘軍站(在今墨竹工卡以東),服役婦女在軍站不但背水燒茶和作其他炊事,就是有郵件、軍隊急件過站,如果“值夜深雪大不識路徑,其女即策馬代兵馳遞”.這一方面說明藏族婦女承擔著與男人同樣繁重的勞役,也看出她們的艱辛和能干。

 

 

  乾隆后期拉薩的藏歷年和正月的宗教活動

 


  1791 年(乾隆五十六年),周靄聯(lián)在拉薩目睹了藏歷年和正月里帶有宗教色彩的各種活動全過程。在《西藏紀游》中作了生動描述,令讀者好似置身其中。

 

西藏


 

馱運茶葉越冰河。

 

西藏

 

布達拉宮舉行“羌姆”(跳神)。


  藏歷正月初一,布達拉宮要舉行迎新年儀式。在位的八世達賴喇嘛設宴邀請,藏漢官員出席。席間,有10 多個兒童跳“斧鉞舞”,他們頭戴白布圈帽,穿彩色衣服,手執(zhí)斧鉞,足系響鈴。旁邊有裝束與跳舞者相同的10 多名兒童擊鼓。舞者相向而立,隨鼓聲應節(jié)而舞。這種迎新年儀式是長期以來的傳統(tǒng),相沿至現(xiàn)代,大同小異。如1937 年的藏歷新年,正在拉薩的英國使團成員斯潘塞· 查普曼參加了布達拉宮的新年慶祝活動,在他的紀錄里,說慶祝儀式是在有達賴喇嘛法座的大殿里舉行的。13名宮廷舞者執(zhí)小斧上場跳舞兼有雜技表演。除了有斧鉞之舞外,還有“搶食物”活動。在達賴喇嘛的法座下方放上許多食品,任宮內(nèi)仆人“哄搶”,一喇嘛用皮鞭抽打搶食物者,他們則若無其事。在儀式的開始和各節(jié)目的間歇,是兩個喇嘛的辨經(jīng)。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設駐藏辦事處期間,辦事處的官員們每年都要應邀參加新年慶?;顒?。李有義教授在他的回憶錄中,對1946 年參加布達拉宮的迎新年儀式有描述。除斧鉞舞外,對“搶食物”活動記錄更為細致。屆時將油炸果子和風干的牛、羊腔小山般堆在地上。“哄搶”時只能徒手,人們捧走、抱走了又來,反復如是,直到“搶”完為止。食物多是表現(xiàn)農(nóng)牧業(yè)豐收了。

 

西藏

 

莊園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種地。


  藏歷一月二日是展示攀緣技巧的“飛繩” 表演。表演者將皮繩一端固定在布達拉宮頂上,另一端順宮墻下垂,表演者胸前捆一木質(zhì)護胸板,手足握繩攀緣而上,敏捷如猴。然后又如離弦之箭,順繩滑下,觀者如云,無不驚嘆??梢姰敃r西藏在雜技表演方面的水平。表演者都是農(nóng)奴身份,是服徭役從各處征集來的,如攀繩者就來自后藏。這項表演到20 世紀30 年代還還存在,但不是靠墻上下。據(jù)斯潘塞· 查普曼回憶,1937 年藏歷年繩技表演的做法是,一根牦牛毛搓的繩子從布達拉宮頂連接到下方的一石柱上,表演者從上滑下來。有一年,因一個表演者從繩子上掉下來摔成了重傷,這一十分危險的表演就用其它雜技代替了。此后這一表演沒有再舉行。


  藏歷二月十五日,在大昭寺周圍支木架數(shù)層,做“酥油花”,用彩色糌粑和酥油做成各種人物形象和花朵,與成千上萬的酥油燈交相輝映,通宵達旦不滅。人們還以當晚的天氣是陰、晴、雨、雪和燈焰的晦暗或明亮,來預言當年莊稼的豐歉。到現(xiàn)代這項活動仍然存在,是傳召法會的一部分,稱作酥油燈節(jié)。當夜幕降臨時,酥油燈大放光明,但已不通宵達旦。至于預言莊稼的豐歉,似已經(jīng)不存在了。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那些年的舊年畫你還記得嗎?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